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乙生三子,长子是微子启,次之微子衍,为什么要传位于三子纣王?
优质回答:我是履和斋史话。帝乙传位幼子,有自己的道理,也完全符合礼制。
现在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帝乙为什么传位给小儿子的问题。
帝乙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是微子启,次子是微仲衍,小儿子就是纣王。
三个儿子同父同母。但微子启和微仲衍出生的时候,他们的妈妈还没有被确立为王后。因此他们只能算庶出、庶子。
后来他们的妈妈当上了王后,又给他们生了个小弟弟,这就是纣王。纣王是嫡出。
在古代,庶出和嫡出的身份是有很大区别的,嫡出高贵。所以按照父亲帝乙的精神,纣王顺利登基。
其实,在确立继承人问题上,殷商分为两派。以箕子、比干为首的老臣坚持按照长幼原则,支持微子继位。不过没有成功,而且微子也受到了纣王的猜忌。
纣王并不是他的名字,他的名字本来叫辛,也叫受、受德。受德称帝之后应该称作帝辛。
为什么受德(纣王)得到了帝乙的器重呢?不仅因为他是嫡出的长子。受德(纣王)确实有非凡的能力。
纣王力大无穷,能统兵打仗,而且聪明,极具战略眼光。在纣王当政期间,殷商实现了最大疆域,即使有西伯侯姬昌(周文王)掌管军权,纣王打败西伯侯也是易如反掌。从这一点上来说,帝乙选择受德是对的。
纣王正因为有才能,才恃才傲物,征伐擒获了大量的奴隶,执政改革有得罪了殷商权贵,这是纣王政权的隐忧。纣王晚年喜欢声色犬马,独宠妲己,酒池肉林等等是他荒淫无道的另一面。
武王伐纣就发生在纣王荒淫之后,纣王的军力均在外地作战,武王轻松夺得殷商政权,纣王跳火自焚。
从此,周朝开始。由于当时殷商势力仍然强大,周邦不敢轻举妄动,周朝没有帝,只有王。周武王特意给纣王降格,从帝辛降为最恶毒的名字——纣王。
平心而论,纣王也是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帝王。
再说纣王的两个哥哥。微字启,早有贤名,箕子与比干曾力主微子启继位。纣王后期,微子逃离京城隐居。微子启与箕子、比干并称“殷末三仁”,在儒家看来,他们是殷商和周代的道德标杆。
不过,在殷商收到周武王攻击的时候,他们都没有出来反抗。比干早死,箕子被囚,微子逃离,一说主动请降。
周朝建立后,特别是平定武庚叛乱之后,周公将殷商遗民归到宋国,微子启做第一任国君,保住殷商宗祀。微子启死后,二弟微仲衍继任。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周朝建立者贬低纣王,同时扶持微子以安定团结。
后来儒学出现,孔子是宋国根红苗正的王室成员,自然更加重视对于微子的宣传。因此,微子和纣王的形象差距仍在加大。
其他网友观点个人能力突出!
商朝末年,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四大诸侯所领的八百镇诸侯严重威胁着商朝的统治,虽然都以商朝为尊,但各地叛乱不断,所以继承人得慎重考虑。
此时,帝乙当政,有商容,梅伯,闻仲等一干大臣,眼看这些人渐渐老去,商朝的未来实在令人担忧。
这一天,帝乙带着大儿子微子启,二儿子微子衍,三儿子寿王和一干大臣去御花园散散心,此时老三已经被封为了寿王,这足以说明他比两个哥哥优秀,但是,江山社稷,这是头等大事,到底是立长还是立贤,一直困扰着帝乙。
此时,正是牡丹花开的季节,大家正专心的欣赏牡丹,突然,一阵妖风刮来,飞云阁塌了一梁,向众人砸去,众人被吓得瑟瑟发抖,眼看就要被砸中了,说时迟那时快,寿王单手接住了将要砸住众人的梁,托梁换柱这个成语由此而生。
寿王救下众人,众人自然心存感激,少不得在帝乙面前说他的好话,帝乙本来觉得老三是个败家玩意儿,做一个闲散的王爷就够了。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老三从小好色,好斗,没事的时候喜欢和狗熊老虎之类的玩玩自由搏击,看见漂亮姐姐就走不动道,把江山交给他实在是心里没底。但是老大老二,性格软弱,如何震慑这八百镇诸侯?算了,只有在矮个子中找拔尖的,于是,帝乙将寿王立为太子。
为了保险起见,还替老三取了东伯候姜桓楚之女,听说老将黄滚有一儿子勇猛无比,为了拉拢他,于是又去黄滚家下聘,将来黄滚的女儿长大了将成为贵妃。就这样,帝乙把能够拉拢的势力都拉拢过来了,临死前,还托孤于闻仲。
果然,纣王不负众望,当上了天子,他本人也颇具军事才能,屡次打败不服他的部落,但是,因为好色,最终还是葬送了江山……
其他网友观点帝乙有三个儿子:
大儿子——微子启
二儿子——微仲启
三儿子——纣王·受德辛
这三个人同父同母,一奶同胞。
依照常理来说,有长子微子启在前,身为第三子的受德辛并没有争夺王位继承人的权力。
但命运的女神似乎更加垂青受德辛,他的出生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受德辛之所以能够成为纣王,靠的并不是能力,而是运气。
根据《左氏春秋》记载,子启、仲启的母亲在生下他们时还是只是帝乙妃子,所以子启虽然是长子,但却是“庶出”。
而在生德辛的时候,他们的母亲从嫔妃一跃晋升为王后,俗话说“水涨船高”,德辛虽然是第三子,但却成为了王后所生的“嫡出”。
根据古时候的封建礼法,王位的继承人必须率先选择由王后所生的“嫡子”
如此一来,出生最晚,地位却最高的德辛便等于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
总而言之,德辛成为纣王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制下“子凭母贵”的结果,至于子启和仲启只能悲惨的哭晕在厕所。
当然,这个说法也并不准确,因为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出自周礼,而且也不是这么个算法,随着母亲被封为王后,微子启他们其实也该是嫡子。
所以商朝有没有这规矩,倒不是很确定。加上年代久远,很可能是后人依据周礼做出的一些杜撰。
这一点在《史记》中得到了改正,司马迁干脆讲帝辛和微子启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妈生的。所以他是嫡出,那两位只是庶出。
除了血统论,对此其实历史上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母凭子贵”,即当年纣王乃是因为自己的才能而得到父亲的认可,从而被选为继承人,其母亲也因此而走上正妻子的位置。
历史上真实的纣王,或者说应该叫帝辛,其远没有小说里面那般不堪。他是一名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并与西边的周部落发生了冲突,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周文王因此被俘。这才有了《封神演义》那一大串戏码。
而所谓的武王伐纣,那其实就是一场双方的争霸战争而已,谈不上正义不正义。而且当时商军主力正在征伐东夷,朝哥西线薄弱,最终为周朝大军所攻破。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有关于纣王登上皇位的描述与《吕氏春秋》其实也是偏向于纣王能力,话说帝乙带领着文武群臣在御德园一边赏花,一边讨论立储的问题,飞云阁中的大梁突然倒塌,文武百官霎时间乱作一团,
力大无穷的德辛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良机,仅用一只手就托住了重达千金的房梁,而后托梁换柱,平息了这场飞来的横祸,帝乙对德辛的表现非常满意,遂扶立德辛为太子。
帝乙过世之后,托孤大臣文太师扶持德辛继任皇位,成为纣王。
至于后面成了一个暴君,那也是九尾狐引诱的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