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内容

做羊皮筏子的感受作文?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组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小皮筏系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羊皮筏子已有300多年历史,在兰州黄河用于运输,现在已成兰州黄河上乘坐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也是兰州民俗文化的遗产。用羊皮做成。

兰州市因黄河穿城而过,这独特的地域特征滋生出独有的水上运输工具———羊皮筏子。自2006年羊皮筏子被省文化厅正式确定为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七里河区文化局又开始了羊皮筏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

皮筏分羊皮筏和牛皮筏两种。黄河流域的甘南、临夏、靖远等地牛羊成群,为制作皮筏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最初是用牛皮胎进行水运,以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将牛皮袋捆在木排下制成皮筏,发展到后来,由于羊皮有材料多、制作简便、便于组筏、轻便、易充气、易搬运等特点,而兴起了羊皮筏子。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也是古代沿习至今的摆渡工具。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

中国的皮筏历史悠久。《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兰州羊皮筏子,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据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判乱,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讨伐时,曾在张家河湾拆民房,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六月,王辅臣兵也造筏百余,企图渡河以逃,王进宝率军沿河邀击,迫使王辅臣兵投降。可见,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地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毛皮。将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经过晾晒的皮胎颜色黄褐透明,看上去像个鼓鼓的圆筒。民间有杀它一只羊,剥它一张皮,吹它一口气,晒它一个月,抹它一身油即可。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形的木框子,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十分适宜在黄河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之后携带。

袁鹰说的不错,“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身后是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手里呢,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做公益对集体意义? 做公益的初心和意义?

下一篇: 中国明星夫妻有哪些?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