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提起“鸡眼”,很多人都不陌生:一碰就疼,走起路来更是苦不堪言!四处奔波、长时间站立以及华而不实的鞋子……这一系列的“因”往往会造就“鸡眼”这个“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陈喜雪介绍,“鸡眼”的学名为肉刺,是足部皮肤受到长期积压或摩擦,导致皮肤局部圆锥形增厚所致,行走或穿鞋时易出现疼痛。
鸡眼常表现为淡黄色或深黄色皮肤硬性角质,呈圆锥形,尖顶嵌入皮肤内,表面光滑或半透明,伴有挤压或顶撞样疼痛。“鸡眼起初一般没有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会出现疼痛,甚至寸步难行。”陈喜雪说。
减少摩擦和压力是防治鸡眼关键
长期穿不合脚的鞋子走路、长时间站立人群,骨骼或关节变形、运动量较大的人群以及肥胖、糖尿病患者等都属于鸡眼的高发人群。
鸡眼也有软硬之分。“硬鸡眼好发于足底以及小趾外侧、趾背等骨突出或易受压摩擦处,形状比较小,质地比较硬。若鸡眼形成过程中被汗液浸渍,角质硬核被软化,则容易形成软鸡眼。软鸡眼多发于相互挤压的脚趾之间,常伴有臭味。”陈喜雪解释道。
“减少摩擦和压力是防治鸡眼的关键所在。避免患处受到挤压或压迫,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以缓解。”陈喜雪建议,日常生活中应穿合脚、宽松的鞋子;养成正确的走路姿势;使用脚趾保护垫,如趾间分隔垫、脚趾垫等;鞋内使用矫形垫或跖骨垫,使体重更加均匀地分散在足底。不过,要想避免鸡眼的复发,还需用科学的手法将鸡眼根部去除。
打磨、激光、手术等方式可去除
陈喜雪指出,鸡眼的初期状态仅是局部的硬皮增生,如果此时进行处理,可避免皮下硬块的形成。第一步,建议温水浸泡联合浮石打磨,即用温水浸泡并用浮石打磨,去除表面死皮和厚茧。
“如果皮下硬块已经生成,可采取第二步,即使用鸡眼膏或鸡眼贴进行治疗,其中所含的水杨酸可对鸡眼进行软化,但水杨酸可能损伤皮肤,使用时注意不要接触周围正常的皮肤。有糖尿病或其他可导致肢体麻木、皮肤敏感度降低疾病的患者,不要使用水杨酸。”陈喜雪提醒。
当患者的症状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鸡眼被割破、出血,出现感染或溃烂,或患者伴有糖尿病等感染风险高的疾病时,需及时就医,即第三步,采用专业医疗手段去除鸡眼,如采用冷冻、激光等物理治疗等。若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屡发感染者,可在炎症消退后手术切除。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