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同样有封地,亲王和藩王的区别是什么?

网友提问:

同样有封地,亲王和藩王的区别是什么?

优质回答:

亲王是王爵中最高一级,地位仅次于皇帝。而藩王则有特指,即就藩之王,也就是拥有封地的王。

亲王有了封地,也算藩王,藩王也未必都是亲王,也有可能是郡王以下的其他王爵。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这跟历史有关。

秦汉时期就没有亲王这一爵位,只有“王”,而且那时候的王都是有封地的,一般以他们所封地区的名号作为其王爵的名称,如齐王、淮南王之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王基本都是藩王。

到了西晋,王爵才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一般用于皇子和皇兄弟,郡王称号则是太子的专享。

唐宋以后,实际拥有封国的藩王越来越少,遥领封地的则越来越多,即名义上拥有封地,但实际操作中,只能被圈在京城。

明朝是一个反复,明太祖朱元璋迷信屏藩,遂将诸子分封到各地,尤其是北部边疆。燕王朱棣夺权后,为避免再有藩王如法炮制,开始不断削弱各地藩王权力,并逐渐夺其封地。

到了清朝,基本就没有藩王这一说法了,亲王也好,郡王也好,贝勒、贝子也好,只是爵位和相应待遇上的差别,都没有封地了,一般都在京城赐给府邸居住。除非有皇帝的命令,他们基本都不允许离开京城。

当然也有特例,一个是清初的三藩,不过权宜之计,康熙年间被消灭,还有就是蒙古地区的一些王爵,他们是拥有封地的,是藩王,但他们不是宗室,所以一般都不是亲王,大多是郡王、贝勒、贝子之类的,但他们却是藩王。

其他网友观点

“亲王”和“藩王”都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对于宗室或者贵族阶层进行分封的产物,是一种“爵位”称号,那么“亲王”和“藩王”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亲王”和“藩王”同样都有一个“王”字,但是意义不同,作为“王”而言,都是仅次于“天子”的“爵位”,“亲王”指的就是一个爵位称号,而“藩王”就不一样了,“藩王”指的是臣属于皇帝,但是自有领地、兵权、属地人事任命权、自助经济权等权力的王,可以是“亲王”,也可以是“郡王”,还可以是“异姓诸侯王”。

一、简述“王”的由来

我国古代最早在上古时期就有“王”的称号,代表着“天子”的意思,西周时期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脱离了周天子的管辖,逐个称王,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诩功高盖世,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天子才有了“皇帝”的称号,秦始皇自称“始皇帝”,从此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封王之事始自秦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分封,兴郡县”,可暴秦二世而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再次开始大肆分封各路豪强和六国遗贵为王,继而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在立国之初扫平各诸侯王后,刘邦杀白马为盟,立下誓约“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自此大肆分封宗室为王。

这个封王的本意其实仅仅是局限于皇家宗室内部,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异姓人封王,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不过可以说几乎很大一部分的王都是皇家宗室后裔。

二、“亲王”和“郡王”的区别

“郡王”说始自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新制定爵位体系,他将天子之下的王分为了三等,分别是县王、郡王、国王,此时的王仅仅是一种贵族称号而已,当然这是除了他自己的魏王之外。

西晋的制度很多都是沿袭三国时期的魏国,《晋书.地理志》是这样说的:“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在这里,“郡王”就等同于“亲王”,只不过是“亲王”的另一种称谓罢了。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郡王”开始成为了独立于“亲王”的一种新的爵位,慢慢的发展成为了亲王之下的王爵。

比如在隋朝时期,天子之下的爵位依次是国王(相当于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候、伯、子、男等。

而到了唐朝在国王(等同于亲王)和郡王之间又添加了一个嗣王,“嗣王”的级别就是高于郡王,低于亲王,是对亲王的直接继承人所特有的一种称谓,可以肯定的是,亲王(国王)一定是皇帝的儿子;而郡王在唐朝则是皇太子的儿子封号,当皇太子继位后,郡王可以升任亲王,在唐特殊时期,也曾加封过很多异姓功臣为王,比如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曾经封为“汾阳郡王”,后期唐王朝为了稳定边疆又加封了很多节度使为郡王。

宋朝也是大同小异,但是不同与以往的是宋代封王是“止爵于自身”的,也就是说后世子孙不能承袭王爵,爵位也是一再下降的。

明朝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亲王皆为皇帝儿子,而郡王则是亲王除嫡子继承亲王爵位外,其他儿子的封号,值得一提的是亲王都是可以世袭罔替的。

清朝比较特殊,王的等级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和硕亲王”,第二种为“多罗郡王”,前两种基本上和以往朝代的分封没什么区别,执行的是依次“推恩”,而第三种是可以世袭罔替的,人们习惯称之为“铁帽子王”,整个清朝历史前后一共分封了12位“铁帽子王”,一共包括十位亲王,两位郡王。

简而言之,亲王和郡王还是稍有区别,就是享受的俸禄或者田产等不一样,而且郡王要低亲王一等。

三、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过“藩王”的叛乱

“藩王”和“亲王”的区别实际就在于一个“藩”,“藩”的意思就是边防重镇、封国,“藩王”就是指有实际领地的王,我国古代漫长的封建史上出现过很多次“藩王”叛乱事件。

最早一次“藩王叛变”始于西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汉初刘邦分封了好多宗室为王,这些宗室都有自己的封国和领地,那时期的王国拥有高度的自治权,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兵马,并且王国内的赋税也由诸侯王征收,俨然成为了一个个独立的体系,强大的王权没有完成拱卫皇室的任务,反而成为了西汉朝廷最大的心头之患,在景帝时期终于爆发,为了平叛,西汉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到了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才渐渐缓和了矛盾。

西晋时期也是如此,在晋武帝死后爆发了“八王之乱”,继而使西晋国力衰退,成为了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朝时期的“靖难之役”是历史上唯一一次“藩王”成功逆袭的案例,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后出于原因恢复旧制,大肆分封儿子们为王,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权力和地位,且都享有兵权,建文帝继位后着手削藩,但是由于没有把握好策略,最终引发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在此役战胜了建文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清朝在建国之初,依靠前朝武将的势力才得以承袭大统扫平各势力,所以在立国之后分封了好几位前朝武将为王,最终这些人在“平西王”吴三桂的带领下与康熙年间发起了“三藩之乱”。

在我国其他朝代也曾都发生过诸如此类的事情,比如唐末时期之后五代十国的建立基本上都是藩镇割据势力,这些势力有王,也有节度使等等,不再一一列举。

总结:

无论是“亲王”还是“藩王”都是封建时期不平等制度的产物,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寄生虫,他们多凌驾于法律之上,直到封建王朝彻底结束,这些毒瘤才真正的消亡。

本回答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您认可本人的文字和内容,请多多关注或者顺手点一个赞,就是对本人最大的鼓励了,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亲王是一级爵位,通常情况下是宗室爵位系统中的顶点。在绝大多数朝代,除了储君——皇太子之外,亲王是宗室能够获得的最高爵位。实际上,皇太子并不能算作绝对意义上的爵位,因为他是储君、是半个君!而爵位是臣的专属,君根本不需要爵位。

藩王从来都不是一级爵位,它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而已。何谓藩?藩者,封国也!通俗讲,所谓藩王就是指有实打实封地的王。自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王开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无论异姓还是同姓诸侯王都是实封,有实打实的封国。西楚霸王时期及汉初,诸侯王不仅拥有实打实的封地,而且拥有行政权、财政权,甚至兵权!称其为藩王,实至名归,但彼时似乎并没有这样的称呼。

经历过“剿灭诸吕”之后,刘姓诸侯王已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汉高祖庶长房的几个孙子竟然有实力发动武装政变、甚至杀掉了“皇帝”(虽然只是傀儡皇帝,但好歹也是皇帝)!这让刚刚即位的汉文帝如芒在背、寝食难安,刘姓诸侯王对皇权、皇位的威胁也越来越为汉王朝的皇帝们所重视。经过文景武三代的不懈努力,汉武帝刘彻最终通过《推恩令》将刘姓诸侯王限制在了可控范围之内。自此,诸侯王虽然拥有实打实的封国,却只食禄、不临民,手里更加没有兵权!成了“富贵闲人”,之后的历代王朝也大多选择了这种方式——只给封地、不给实权。当然,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特例,但宣德之后一切又恢复到了原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明王朝的藩王们彻底成了“锦衣囚徒”!

魏晋之后,王逐步虚化,彻底沦为了一级爵位。晋之后,王爵又被细分为了亲王、郡王。当然,诸如元王朝之类还存在国王等等,但大多数朝代以亲王、郡王为主。因为大多数朝代的王爵都是实封,有实打实的封地,所以这些“王爷”们有时也被成为藩王。

明王朝特殊的藩王

藩王被固化并成为官方称呼是在明王朝,在此之前,藩王大多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而已,只要你是王、有实打实的封地,那你就是藩王。但明王朝不同,明王朝只有亲王才有资格被称为藩王!

明太祖朱元璋开元建国之后,秉承“广建屛藩、以卫京师”的理念,将二十多个儿子封为了亲王并给予了实打实的封地。同时,明太祖还规定,亲王成年后不得居留京师、必须之国就藩,这些就藩各地的亲王也被称为藩王。与此同时,明太祖还规定,亲王的儿子除了嫡长子承袭亲王之外,其他儿子皆封郡王。

这样一来就麻烦了,这么多孙子,要么像汉武帝那样,在老爹的封地中划出几块封给他们,要么另外给块地。如果封一个郡王就给一块地,明王朝的亲王子嗣众多,将来把整个明王朝的国土全都封出去恐怕都未必够!可如果从老爹的封地中划出一块,藩王的封地将越来越小,又达不到明太祖“屏藩京师”的战略设想。最终,明太祖下令,郡王虽然有名义上的封地,但只给名义、不裂土,不给实打实的封地。此外,明王朝的亲王可以拥有庄田,郡王同样没有。

不过,在明王朝众多的郡王之中,有一家非常特殊,那就是靖江王!其实,说靖江王是郡王其实并不准确,因为靖江王的待遇要远高于明王朝众多的郡王,只是比亲王低一点而已。从这个层面而言,靖江王应该是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但从爵号来看则与郡王无异。更重要的是,靖江王和亲王一样拥有实打实的封地和庄田!这是明王朝所有郡王都没有的待遇。

明太祖为何要对靖江王另眼相看呢?原因很简单,靖江藩才是老朱家事实上的大宗!明太祖成为大宗之后,总归是要给原大宗一些补偿的。明太祖在分封靖江王时规定,靖江藩以南昌王朱兴隆为始祖。朱兴隆何许人也?这其实是后来明太祖给取的名字,实际上他叫朱重五!明白了吧?这位朱兴隆是朱重八(明太祖)的亲大哥!至于重一到重四,那是明太祖大爷朱五一家四个儿子的名字。换言之,靖江藩的始祖朱兴隆是明仁祖朱世珍(朱五四)的嫡长子,靖将藩才是老朱家的嫡长房、原本的大宗!这就是明太祖对靖江王另眼相待的原因所在。

说实在的,明太祖对长兄这一房并不那么厚道!按照他自己定下的规矩,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承袭亲王。朱重五是朱五四的嫡长子,既然朱五四成了皇帝、成了明仁祖,朱重五自然是皇子,封亲王理所当然。作为朱重五的嫡孙兼继承人,靖江王朱守谦应该封亲王而不是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的靖江王,不是吗?可见,明太祖给靖江王这样的待遇也就是做做表面文章罢了,谈不上有多优待……

藩王的消亡

清王朝建立之后,鉴于明王朝“裂土封王”失败的教训,没有对“王爷”们进行分封,清王朝所有亲王、郡王,包括铁帽子王和两位摄政王都没有封地,只拥有与爵位相对应的政治、经济待遇。自此,王爵与封地完全脱钩,甚至连爵号也与地名完全脱钩了。自清王朝入关之后,亲王、郡王绝大多数都住在北京,也没有了所谓“之国就藩”。

因为没有封地,也就失去了藩原本的意义,清王朝的亲王、郡王也就不再被称为藩王了。说到这里有必要提一提清初的“三藩之乱”,既然清王朝已经没有藩王之说了,为何又要将平南王、靖南王和平西王称为三藩呢?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清王朝虽然没有裂土封王的制度,但对从明王朝投降过来的几位异姓王清王朝大体还是参照了明制。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福建、广东、云南为三藩的封地,但清王朝却给予了三藩世代镇守福建、广东、云南的许可。如此一来,三省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三藩没有名分的“封地”。而这,正是所谓三藩的由来。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王爵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袁世凯称帝时也封了一些王爵,但那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在袁世凯死于尿毒症、冯焕章驱逐了紫禁城中的末代皇帝溥仪之后,《清室优待条例》自然终止,王爵自此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所谓亲王指的是具体爵位,而所谓藩王则是对拥有实打实封地的王爵约定俗成的一种称呼。当然,明王朝的藩王除外,那是官方的正式称呼之一,但同样特指有实打实封地的亲王和靖江王。这就是二者的区别,藩王不一定是亲王,有封地的郡王理论上也可以被称为藩王;亲王也不一定是藩王,诸如清王朝那样没有封地的亲王,同样不能称其为藩王!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民族英雄林则徐,真的是在发配途中被奸人所迫害吗?

下一篇: 刘备背景薄弱,家境贫寒,白手起家靠什么维持军队开销?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