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状元是几品官?
优质回答:古代的科举状元是通过殿试确定的。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所以,通过殿试录取的生员都叫天子门生。殿试录取的前十名叫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另有特称,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状元只是一个学位,皇帝没有委任他当官时,他是没有官品的。所以有学位并不等于有官品,学位和官品是两码事。不过,一个人考中了状元,就不愁没官当,皇帝迟早会委任他当官的。但是,即使当官,起步也不会是很大的官,一般地,进士出身当个知县就算很重用了,状元虽然比一般进士高级,但也不会委任很大的官,万丈高楼平地起吧。以后想晋升,就要有业绩,业绩大了,皇帝自然会提升他的。
有的戏剧里总喜欢闹笑话,剧中某人考中状元后,便是八府巡案,便是钦差,手执尚方宝剑四方巡察,其实没有这回事,在封建社会里,有学位的生员也是从小官做起,然后凭业绩逐步升迁的。
(图片源于网络)
其他网友观点古代状元并不是官衔,而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考试(宋朝之后为殿试)第一名的称呼,更多代表的是一种荣誉,因为殿试一般都是皇帝亲自主考,所以状元又被看做是天子门生,在古代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状元也是一级一级考上来的,先要考中秀才,然后是举人,再到贡士最后参加殿试考中为进士,前三名为鼎甲三元,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
古人高中状元之后才能入朝为官,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写道,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中央政府朝廷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则专设女真进士科。元朝时候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明清遵循前朝制度,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选为庶吉士,或授给事中、主事、中书舍人、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等官,或授地方府推官、府同知、县令、县丞等官。
由此可见,状元郎并不一定就是官身,还是需要在基层熬资历才可以出头的。
其他网友观点状元不是官,而是一种头衔。
以清代为例,状元分文状元、武状元。
文状元就是文科举殿试中位列一甲第一名的进士。
清代的文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是童试;第二级是乡试;第三级是会试;第四级是殿试。
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考生需要通过县、府、院试,才可取得秀才头衔,及进入乡试的资格。县试由隶属于府的或县或州或厅的知县、知州、同知负责监考,考试时间通常在农历二月;府试,通过县试后就可以参加府试(通常是县试排名前50名),府试由府或直隶州或直隶厅的知府、知州、同知负责监考,考试时间通常在农历四月;院试,通过府试后就可参加院试,院试由学政前往府、直隶州或直隶厅负责监考。
院试录取名额,以各地文风高下、粮丁口多寡而定,分大、中、小三类,顺治四年(1647年)定:大府40名,中州30名,小州县20名。顺治十五年又定:大府20名,大州、县15名,小州、县4名或5名。康熙九年(1670年)再定:大府、州、县仍照旧额,中州、县改为12名,小州、县7名或8名。
通过院试后,就可以获得秀才头衔。除此,县试排名第一的,称“县案首”;府试排名第一的,称“府案首”;院试排名第一的,称“院案首”。
通过院试后,就可参加每三年在巡抚驻地举行的乡试,考试时间在八月,监考官由皇帝亲自指派。通过乡试后,就可获得举人头衔,及获得进入会试的资格。乡试排名第一的,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通过乡试后,就可参加次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考试时间在春天,监考官由皇帝亲自指派,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充任。通过会试后,就可以获得贡士头衔,及获得进入殿试的资格。会试排名第一的,称“会元”。
通过会试后,就可参加下月举行的殿试,由皇帝亲自监考,这也就是“天子门生”的由来。通过殿试后,就可以获得进士头衔,自此一步登天,步入官僚阶级。文殿试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获得“文状元”头衔后,他就会立即被授予官职,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掌修实录,记载皇帝言行,为皇帝讲经史,以及草拟朝廷典礼文稿),一跃成为六品京官。
除此,榜眼、探花则授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在授职前还需再经过一次朝试,朝试在保和殿进行,朝试之后,成绩特优者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其余则分发到各部任主事或赴地方任职。
武状元就是武科举殿试中位列一甲第一名的进士。
清代的武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是童试;第二级是乡试;第三级是会试;第四级是殿试。
同文科举一样,童试也分县、府、院试,通过这三小级考试,可获得武秀才头衔,并进入乡试。通过乡试,可获得武举人头衔,并进入会试。通过会试,可获得武贡士头衔,并进入殿试。通过殿试,可获得武进士头衔。
武殿试分三甲:一甲三名赐武进士及第,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
殿试以后,武状元就会被立即授予官职。顺治三年(1646年)定武状元授正三品参将;雍正五年(1727年)变定武状元授正三品御前一等侍卫。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士的授官情况虽有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正三品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
除此,顺治年间,武榜眼授从三品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都司。二甲授正五品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署守备。康熙年间有所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直接带兵,另一半授卫职,成为皇帝宫廷侍卫。雍正年间,武榜眼、探花授正四品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正五品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于正五品守备等营职。
综上所述,以清代为例,文状元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武状元授正三品参将或御前一等侍卫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