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学书(看了米芾的学书路径)
在书法史上,米芾是一位很难得的人才,这是因为他是一位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米芾自八岁开始学习写字,刚开始与大多数人一样,是以唐楷为主要学习对象,颜真卿是他学习书法的第一位老师,大约临摹了三年多久,但米芾却不是一般的人,尽管学颜三年,而他却一直在用心思考着学习,他认为,颜真卿的书法也是学过欧阳询的,所以他就放弃颜真卿去学欧阳询,学了两年后,又感觉欧阳询又学过虞世南,所以又学虞字,就这样一直到了他的成年之后。
随着对学习书法的不断深入,后来,他深感唐人书法“皆一笔书,安排费工”,并且认为这样的作品不能垂世,所以又把目光放在了魏晋时期的作品之上。通过对魏晋书法的不断研习,米芾便把脚步一直停留在这里。他主要师法于对象是王羲之的一些作品,他在《史书》中说到:“王羲之《桓公破羌帖》,有开元印,唐怀充跋,笔法入神。”书法中的“神”是古人对书法境界精神的一种看法,是指作品中所散发出来的书法意味,这就是米芾学习书法、创造书法精神的归旨所在。
那么,米芾学习魏晋书法都用了哪些主要方法才得以成功?
追求古老笔法了解书法史的人都知道,笔法是书法中的核心问题,不论怎么去写字,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去做,离开了笔法,书法也就没有了基础。那么,什么是笔法?简单来说,就是写字时所用的毛笔的书写方法。笔法问题不仅是当代人研究的问题,更是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的话题。
笔法的问题,历史上的书家都认为篆隶笔法是最为可靠的,唐代以前,人们在对笔法的学习方面,都采用“口传手授”的方式进行着,就唐代而言,历史有记载的是张旭向颜真卿传授笔法,而颜真卿又与怀素一起讨论笔法。但是,五代之后,由于连年战争,书法也曾失去了就有的地位,当然,笔法自然也就没有了“口传手授”。北宋以后,这种学习方式只能靠着人们的揣摩和体悟来进行了。
米芾是北宋“尚意”书法的代表性人物,他对笔法的学习和研究与其他人有所不同,他把目光集中在了唐以前的书法作品之中,尤其是在笔法上的研究更具成果。例如,米芾提出的“锋势备全”、“独有四面”等,都是在说笔法。他曾自豪地说到:“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这句话就说明米芾找到了“失传已久”的魏晋笔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揣摩魏晋章法在米芾的许多言论之中,他始终围绕着除了笔法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笔锋的问题,对于笔锋,可能很多人会理解成毛笔的笔尖,其实这是错误的。米芾所说的笔锋,实际上是指笔势,它属于书法中的章法问题。例如他所说的“八面出锋”,并不是毛笔像是散开了的形状,而是指字字、行行中的锋势,也是章法的布局。他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其实是他在追求书法最后的结果,即精神境界。
米芾要求书法要自然、率真,只有是自然的、率真的作品,才会使作品更加有“神”,从这里就可以联想到米芾为什么要停留在魏晋书法之上而认为唐代作品是“安排费工”的思想了。“八面出锋”,就是指书法在创作过程中,要照顾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一些呼应关系,最终实现书法意境之美。
不论米芾是对书法的笔法还是章法的研究,虽然他最后一直停留在了魏晋时期的作品之上,但他最终追求的还是书法中的“神”的体现,对于这一点,任何一个历史朝代都没有跨越它,当代书法创作更是如此,尽管一些书家用了更大气力去创作,但情感的要素仍然占着上风,而笔法问题却没能引起更多人的研究和关注,这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