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谁的权力更大?
优质回答:1938年3月,蒋介石以抗战为由,将委员会党务调查科改组为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5个月后又将复兴社特务处、军事委员会密查组与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整合成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它们便是抗战时期,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中统、军统。
从两者的工作性质上看,中统、军统都属于特务组织,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中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监控机关内部情况、打击一切非己党派、控制思想与舆论;军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收集各类情报、监视与整治军队、对敌暗杀等任务。
中统与军统两者工作领域不同、职责不同,中统负责的事内部事务的处理,军统更多的是处理军队与外部事务。此外两者之间的职责范围划分十分明确,如果一方收集到的情报与线索,如果属于对方负责的范围,则必须立马移交给对方接收处理。
即便如此,他们之间依旧存在矛盾与地位高低之分,到了最后两者甚至斗得不可开交!
刚开始时中统因为其前身的因素,地位远高于军统,加之中统控制了邮政系统,获取了大量的情报,因此前期的中统可谓是立功无数。但是,随着抗战的继续,军统趁着战争的混乱急速发展势力,且获得了资源倾斜,地位上转而超过了中统,甚至连国军高级将领听到军统之名也畏之如虎。
当然了,不管是中统还是军统他们都是反动派的马前卒,且各自负责的领域不同。按理来说,中统与军统之间应该不存在利益冲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自它们成立之日起到败退到海峡对岸,没有一刻停止过争斗,两者可谓是势同水火。
简单举个例子,1939年2月26日,厉文礼指使部下胡鼎三、莱阳县长王海如两人带兵偷袭卢斌及其部下,将其二人掳走,并趁着天黑用乱石将二人活活砸死,此次事件中共计死亡十余人(厉文礼、卢斌分属军统、中统)。此次事件称为“鲁东行辕事件”,在当时轰动一时,同时也是中统和军统矛盾到达不可化解地步的象征性事件。
关于中统与军统之间为何水火不容,其实原因有很多,要细说可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主要的原因除了争权夺位与存在竞争关系外,与蒋介石有不可推脱的关系在。中统虽说名义上属于蒋介石掌控,实际上中统真正的掌握者是陈立夫、陈果夫兄弟,而陈立夫、陈果夫兄弟多多少少会为了自己“CC系”的利益而图济其私。反过来军统由戴笠掌控且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言听计从,也就是说军统的工作原则是“秉承“领袖”意旨”一切命令听从于蒋介石。
基于这样的原因,蒋介石多多少少会偏向军统、冷落中统,久而久之中统与军统之间的矛盾,只会日积月累,变得越来越深。另一方面,蒋介石这个人别的本事没有却精于权术,中统和军统虽各自负责领域不同,但同为特务机构,彼此之间还是相互牵制的好,只有这样作为“领袖”才能更容易掌控两大特务机构,所以在面对中统与军统之间诸多矛盾时,更多时候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也是导致中统、军统之间矛盾愈演愈烈的一大原因。
其他网友观点作为国民党臭名昭著的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从性质上没什么区别,但是从职权范围上来看,前期的中统地位是高于军统的。
中统由国民党组织部控制,主要职能是负责监控国民党的机关内部事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并且掌控中国当时的社会舆论以及进步思想言论的特务机构,而且还有打击一切反对国民党腐朽统治的民主党派和进步力量的功能。
顾名思义,军统是负责国民党军、宪,警内部事务的机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主要职能是负责整治和监视军队的方方面面,而且负责刺探和收集对外方面的各类情报,尤其以逮捕暗杀著称。由于双方的职能和领域不同,前期的中统权力是高于军统的。
抗日战争后期,中统内部许多派系因为争权夺利,导致办事能力下降,贪污腐化严重,被军统局戴笠通过“三大案”搞垮,军统的权力超越了中统。中统和军统的权力变化是在战争爆发以后,而且与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有关,但是最重要的是与蒋介石的态度有关,在名义上,中统的指挥权在蒋介石手里,但是实际人事权力控制在陈立夫、陈果夫为代表的CC系势力的手里。而军统局的戴笠是完全听命与蒋介石忠,就是“秉承领袖意旨,体验领袖苦心”,所以蒋介石肯定会给军统更大的权力,压制中统。
中统虽然成立的早,但是内部关系比军统复杂,军统存在的时间长,而且后期的权力在中统之上,以至于国民党内部以及民间感受,害怕军统远超过中统。在蒋介石的制衡手段下,中统和军统从成立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在相互配合与监督拆台中纷争不断。
其他网友观点同样是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在分工上有非常明确的界限,两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权力也各有不同,前期是军统的权力最大,后期却是中统占了上风,转折点是军统重要人物的死。
1938年,全面抗战,国民党为了加强对党、政、军力量的最大控制,集中全国力量对日作战,特地成立了两个特务组织。党务调查科改组为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中统;复兴社特务处、军事委员会秘密调查组和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改组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
这两个特务组织的分工有严格的界限,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主内,一个主外。
中统主内,该组织主要是针对国民党党内高层的监视、调查,针对当时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林立,军阀割据等现实状况的一种特殊调查机构。中统更像是蒋介石对国民政府内部的监视机构,更多的是为了排除异己,打击政敌,把控权力的一个组织。
如果中统是西厂,那么军统就是绝对的锦衣卫。军统是为了针对当时全面抗战的战争局势建立起来的情报、侦查、间谍、铲奸等军事行动组织。军统在抗战初期就是一个情报机关,权力是相当的大,他们不单要执行敌后的情报收集工作,还有对日的间谍派遣,还要对内部的叛徒、间谍进行调查和肃清。
中统和军统从成立之日起,双方都处于竞争状态,这是可以理解的,两个特务组织虽然有分工,但是在遇到具体情况的时候,难免有交叉,处于立功受赏的目的,互相拆台甚至挖坑的情况时有发生。
但是在全面抗战的大形势下,军统的任务重,关系大,国民政府对他们的支持是最大的,他们的权力也是最大 。中统一直对其很有意见,却基于抗战需要,完全不敢对军统有所动作。
军统的灵魂人物是戴笠,他完全可以称之为抗战时期的谍战之王,在他的领导下,军统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为何军统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后期威胁到了蒋介石的地步。
军统和中统的权力平衡被打破的转折点就是戴笠在1946年飞机失事而死,据某些资料显示他应该是被蒋介石暗杀,因为他的军统特务人员庞大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十多万的特勤人员,几乎在每一个部门,每一位长官身边都有军统的特务人员,这让国民政府最高领袖蒋介石如坐针毡,寝食难安。
戴笠死后,军统的地位瞬间被打压,中统首次抬头,在党内、军中的势力逐渐强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