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只是一个校尉,有什么资本能在乱世中崛起?
优质回答:(1)东汉禁卫军中的校尉,虽然麾下兵马不过千余:却秩比二千石、相当于今副省级的高官,并不是谁都轻易就能当得上的!
而曹操从入仕之日算起,到出任校尉职务,已经在任途上辗转浮沉,熬炼了十五年。
东汉中平五年。
汉灵帝为了分大将军之权,于洛阳西园新成立组建了一支独与北军并列的禁卫军新军,分设八名校尉统领,其之级别与北军五校尉相同。
而曹操担任的,就是典军校尉。
(2)曹操有本家曹氏、以及夏侯氏两大西汉开国元勋家族全力相助。
这可皆是几百十年积累的元勋门阀,仅二族之内的强将精兵就可得数千人,能量非同小可。
例如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等,无不皆是身边聚有一群轻侠壮士的豪强,使得曹操一起兵,马上就拥有了一个豪华班底阵容。由此,曹操的资本大的很!
袁术、袁绍等虽然四世三公,一时显贵。但从开国大将世家与元勋子弟的角度看,还真比不上曹操。
当然,想要成为枭雄,除了有资本,还得要有人望与本事。
而曹操的人望与本事,来自于在出任典军校尉之前的经历。
少年曹操,是洛阳城中的高官子弟党骨干。曹操与袁绍、袁术等人,少年时就是发小。
汉朝风气尚侠,就算官宦子弟们也免不了受此风气影响,于是一群少年聚在一起,免不了要干出许多走马斗鸡,角力比狠等等荒唐事。
但是,又因为汉风与宋风的区别,这帮人又与水浒中的高衙内不同。虽然狂放不羁,却不是不学无术,又无恶不作、欺男霸女的纨绔子弟。
汉朝制度,崇尚军功封侯。所以,世家豪门都会督促着门中子弟勤习文武艺。曹操也当然不例外,武艺、兵法、经史、文学等等自幼起,就统统学习娴熟。
东汉后期,凉州叛乱迭起,西彊不宁。
而少年曹操最大的愿望:就是长成之后,去西域从军建功,八千里外觅封侯,成为汉平西将军。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东汉是个很注重名声与风评的时代。
由此,便又有了一些专门以评论别人而出名的人物。
犹如当今“鉴宝权威”,若谁能获得这些人物给予的一个好评,那谁就会如宝物一样,立即就名扬四海。
曹操少年时,任性好侠、放荡不羁,既不注重修品行,也不用功去专研究学业。
使得当时多有人以为,这肯定是个没出息的人。
唯有梁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颙,这俩位以“善评人物”而闻名的大神,却看到了曹操的机智敏捷、与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由此坚定的认为:曹操决不是平凡之辈。
桥玄说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何颙说曹操:“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而尤其擅长以识人而著称的南阳许劭,更是这样直白的评价曹操:“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所以曹孟德除了有资本,名头也足够响亮!入仕后的经历,让曹操积累了更响亮的名声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又是崛起于乱世的重要资本。一:曹孟德的不畏权贵之名。
熹平三年,即公元174年。
20岁的曹操在这年被举孝廉,从此步入仕途。古代勋贵子弟,当然天生就是要当官的
获举孝廉,先为郎官。就是一边学习制度、同时入宫值守为天子执戟站岗;这一套程序走过后,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尉”是武职,洛阳北部尉大概就是负责洛阳北部治安秩序武官。
但这个官是很难当的!
因为洛阳为京城,是皇亲贵戚聚居,横行于市,一般没人敢以法令去约束这些人。
而曹操一到任,就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并严肃法纪、申明禁令曰:“有犯禁者,皆棒杀之”。洛阳城中的权贵,当然没把这所谓禁令放在心上,都以为,这只是曹操这愣头青装个样子而已。
但是万没料到,曹操却是来真的!
没几日,小曹就干出了一件惊动洛阳的大事。
风头正劲的大宦官蹇硕之叔父违禁夜行,让曹操抓了个正着。于是毫不留情,当场用五色大棒活活打死了!
这一顿棒,打的京城权贵们那叫胆战心惊。于是,史书称:“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曹操由此得罪了当朝权贵,但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总算没惹来杀身之祸。但被调出京城,成了顿丘县令。
没错曹操是正儿八经当过县令的!
公元178年。
曹操在县令任上干了数年后,受到某事牵连,被免去官职。
但是,敢在京城与大宦官作对,曹操之名已响彻京城。京城出了名,当然也就是天下闻名了。
这就为日后英雄竟相来投打下了基础,也同样是崛起的重要资本。参加平定黄巾起义的战争,让曹操积累了丰富的行军打仗战争实践。公元180年,
在老家谯县闲居的曹操,重新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
四年后,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
议郎曹操又成了军官,被拜为骑都尉,受命率北军一部与皇甫嵩等人合兵,进剿颍川黄巾。
战争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平黄巾的战争经历,对于少年时就好专注兵法,曾以“汉征西将军”为人生目标的曹操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合、学以致用的经历。平黄巾后,曹操以军功获迁为济南国相。于此任上,又一次收获了能臣之名声。东汉济南国,下辖有十余县,是个规模较大的诸侯封国。而其中各县的长吏又多有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者。
而之前的历任济南国相,皆从不顾问这些事。
时年不足三十,正血气方刚的曹操一到济南,就立即拿出了当年任洛阳北部尉时的气势,大力整饬吏治,一下奏免掉了十之八的诸县长吏,使得济南震动。
而一些平素横行不法的官吏们,因为畏惧曹操的名声,竟然纷纷弃职逃窜。
一时,济南国“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当其时,东汉朝政黑暗,卖官鬻爵成风。而曹操在这样搞,肯定又要得罪人了。朝廷又将让曹操转任东郡太守。
这时候的曹操,却是灵光一闪,刹那间成熟了。
于是,便却托病辞职不受,干脆又重新回归了乡里,过起了春夏读书,秋冬狞猎的庄园土豪生活,不问世事的隐居了起来。
“决不迎合强权,宁可辞官不做”,青年曹操的名望,又猛的高涨了一大个台阶。
直到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
汉灵帝增设禁卫新军,置西园八校尉。
曹操因其家世,而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这时候,距离曹操在熹平三年入仕时,已过了十五年的磨炼,早已不是愣头青,而是实践经验与人气名望皆备、身后又有两大门阀支持的、既有热血又完全成熟的中年男了。
而这样的曹操,一旦身逢机遇,当然能崛起!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观点曹操虽然只是一个校尉,但他身上具备了更高的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附加值,这些高附加值让曹操出人头地、称霸中原。曹操有什么资本?就凭他政治、军事、文学、书法方面的才能和诗人的身份,在三国中谁人能及他的造诣?内因决定外因,这就是资本!
有胆略曹操生于官宦世家,自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优渥的家庭背景下,养成了机智敏捷、善于灵活权变的性格。这种性格在乱世能够抓住机遇,在如林强手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曹操在少年养成的性格,为他后来的创业打下了胆识基础。
后来,曹操被举孝廉当了官,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这个官职不大,又是在皇城根下,到处是皇亲国戚,因此官不好当。曹操上任后,在衙门上设了五色大棒,明确了法令,对犯禁者实施棒杀。对这一命令,皇亲国戚和高官子弟们当然是一笑了之,谁当回事?吃螃蟹的人总是有的,皇上宠臣蹇硕的叔父,喝了酒违禁夜行,被曹操抓住,不由分说,一顿五色大棒打死了。此举,虽然得罪了很多皇亲国戚,但治安状况立刻好转,一时竟无人敢犯法。虽说曹操背后也仗了其父曹嵩的势,但他敢作敢为的胆略和法治的意识还是值得让人敬佩的!
董卓把持朝政,随意废立皇帝,引起了曹操内心强烈的反抗。在看到满朝官员痛哭无策时,曹操却举重若轻,“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当时就借了王允的七星宝刀去刺杀董卓。敢在众人面前直言刺杀,这胆子不比荆轲的小!见到董卓后,曹操拔刀准备行刺时,被董卓从镜子内看到,机智的曹操由刺杀变成了献刀,顺利地躲过一劫,曹操真的是在危急中也沉着冷静啊!
刺杀董卓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壮举却是传遍天下的,在曹操逃回老家招兵买马时,是一呼百应,各路英雄蜂拥而至,迅速成立了勤王大军。在曹操的倡议下,袁绍也亲自来与他会盟,曹操乘势向天下发出了讨伐董卓的檄文,一下子竟召集起了十八路义军。刺杀、起义,都是需要胆略的,而敢于实施这些行动,又为曹操增添了在乱世立足的资本,这些资本是支持曹操在乱世中崛起的重要因素。
有远见如果说胆略有与生俱来的因素,那么曹操的远见卓识从哪里来的呢?这主要从曹操抓住时机率兵起义开始,在战争中不断增长才干。董卓强行迁都后,十八路诸侯意见不一,各怀心事,只有曹操,敢于出兵追击。虽说在追击中中计,被吕布所败,但曹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既锻炼了所属军队的凝聚力,又赢得了各路诸侯的尊敬。曹操在战败后,一番高远言论,让各路诸侯无地自容:
“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
曹操对时局的分析,可谓是有理有据,策划出了进击董卓的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如同战争中参谋长对战事的分析,天时地利人和、敌我形势,可谓是知彼知己,头头是道。十八路诸侯会盟的失败,相信大家都看出了谁是将来的枭雄,谁会在乱世中崛起。所以说,敢于验证自己的见识、敢于尝试失败、敢于去亮剑,是虽败犹荣的,占领了精神和道义制高点的人,就拥有了一呼百应的雄厚资本。
曹操不仅自己具备了远见卓识能力,更能从全局观念上发现和使用人才,充分发挥智囊团的集体力量,让曹操团队的谋划鹤立鸡群,技高一筹。官渡之战,曹操重用临阵投降的许攸,兵走险锋,劫乌巢一战而胜袁绍;听从谋士郭嘉计谋,算定刘表不敢偷袭,果断虚国远征乌桓,一战而定辽东。袁氏集团的彻底战败,让曹操从容占据了中原。富贵险中求,曹操与众谋士敢于从险中寻机才会夺得先机。曹操慧眼识人建立的谋士智库,让曹操拥有了丰富的智力资本。
有文采曹操自幼博览群书,具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在年轻时,曾与著名的文学大家蔡邕有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并且非常珍视蔡邕家中的藏书。在蔡邕之女蔡文姬被胡人掳走之后,曹操花重金救回了蔡文姬,很大的因素是珍惜她的文采,也是为了她家中的藏书。在征战中路过蔡文姬家中时,还小秀了一把文采,在看到蔡邕写下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时,坚持独立思考,很快悟出了“绝妙好辞”的谜底,极大的震惊了众人。极高的领悟能力,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从文化上慑服众人。
在戎马征战中,曹操经常托物言志。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下了著名诗篇《观沧海》,借景言志,抒发了他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在战船大会文武,吟唱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人生慨叹,激励自己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篇,更表达出了曹操保持思想上的青春,乐观奋发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曹操思想的强大,这是每一个伟人最持久的资本。
结语在乱世中崛起,必须有着雄厚的资本,但这些资本不一定是官位和金钱,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曹操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能力,更在文学上有魅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人。这些资本不是上天赋予的,是曹操“活到老、学到老”得来的,是曹操亲力亲为得来的,是在想别人不敢想中闯出来的。拥有了这些人生资本,就算曹操当时只是一个小卒,也能够在乱世中崛起。
其他网友观点开玩笑,说明你对土豪的认识不够深刻呀。
曹操本姓夏侯,之后曹操的父亲拜了宦官曹腾为养父,这才改姓曹的。曹腾在东汉后期也十分出名,曾服侍过汉顺帝、汉冲帝、汉桓帝,尤其是在桓帝时期,因为拥立的功劳,被封为费亭侯,升任大长秋,加位特进,掌管宫廷三十多年,也算是权倾一时的人物。但是他得势期间宽和待人,没有什么重大的过失,这是十分难得的。后来曹丕称帝之后也追封他为“高皇帝”,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太监皇帝了。
曹操的父亲叫曹嵩,借着养父的权势,在朝廷里也混得风生水起,后来在汉灵帝时期,靠着贿赂还当上了三公之首的太尉。虽说只是过了一年的瘾,但是好歹证明人家曾经青春过。
曹操起身孝廉,黄巾之乱时是骑都尉,但到了中平五年被拜为典军校尉,校尉一职本起源于战国,在秦朝属于中级军官,到了汉朝其地位和重要性大大提升,是仅次于将军的武官。这可不是微末小官,而是掌握军权的实官。
我们只要看一下曹操陈留矫诏号召诸侯起兵反董时的情形就可以简单看出曹操的实力。首先是城里孝廉资助粮草军资,曹操自己招了千余人,接着族弟夏侯惇夏侯渊引乡兵千余人来投奔曹操,后来又有曹仁等也引兵千余前来相助。也就是说,短短旬月之间,曹操便聚集了四五千人马,这还仅仅是家族兵。
当然,有了资材兵马,最主要的还是得看老板的能力。曹操的军事、政治水平在整个中国都排的上名次,在当时更是超过了同时期的刘备和孙权。刘、孙二人很少指挥大规模战争,都是委托手下的谋士或者将军代替,刘备好不容易指挥一次大战,还在夷陵被人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但曹操不同,几乎所有的大战都是他亲自指挥的,谋士只是在旁边提供帮助罢了。如若不是在赤壁轻敌遭败,天下在曹操的手里完成统一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即便是惨败之后,魏国的实力依旧是三国之中最为强劲的,这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能力了。
总而言之,曹操借家世起兵,但最后靠着自己的本事成为了武帝。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