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土卫六
25岁,是一个什么样的年龄?
25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步履不停》
没到25岁的时候,我们对未来的自己,颇有些期待——
小时候“画家”“企业家”“作家”的梦想,似乎越来越近;
拥有自己的房子,开着自己的车周游全国,仿佛也不再遥远……
等到25岁真正来临,等来的却常常是现实的一记又一记重锤——
梦想依然是梦想,我们还是那个我们。
我们像是螺丝钉,被框定在一个又一个的格子里。
人生的发条,亲朋好友时不时给你上紧:单身的催找对象,找对象了催结婚,结婚了催生娃……
发条拧好了,给我跳。/什么值得买
房子,与其说是温馨的港湾,不如说是沉重的枷锁:上了车,你就再也没有喘息一口的自由;没上车,你会被数落“不争气”“不负责”。
在快节奏编织的话语陷阱里,我们每个人都是loser(失败者)。
有人说,25岁可能是人生最尴尬的一个年龄。因为前面的每一个选择,都关乎自己未来的样子。
所谓“选择”,却也无所谓选择。昨天还以为自己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今天却发现,那些没大自己几岁的人,已经坐上了自己根本不敢想的位子。
但别人的人生,终究是别人的。看看也好,不看也罢。
我们的人生,我们自己才是导演。父母、亲人、社会会塞给你他们希望的剧本,但作为导演,“我可以不要”!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自己可以定义自己的人生。
我是我,不是别人。/《重版出来》
如果说过去,三十岁意味着“而立”,那么今天的我们,早已不一样——
在二十五岁这个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我们决定回归自我、定义自我。
二十五而立,是新一代青年的而立精神,它名叫“精神而立”。
二十五而立
是精神而立
而立之年,似乎应该成家立业才对得起这个“立”字。
成家,有两层内涵。一曰买房,二曰结婚。
谈到结婚,多数家庭会把物质条件摆在第一位。平心而论,可以理解,谁不想让自己和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呢?
从前讲究站着挣钱,现在可以把“站着”删了。/《让子弹飞》
更高的物质条件,意味着将来的生活不用受苦,意味着有机会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比如说走就走的旅行,比如拥抱诗和远方,比如让孩子接受更好更优质的教育。
“只有钱能使我快乐”,这是没钱时的自嘲,更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愿望。
然而,真实情况却是“钱难赚,屎难吃”,“花钱容易赚钱难”。
这个时代,连一杯奶茶都比一碗炒饭贵,花钱实在太容易了。
买房,若不靠父母亲朋,没几个人能完全靠自己买下一线城市的房子,哪怕是在郊区。
问题是,都花了20多年父母的钱了,买房也要来麻烦父母,这样的“立”是真正的而立吗?
可笑的是,前浪们靠透支后浪未来、炒热房价积聚起了财富,如今却反过来质疑我们:“为什么不努力(买房)?”或者直接满口芬芳地告诉我们:“不买房就是不负责。”
房价,前浪之蜜糖,后浪之砒霜。/《蜗居》
我想说,物质而立的基础,早已被这种道貌岸然的优越感透支殆尽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包括我,开始走向“精神而立”。
今年一度盛行的“躺平学”,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精神而立的产物。只是其中类似“令和废物”一般的丧文化,是需要批判的。
躺平学的内涵中,有一部分是要“放弃自己”,这并非精神而立。因为精神而立的首要内核,就是自己选择自己、自己定义自己。
说老套点,就是“自立”、对自己负责。
既然房价太高,与其把全家人的钱都搭进去、与其把自己的未来透支进去,还不如暂时不买。人生只有一次,如果在25岁这个关乎选择的最关键时刻负重太多,那就无法获得快乐。如果这样,人生的意义何在?
做人先己后人。如果做人一世,连为自己而活都做不到,而是要活在俗世的条条框框里,那样只会让自己淹没在陈规的尘埃中。漂亮活一次,有何不可?
今天告诉自己三个字——做自己。/《迟开的向日葵》
但待人先人后己。做人是要先考虑自己,但人在社会,待人接物总要考虑人情关系。
这就是精神而立的第二个层面——责任。
对父母负责,对亲友负责,对社会负责。但并不是要委曲求全,活回套子里。
精神而立,真义就在责任和自由之间。
在责任和自由之间
重新发现“我”的价值
我跟大家分享三个故事,这些故事都发生在主人公25岁的时候。有叛逆,有觉醒,亦有成长。
01.迟来的叛逆
肖盈丨苏州丨自媒体
2019年2月,肖盈刚过完25岁生日,感到每天的办公室生活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十分枯燥。她不想让自己大好的青春消磨在两点一线的框架里,总感觉自己的人生还应该有别的可能。
青春并不是直路。/《对不起,青春》
在部门领导正准备提拔她时,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递交辞呈。她想起大学时,教授总是提起那些创业的新闻人,是多么艰辛、多么果敢。尤其是黎贝卡和徐妍,让她似乎看到了未来的自己——一个时尚达人的模样。
随后的一年多里,她起早贪黑,跟着师傅学习化妆技巧,常常忙得饭都顾不上吃。有时回到家已经接近深夜,她还要打开自己购买的学习视频,对着镜子在自己身上“实验”。
有一次,肖盈连续跟了一周的婚礼妆,每天要化十来个人的妆容,累得几乎晕倒。
累点没什么,主要还是钱的问题。化一个妆只有十来块钱的工资,每天累死累活最多也只能赚百来块钱。一个月3000来块钱的工资除去化妆品的费用,除去吃喝所剩无几。要不是住家里,她还得贴钱进去。
更糟糕的是,老板经常拖欠、克扣工资。而且这么点钱,申请劳动仲裁也没人理。
人生,不能缺少勇敢的撤退。/日剧《神探伽里略2》剧照
而且她还发现了一个趋势,现在无论哪个平台,流量城池都越筑越高、早已饱和。作为新人,想要在平台上走红,不投入重本,几乎不可能突围。
眼看梦想越来越远,她决定放弃。不久后,她重新找了一家自媒体公司,当回了小编。
02.稳稳的幸福
朱也丨佛山丨机构老师
朱也是一名培训机构的语文老师。文学底蕴丰富的她,温和有礼,甜美温婉,但一直没有谈恋爱。
家人急坏了,介绍了很多对象跟她相亲,有企业老总,也有富二代,还有开咖啡厅的文艺青年。放在父母眼里,无论哪个都是收入殷实、财力雄厚的“人中龙凤”。
每一次,她都没有感觉,哪怕有位男士直接掏出银行卡,表示财产全部上交,她也不为所动。感情这东西就是神奇,没感觉就是没感觉,强扭的瓜不甜。
一天,朱也看完电影准备回家,突然下起了大雨,而她没有带伞。一个微胖的男生把伞递给她,自己却转身而去。她追上了这个男生。
送她回家的路上,男生和她聊了很多。她感觉到,这是一个兴趣丰富、很温暖的男孩子。
爱情,有时候就在那一刹那。/《怦然心动》
最有趣的一点是,快到她家时,男生主动提出不送到楼下。起初她有些不解,后来才明白,他是怕她以为自己会有什么“坏心思”。
“坏心思”自然没有,爱意却噌地一下萌生了。在这之后,男生隔一段时间就约朱也一起吃饭。每次吃完,都是送到同一个路口。终于,在朱也25岁生日当天,男生在这个路口向她表白了。
朱也没有迟疑,牵起了他的手,从此路人变成情人。男生家庭贫苦,却很照顾她,总是省吃俭用、尽量给她买最好的东西。男生说:“总有一天,我要给我们买一座漂亮的房子,房本上只写你的名字。”
朱也的家人反对他们在一起,她却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我想要的是一颗心,而不是一堆钱。难道暂时租来的房子,就看不到好看的风景了吗?”
结婚,不是孝顺的唯一途径。/《剩者为王》
和爱的人在一起,才是稳稳的幸福。
03.回家倒计时
苏迪丨南宁丨服装店主
中学时的一场变故,苏迪永远失去了父亲。这之后,苏迪的母亲卧床不起,她辍学回家照顾,无微不至。
看着母亲的病情逐渐有了起色,有一天,她鼓起勇气对母亲说:“我想去省城南宁闯闯,多赚点钱养你,好不?”母亲答应了,苏迪只身前往南宁,那一年她不到18岁。
随后几年里,她端过盘子、送过外卖。有一次送外卖到一家服装店,苏迪爱上了这里的氛围,于是开始攒钱。
终于她攒够了钱,盘下了这家店,自己当了店主。
25岁那年,疫情影响,店里生意惨淡。苏迪应时搞起了直播带货,从一开始每天只有十来个人看,到后来每天有十几个人下单。她觉得春风得意,自己会在城市里过得很好。
和薇娅的流量自然不能相比,但苏迪也活出了自己。
可她无法不想起自己的母亲,再过5年,自己不过30岁,母亲却已是70岁高龄。
苏迪觉得自己还有大把“青春”,所以春风得意的她,决定回家陪伴母亲,这才是她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
苏迪说:“我已经开始了回家的倒计时,所以接下来我会更加珍惜自己在外闯荡的自由日子。事业上也会步步为营,让妈妈也过上好日子,她以前实在太苦了。”
结语:永远新锐,永远年轻
前几年,有一个热门话题叫作“25岁步入中年”,一度引起不少人的“恐慌”。
按联合国的标准,“青年”的年龄范围是15岁 - 24岁,25岁确实算中年。但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年定义为66岁 - 79岁;国家统计局对中年的定义起点为35岁;共青团则定义为29岁。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上讲,青年期是20岁 - 40岁、中年期是40岁 - 60岁、老年期则是60岁 。
既然各有各的标准,那我们又何尝不能有自己的标准?
青春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个年龄。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焰火。/《初恋这件小事》
过了25岁也可以叛逆、可以折腾,闯出一片天,就是另外一条路;如果没有闯出来,也至少努力过、尝试过。人生没有对错,只有一路前行。
为自己而活,对未来负责,在责任中成长。
这就是新锐的人生态度,也是新周刊创刊25周年以来一直主张的价值观。
25岁怎么了?我们偏偏就要二十五而立!
25岁,就是新锐的起点——前面还有大把青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