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为什么受到司马迁的推崇?
优质回答:谢邀,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问题吗?如果觉得有问题,那咱还不如几千年前的齐景公聪慧。为什么这样说?先来看看此话的来历。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呢?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听后,竟然拍手叫绝说,对呀,如果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那财富再多,我能享受得到吗?用直白的话说,就是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都要尽到责任,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换句话说,即君正,臣才忠,父慈子才孝。可惜,后来很多人理解偏了,认为君主,父亲,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不管怎样,大臣和子女都要无条件的服从,这样的愚忠根本不是孔子的思想。实际上的孔子是很灵活的,并不死板。孔子骂曾子,就很有名。一次,孔子听说曾子挨打时站那不动,就很生气地骂,太不像话了,我没有这样的学生。原来,曾子和父亲一起锄地,不小心把庄稼苗除掉了,他父亲便拿一根很粗的木棒打他。孔子认为,父亲的做法过火了,曾子应该逃跑才是。此时的首要责任,是保全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
孔子也不是一味地顺从国君,我干与不干,不是老板说了算,要看你老板像不像样。孔子五十多岁的时候,做了鲁国的大司寇,位居三公,相当于宰相。但他看到鲁君接受了齐国的美女和乐队,沉溺于声色,不理朝政,就撂挑子不干了,这才有了孔子的周游列国。
孟子继承了这一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就给现代的管理者很大警示,你想得到大家的支持,就得诚心诚意地对大家好。
可见,这句话具有深刻的思想,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也说到,诸葛亮能做到循名责实,物理其本,也含有这样的意思,一个国家,一个集体,只有明确好每个人的责任,抓住问题的关键,尽力做好本质工作,团队才能成长。可见,孔子也好,司马迁也好,重视这句话,都没有问题。我们每个人不都正在做自己该做的事吗?如果不称心,那就炒老板的鱿鱼。其他网友观点首先我们要搞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搞懂了再产生自己的判断,有了判断再去认识、评价司马迁的推崇。这四个词为什么是双声叠韵的出现呢?是强调重点?是音律的需要?亦或是像现代人亲昵的称呼谁?还是其他的什么?我的理解是:君要有个君的样子,臣要有个臣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子女要有子女的样子,否则君不像君则臣不臣,父不像父则子不子。这里边隐含着忠、孝的道理,忠不是愚忠不是忠于某个君主,君不君则臣子可以劝谏、可以死谏、甚至可以为了社稷苍生择木而栖;孝不是愚孝,不是不分父亲的对错一味孝顺,规劝甚至纠正父亲的错误才是孝的另一层含义。为尊者讳只是一个方式,并不代表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这样看来,对儒家对孔子的认识又是不同了。至于司马迁是否推崇,我不甚了解,就不置评了。
其他网友观点"春秋无义战",礼仪天下的周礼已经"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旧的已经千孔百疮,而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一个穷教书个体户,嗐起劲,高调"君君丶臣臣丶父父丶子子",生前穷愁潦倒,死时席不裹腹。
但历史就是记住了他一一孔老二。在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书同文丶度同衡的改革中,教书匠孔夫子的整编诗书丶创立礼乐丶汇总天下文化等,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穷教师匠抢先多少年为华夏的文化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始皇登临泰山祭孔。从此封建礼教确立,讲究"尊老爱幼丶忠君为民"的封建社会秩序。
汉承秦制。汉高祖也登临泰山祭孔。到汉武帝第一帝国,更确立了"儒家治国"。
司马迁在编写通史,当然将这一重大历史载入史册。可以说,孔夫子生前也并不会想到自己的"君臣父子"观会代替周礼,成为华夏数千年的秩序观丶社会观。
在今天看来"君臣父子"有教条丶愚忠等弊端,但在将来高度发达的大国,仍需要中华民族传统的高贵品德和尊老爱幼丶忠华为民的社会风尚。
对孔儒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丶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有序社会,大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