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把客家人归为马来人的原因是什么?
优质回答:是因为偏见和傲慢。
客家人的形貌显然不能用马来人样来概括。大多白,并不黑。体格、脸型都相对马来人高大圆润。
这个史学家的水平明显考量不足和小范围归结。
客家人现在基本都在南方,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域。肤色体型都很中原。
居然用马来人来参照,就像说我们中国人是蒙古种一样搞笑。
其他网友观点马来人是客家人的分枝。
其他网友观点我是客家人,我来作答。
首先,如题,把客家人归为马来人是很好笑的!是因为广东人的长相像拿来人吗?第二,副标题把百越土著人跟客家人联系起来也很好笑!
要了解客家人,先要了解广东的历史。
所谓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其实珠三角地区的广府人(说粤语的)比客家人更到达肥沃富饶的珠三角平原定居,据史学家的考究,现在粤语的六声九调,是以唐朝时期的粤语结合秦国南侵百越的时候留下来的当地口音发展而来,故唐朝的很多古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用普通话读并不押韵,但用粤语读会很押韵。而客家人大多是唐末以及宋末从中原移居至广东的,这时候珠三角已经被广府人“占领”,所以客家人大多在广东较为偏僻的梅州,河源,韶关等地居住。客家人都是经过长期的迁移,经过广东南雄的珠玑巷,再向广东其他地方慢慢迁移,故客家人有一个区别于广府人的习俗,客家人的亲人过世,会随便找个地方埋葬,若干年后再把亲人的骨头(他们称为“金”)重新拣起来,再找地方安葬,这是因为客家人在漫长的南迁之路,不知道哪里是终点,所以要把已故亲人们的骨头带走重新安葬!可见客家人南迁之路是何等艰辛! 其次就是客家人每年的二月初二,四月初二,七月初二,十月廿二都有一个“做社”的习俗,也就是祭奠土地神的活动,而此习俗,唐宋时期就有之,唐朝的杜甫,王驾就写了《社日》的古诗,陆游的《游山西村》,也是描写村民们过社日的情景。可见客家人有深深的中华文化烙印。
这点,从小编的族谱可以看到,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的敕封之地,在甘肃武威,故我们的祠堂大堂有副对联,一边是以“武”开头,一边是以“威”开头(对联很长,记不住了)。几百年之后,我们的祖先搬到了中原河南一带,故我们的祠堂门口有一副对联:银河世泽远,汝水源流长。汝水,在河南境内。
经千年的迁移,搬到福建古田(即古田会议所在地),明末清初迁至现居地。
所以,题目说是史学家把客家人归为马来人,把那个史学家拖出来,咱俩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