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八旗制度是怎么样建立的?

网友提问:

八旗制度是怎么样建立的?

优质回答: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八旗制度建立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基本完善于太宗皇太极时期。

下面我从八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即汗位的前夕,将所属女真人皆编人八旗,从而正式确立了八旗制度。满语称之为固山牛录。旗是满语固山的汉译,八固山译为八旗。

一、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

1.从牛录到八旗

清代的八旗组织是在牛录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万历十九年(1591年),努尔哈赤统建州诸部。伴随统一战争的进行,归服人口日众,先前那种带有血缘关系的军事与生产组织,已不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遂于万历二九年(1601年)组建八旗,以300个男丁为一牛录。

先前以一族一村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至此被吸收人以300个男丁为牛录的社会组织中。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最后确立了八旗牛录制度。

牛录本来是女真社会中的狩猎组织,这种狩猎纠织以族、寨为基础。努尔哈赤为了统一战争的需要,把归附日众的国人平均划一,以300个男丁编为一牛录,置牛录额真,其下置代子(骁骑校)2人。每牛录300个男丁分成4个塔坦。

塔坦是女真人穆昆内部的固有组织,最初是随着季节的变化,采集、狩猎经济活动的不同,以3-4人为一伙组织起来,后来便固定化成为穆昆内部的基层组织。其后,由于狩猎规模的不断扩大,就在塔坦之上设一人指挥几个塔坦的成员统一行动,凡是采集、渔狩特别是狩猎和战争,都由这个人担任指挥,指定方位分工协作,几个塔坦统一行动的组织即是牛录。

牛录额真的委派和牛录的设置起初仅仅是临时性的,只限于“出猎开围”,所辖少则9-10人,多不过20—30人。对其总领称牛录额真。牛录,是大箭的意思,额真是主人、头人的意思,清入关后,称为佐领。

随着征服战争的不断扩大,牛录编设的增多,为适应多兵力大规模作战、统一指挥的需要,努尔哈赤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军事单位,设一首领统率,以旗为标志,组织行军或战斗。

这样,便在牛录之上组建了固山(旗)。早在万历二十三年(1593年),努尔哈赤迎战叶赫部组织的九部联军,“令诸王大臣等各率固山兵,分头预备”。此时,已经有不止一个固山了。固山是女真人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开始,努尔哈赤一个人指挥各牛录作战,没有固山组织,战争中有包抄的需要,分成两路,各以不同的旗导引,逐渐固定化,形成二固山。

随着牛录的再增加,战争要求四面包围,又分为四固山。清代文献有的记载编设四旗是在灭亡哈达之后的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一月,努尔哈赤整编女真氏族社会军事组织,最后确立了固山牛录制度,即八旗牛录制度。

2.八旗制度的三种社会关系

贝勒与诸申

贝勒,女真社会中,原来的各部之主皆称贝勒。如叶赫、乌拉、辉发、哈达等部,其首领皆称贝勒。努尔哈赤称淑勒贝勒,汉译为聪明的贝勒。其祖父觉昌安六兄弟称宁古塔贝勒,其弟舒尔哈齐、穆尔哈齐皆称贝勒。

贝勒分为主旗贝勒和不主旗贝勒。主旗贝勒,满语称为和硕贝勒,和硕为四方四角之意。和硕贝勒意为一方之主,就是专主旗之主。努尔哈赤是八旗之总主(汗),又是两黄旗的和硕贝勒。和硕贝勒和本旗不主旗的其他贝勒同是本旗属下各牛录之主,和硕贝勒又是本旗不主旗贝勒之主。

和硕贝勒和不主旗的贝勒都是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的兄弟子侄。他们的子孙还有更多地位低下点的仿照蒙古的称呼,称之为台吉,后来称之为阿哥。这一部分人是整个女真社会的专主者和占有者。八旗之间没有统属关系,是平等独立的关系。

诸申在满语中和女真是一个词,为女真社会氏族成员的称用。原在村落中从事采集渔猎,受氏族首领指挥和统辖。在努尔哈赤编设固山牛录组织的过程中,各女真户皆隶属牛录额真管辖其身分便从氏族的成员沦为固山贝勒的部下和隶民,这种普遍地身分变成隶民的女真人,汉译写作诸申。

诸申男丁最沉重的负担是兵设。诸申要随旗驻防,要被签发去打仗,每次出征要买马备鞍,自备粮食军械等。这些虽说是诸申的私有财产,但必须在牛录额真的监督下准备好,否则要受到处罚。如果诸申的“军用盔甲、弓箭、枪、长柄大刀等物”没有准备好,牛录额真就要受到严罚;“倘一应物件修治完好,车马肥壮”,牛录额真则升职。

诸申还要承担无休止的劳役。诸中承担的劳役是十分繁重的,如筑城建边保建烽台,运送石木和粗草挖壕。努尔哈赤几次迁都每一次迁都都要大兴土木,诸申都要按男丁人数分番赴役。

额真与阿哈

额真来自蒙古语,是“主人“的意思。女真人家庭的家长为额真。从努尔哈赤诸贝勒大臣,直到诸申户,每个家庭都有额真,这个家庭是由与家长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若干自由人和若干非自由人(阿哈)组成的。阿哈是奴隶。在女真氏族社会,女真家庭蓄奴的现象十分普遍。

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抢掠的汉人和朝鲜人。朝鲜文献记载,自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至宣德八年(14330年)10年间,被抢掠的汉人奴婢自建州女真逃到朝鲜经朝鲜送还辽东都司的有566名。

可见女真抢掠汉人和朝鲜人为奴的数量是惊人的。这些被抢掠来的奴隶与主人同室而居、同桌而食,所以称作包衣阿哈,为家内奴隶的意思。阿哈主要从事农耕和家内使唤。

汗和伊尔根

汗和伊尔根的关系,不同于前两者的社会关系,是国家统治者和其臣民的关系。伊尔根是和汗相对应的民。所谓“天子为汗,汗子为诸贝勒大臣,诸贝勒大臣之子即为民(伊尔根)。伊尔根不仅包括女真人,还包括蒙古人和汉人。

如上所述,八旗牛录制度的三种社会关系,为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到进入辽沈地区之前的女真社会的基本关系,而贝勒与诸申的关系则是以女真族人为主体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关系。

3.八旗制度与猛安谋克组织的关联性

八旗制度的创立,源于女真社会的氏族组织,往上追溯,可接续金女真人,与创建金国的阿骨打所建猛安谋克组织有内在联系。同为女真人,而宋代女真人即金国女真人为明代女真人的直接先世。从猛安谋克到努尔哈赤所建八旗制,无疑是个新创造、新发展。它既是社会组织,也是军事制度,“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

正是这一组织,使满族与其先世金国女真人,也与明代女真人区别开来,构成了有清一代社会组织的一大特色。有关八旗制度,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存有争议,如八旗制创立的时间,就有1601年、1605年、1612年、1615年诸说。这里,没有展开论争,只取通常的说法,重在阐明八旗制的由来及其内部关系,至于创立的时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八旗制的建立,把原来的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社会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在军事上也提高了战斗力,产生了巨大的效力。这为后金的建立乃至清王朝的创造了一个必要的条件。

二、皇太极完善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最初为四旗,后增至八旗。基本成员主要是满族,故称满洲八旗。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蒙古人和汉人,分隶各旗之中。

1.蒙古八旗

早在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进入辽沈地区后,归附的蒙古军民日多,有的已被单独编为牛录,称蒙古军,由武纳格、布彦代统领,隶满洲八旗。

皇太极即位后,蒙古军民归附不断增多,天聪三年(1629年),将先前的蒙古军扩编成“蒙古二旗”。天聪七年(1633年),”蒙古二旗”分为左右二营,分别由武纳格和鄂本兑为固山额真。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将蒙古二旗扩充为蒙古八旗,旗色和建制同满洲八旗一样。

2.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归附与汉八旗

八旗汉军最早见于努尔哈赤时期,当时在满洲八旗中就有16个汉人牛录。八旗汉军的形成与“三顺王”即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有密切关系。

袁崇焕于崇祯二年(1629年)计杀毛文龙后,虽任命了新的东江主帅,但实际上毛文龙势力已经瓦解。毛文龙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均为辽东人,是毛的亲信将领。毛文龙被杀后,两人被明朝调往山东,隶登莱巡抚孙元化部下。

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围大凌河,兵部檄孙元化发兵往援。孙元化调孔有德部千余人由陆路奔宁远,行至吴桥,部队哗变,数败官兵,进攻登州,耿仲明内应,遂占登州。明廷速派朱大典等率兵进剿,孔有德、耿仲明终因众寡悬殊,兵将损失严重,遂于天聪七年(1633年)五月,决计投顺后金。皇太极得知后,立即派范文程、刚林与济尔哈朗等率兵接应。

当时孔、耿所带将官107人,精壮官兵3643人,连同家属7436人,水手壮丁448人,其家属624人,总计12258人。加上枪炮等兵器,载船数百艘,这支庞大的队伍,历尽艰辛,由金兵护送到辽阳。皇太极对孔有德、耿仲明的归附极其重视,于六月间特发一道谕旨:“向者,我国将士于辽民多所扰害,至今诉告不息。今新附之众,一切勿得侵扰。此辈乃攻克明地、涉险来归,求庇于我,若仍前骚扰,实为乱首,违者并妻子处死,必不姑恕。”

当孔、耿从辽阳来沈阳进见皇太极时,皇太极要以本族隆重的抱见礼接见。诸贝勒反对说:“皇上恐不宜抱见,但以礼相待可耳。”皇太极不同意,说:“昔张飞尊上而陵下,关公敬上而爱下,今以恩遇下,岂不善乎!元帅、总兵曾取登州,攻城略地,正当强盛,而纳款输诚,遣使者三,率其兵民,航海冲敌,来归于我,功孰大焉。朕意当行抱见礼,以示优隆之意。“

议定后,孔有德、耿仲明率各官以次序立,他们二人先行汉族礼,复至御座前叩头,双于抱皇太极膝行抱见礼。宴会上,皇太极手持金卮,向孔、耿二人敬酒。宴毕,又各赏赐蟒袍、貂裘、撒袋、鞍马等物。并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赐与敕印。

天聪七年(1633年)十月,原毛文龙部下明广鹿岛副将尚可喜派人来与后金约降。翌年正月,尚可喜携部下及眷属3500余人归顺。至此,毛文龙部下的势力大部分已归服后金。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率众归服,给后金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影响。皇太极把孔、耿的部队命名为“天佑军”,尚可喜的部队命名为“天助军”。而且规定了旗色,孔、耿部队的旗纛为“白镶皂”,尚可喜部队的旗纛“于皂旗中用白圆心为饰”。

后又规定孔、耿与八和硕贝勒同列一班,获得同八旗旗主一样的地位,实际上等于新设两旗汉军,孔、耿、尚为旗主。可以认为,“三顺王”来归,是皇太极编制汉军八旗之始。

3.汉八旗的正式建立

就在孔、耿归顺不久,即天聪七年(1633年)七月,皇太极令从满洲各旗抽取汉人,规定凡各户内有汉人十丁者,抽兵一人,共得1580人,由汉官马光远统领,旗帜用黑色。

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皇太极将八旗中的汉军分为左右翼两旗,左翼旗以石延柱为固山额真,右翼旗以马光远为固山额真。崇德四年(1639年)、二旗扩编为四旗,每旗设牛录十八员,固山额真一员,梅勒章京二员,甲喇章京四员。

四旗的固山额真是:黄旗为马光远,白旗为石廷柱,红旗为王世选,蓝旗为巴颜。原汉军两旗旗帜都为元青色,分为四旗后,马光远旗为元青镶黄、石廷柱旗为元青镶白,王世选旗为元青镶红,巴颜旗为纯元青。

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根据形势的发展,汉军又由四旗扩编为八旗,以祖泽润、刘之源、吴守进、金砺、佟图赖、石廷柱、巴颜、墨尔根的侍卫李国翰八人分别为固山额真。以祖可法、张大猷、马光辉、祖泽洪、王国光、郭朝忠、孟乔芳、郎绍贞、裴国珍、屯泰、何济吉尔、金维城、祖泽远、刘仲金、张存仁、曹光弼等16人为梅勒章京。其中祖泽润、祖可法、祖泽洪、祖泽远四人为祖大寿的子侄,张存仁、裴国珍等是祖大寿的部下,均为大凌河之役投后金的汉官,皇太极以这批人为骨干编入八旗汉军。

同年八月,阜太极取得松锦大战的胜利后,已加封王爵的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等联名请求“以所部,随汉军旗下行走”皇太极允其请,命归并汉军兵少之旗,一同行走”。

孔有德归属汉军正红旗,耿仲明归属汉军镶蓝旗,尚可喜归属汉军正黄旗。至此,孔、耿、尚的部队归属于汉军建制。

4.皇太极八旗制度完善的意义

皇太极完善八旗制度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进一步巩固皇权。蒙古、汉军八旗的组建,使满洲八旗贝勒的权势再次得到削弱,打破他们对军队的垄断,使他们逐渐失去与皇权抗衡的力量;其次,扩大兵源,满足战争之需,增强了作战能力。满、蒙八旗善长骑射与野战,而汉军八旗优长火器,大大提高了后金国的作战能力。

完善八旗制,是皇太极对八旗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把整个社会置于八旗制的控制之下,使社会的组织机制趋于完善,形成一个统一体,增强了全社会的凝聚力。八旗制贯穿有清一代,构成了清代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其他网友观点

 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创者。从1583年开始,努尔哈赤带兵东征西衬,队伍日益壮大。1601年,努尔哈赤开始创立八旗制度。八旗制是由牛录制扩充而来:1牛录为300 人,首领称"牛录额真"; 5牛录为一甲喇,首领称"甲剌额真"; 5甲喇为一固山,首领称"固山额真"。每一固山有特定颜色之旗帜,当时满洲军共有4个固山,分红、黄、蓝、自4种颜色之旗帜。1615年,满洲军建制扩大,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个固山,共有8个固山,6万人。"固山"即满语"旗"之意,故8固山之建立,亦称"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将全体女真人都编入八旗之中,一般百姓则称"旗下"。后来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人八旗。旗人一般又称"八旗子弟"。努尔哈赤则高居八旗主之上,为八旗的首领。

其他网友观点

八旗制度的产生主要是努尔哈赤为了解决军队统一指挥和调度问题。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改编后的牛录被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为啥明朝的内阁首辅不能大量提拔亲信篡位?

下一篇: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称霸北方,如果袁绍赢了,他能不能统一天下?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