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内容

为什么伊拉克降水北多南少?

一、为什么伊拉克降水北多南少?

伊拉克夏季最高气温高达50摄氏度以上,冬季最低气温为0摄氏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由南至北为100至500毫米,伊拉克常年刮西北风,扬沙天气几乎不断,一般人去了容易水土不服。伊拉克境内的生活用品和电子产品,几乎都是我国制造的。最早种植小麦、大麦、豌豆、扁豆的是伊拉克。

二、亚平宁半岛降水北多南少原因?

冬季欧洲为一致的西风气流控制,多气旋活动,因此亚平宁山脉南坡与北坡的降水量差不多。

而夏季,由于亚述尔高压(北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北移,此时地中海地区处于副高东缘控制之下,由于副高的东部控制之下的地区又热又干(高压的东部盛行偏北风),因此亚平宁山脉南坡降水很少,但其北坡受到副高东部的西北气流影响,来自海洋的西北气流在北坡受到地形作用而上升,其中的水汽成云致雨,因此使得夏季亚平宁山脉的北坡降水多于南坡,因此年降水量北坡多。

三、潍坊降水南多北少的原因?

潍坊市降水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的分布南多北少(原因:南部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

四、加利福尼亚降水南少北多的原因?

加州的北部有受到北太平洋暖流和阿拉斯加暖流的影响,而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但暖湿气流遇到北美高大的海岸山脉和落矶山脉受迫抬升形成降雨。而加州南部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减温减湿),气流上升运动不强因此降水不如北方多。

影响美国气候的主要是北极气流,每年从太平洋带来了大规模的低气压,这些低气压在通过内华达山脉、洛矶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时夹带了大量水分,当这些气压到达中部大平原时便能进行重组,导致主要的气团相遇而带来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

西南部和大脸盆地区也会受到来自加利福尼亚湾的季风影响,偶尔会带来少见的大雨。加利福尼亚州大多数区域都属于地中海气候,有时会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发强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几乎全无降雨。

加州北部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受西风影响大,全年降水均匀。南部属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交替控制,冬雨夏干,降水季节变化大

五、新西兰南岛降水西多东少的原因?

新西兰南岛的降水分布格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山脉作用和大气环流。

南岛的西海岸常年被面积巨大的塔斯曼冰川覆盖,从海洋上升的空气因此受到强烈的抬升和降温作用,导致其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而南岛东部则被中纬度急流影响,大气沿着急流向东移动时受到的降温作用较小,水汽很难凝结形成云雨,因此东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此外,靠近南极洲的南部地区气温更低,降水也较少。

六、简析塞内加尔河流域降水夏多冬少,南多北少的原因?

热带草原气候去,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冬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

南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去,降水多,北部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

七、为什么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因为沿海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常湿的气候.分布在纬度40到60--65°之间的大陆西岸.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多达2500mm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内陆与东岸地区。

八、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是指什么?

东多西少指人口,我国东部几个省市,人口多,西部,中西部人口少,从世界分布也是东部国家人口多,西部人口少。南多北少,水,从地理位置,(我国),南面面临南海水多,从降水量,南方(长江以南)降水量多,北方,特别是黄河以北地正降水量少,而且很少,干旱严重。

九、为什么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

这是因为赤道和两极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的差异导致的。

赤道地区因为有太阳直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能多,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空中遇冷而凝结,容易形成降水,因此赤道地区是地球上降水最多的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而两极地区因为太阳高度角大,得到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难以形成降水。

十、为什么我国的太阳辐射北多南少

①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这一带,青藏高原是高值中心,四川盆地是低值中心;

②太阳年辐射总量,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而且除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外,基本上是南部低于北部;

③由于南方多数地区云多雨多,在北纬30°~40°。地区,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与一般的太阳能随纬度而变化的规律相反,太阳辐射不是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是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长。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俄罗斯的驾照在国内怎么用?

下一篇: 装修公司名字怎么取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