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战胜国比战败国输得还惨?为何英国会成为二战最大的输家?
优质回答:内外两方面原因。
从内因来说,英国从1894年开始就不是世界头号工业大国了。此后,英国的工业又先后被苏联和德国超越,滑落到世界第四。
工业文明时代,世界的头号强国,头号殖民帝国的工业产值居然不是世界第一。
这是什么概念?德不配位,悲剧啊!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盟主的功夫修为不是江湖第一,他纵然可以通过权谋之术赖在盟主的位置上装腔作势。
但是,他裤裆上的遮羞布终究会有被人扯下来的一天。这只是时间问题。
从外因来说,英国迅速没落,这主要“归功于”它的好盟友兼头号债主——美国。
二战结束后的头十年,英国当时其实也没惨到沦为“最大的输家”的地步。因为按照当时的人对英国整体国力的评价——它仍然属于超级大国之列。
当时的人对美、苏、英三个超级大国的评价是这样的。
美国:世界经济第一大国,并能在全球相当大部分地区投射其军事力量,在全球对其盟友都具有相当影响力,和大英帝国分享全球的制海权。
苏联:世界版图第一大国,军事投射力横跨欧亚大陆,在东欧和东亚具有相当影响力。
大英帝国:世界历史上统治势力最广、辖区人口最多的帝国演变而来,并能在全球投射其军事力量,还通过英联邦对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大国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美国分享全球的制海权。
从以上当时人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二战后的英国虽然从一家独大变成了三强之末,但它的遮羞布仍然还在,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依然不容小觑。
然而,大英帝国的遮羞布终究还是被“好朋友”美国给扯了下来。
二战结束后,印度和部分殖民地独立,再加上英国本土经济政策失败,英国本来就衰落了的国力更是雪上加霜。
1956年7月26日,埃及又在伤口上撒盐,其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资产也全部没收。
当时,英国苟延残喘,脸面上还挂着超级大国的称号,埃及如此欺负它,它自然是要想办法修理埃及,把面子找回来的。
不过,国力衰落是事实。所以英国首相艾登在决定出兵之前,他做了两手准备。
第一手是联络法国、以色列,想借助三国联军的报团威慑力,给自己壮胆。
第二手是反复询问美国:大哥你对我埃及打有没有意见?没意见我就打了……
美国当时的总统艾森豪威尔支支吾吾,没说支持,也没说反对,算是默认了。
英国一看美国默认了,就以为美国点头答应了,于是它就联合法、以出兵了。
PS:英国政客玩了那么多年政治,精的跟猴子一样,不可能头脑发昏,抛开美国单独进攻埃及。艾登的行为只能说明,美国确实默认了他的行动。
结果,当以色列军突破埃及国境线,英法联军陈兵于开罗外海后,美国中途反悔了,给了英国背后一刀。艾森豪威尔在电话中丝毫不给艾登面子,声称如果英国不退兵,他就中断对英国的经济援助。(同时还宣传将会抛售英镑)
并且,艾森豪威尔当时居然还跟赫鲁晓夫达成了默契,下令美军进入全球警戒。其行为隐隐约约的是在说:你们要是不知趣,苏联拿核弹炸你,我可是不管的哦。
美国这种翻脸不认人的行为,让高举反苏大旗,自以为有苏联这个共同敌人就能跟美国死死捆绑在一起的英国在国际上大丢脸面。
其后,美国又联合苏联,高举民族主义旗号支持殖民地独立,拆英法的台,导致大量殖民地独立,英法国力一落千丈,其在国际上影响力从全球范围龟缩到了西欧一隅之地。
法国受此大辱,遂自强自立,法国人选举戴高乐上台,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开始。
1958~1969年期间,戴高乐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从北约手中收回了对法国舰队的指挥权,禁止美国使用法国基地。并且在戴高乐的主持下,法国还在1960年和1965年分别试爆了西欧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以及成立了现在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遂走上了一条“欧洲由欧洲人做主”的路线。
而英国受此大辱,遂破罐子破摔,彻底放弃超级大国的遮羞布,倒向美国,死心塌地的给美国当马仔。
按英国当时的首相麦克米伦的设想,奴家都这幅德行了,大哥还好意思整我吗?
然而事实证明,大哥是真的能狠心整它。
1962年,肯尼迪总统为了逼英法放弃独立核计划,就抛出了一个名义上隶属北约、但实际上由美国控制核按钮的“多边核力量”。
法国看穿了美国的小伎俩,就坚决不加入这个计划,并且还劝英国别加入。英国当时想加入欧共体,不想得罪法国。对于美国的提议,内心也是犹豫的。
美国见啃不动法国,就威逼英国。最终,英国还是骨头软,签了《拿骚协议》,气的戴高乐对英国人的骨气是“刮目相看”,彻底跟英国闹掰。
拿到英国的“核按钮”后,美国顺脚就踢了英国屁股一脚,让英国加入欧共体。
说实话,我真是不知道当年的英国政客怎么过的。要知道,英法前脚才刚刚翻脸,后脚就让英国去求法国批准入会,这真的是一点碧脸都不想给英国留了。
最后,英国求爷爷告奶奶,谈判过程受尽了羞辱,花了十年时间,赔了无数的笑脸,才搞定法国(因为戴高乐下台了),挤进了欧共体。
而至此之后,英国的国际形象大跌,没有国家把它再视为世界大国了。
平心而论,要说美国不知道英法关系,不知道欧共体是法国主导的,我是不信的。而既然知道,还逼着英国跟法国翻脸,翻脸之后再让它去给法国赔礼道歉,自跌身价,这很显然就是美国不想给英国留活路,想彻底把英国捏在自己手上。
如果说,美国真心要帮英国,它大可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者出面帮英国站台,毕竟它的面子大,法国还得给他点面子。
然而,美国就是什么都不干,就是专心的给英国下套。最终,彻底撕掉了英国裤裆上的遮羞布,让英国再也抬不起头。
其他网友观点战胜国比战败国输得还惨?为何英国会成为二战最大的输家?这个问题确实是这样,二战结束后,作为欧洲的东道主,英国却说了不算,反而一切都要看美国眼色。说到底还是实力不行。
一方面,德国之所以能发动二战,英国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英国是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又是世界工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一战时,由于英法协约国齐心协力迫使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投降,最终还迫使德国接受了高额战争赔款和不准保持军事力量的苛刻条款。客观上讲,这为德国重新崛起和希特勒发动二战埋下了伏笔。
应该说,在希特勒没有上台以前,德国想咸鱼翻身还是有非常大困难的,起码他们的野心没有希特勒那么坚决。但希特勒上台以后,迅速将德国经济从大萧条中振兴起来,不仅让英法看到了德国作为英法加工厂的重要作用,更把德国作为赚取高额利润的重要伙伴,所以,英国和美国不约而同都大量给予德国最优惠待遇,在贷款和经济援助上开了绿灯。
但让英法没想到的是,希特勒不仅是把抓经济的好手,还是暗渡陈仓的能人。在英法的大力支持下,德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希特勒还通过寓军于民的策略,把大量拖拉机厂用来制造坦克等军事装备,用地方航空学校来培训战斗机驾驶员,并通过与苏联交好委托苏联制造大量的重工业产品,等1936年希特勒宣布组军队时,英法想阻止也来不及了。
但此时,英法仍有制止德国发展军备的实力和条件,可惜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德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欧洲翻起大浪,何况法国当时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英国的海空军也是欧洲最先进的。
也可能是英法从上到下厌战氛围的结果,也可能是英法想从德国身上赚取高额战争赔款,反正希特勒怎么在德国发动内战,怎么将冲锋队一夜变成了他的党卫队,哪怕到最后德国准备对几个小国进行掠夺和侵占,英法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即使到了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德国公然闪击波兰,英法也仅仅是喊了喊口号,军队却搞起了“静坐战争”,这更加怂恿了希特勒占领法国和发动苏德战争的勇气。
所以,从这个层面讲,德国发动二战,英法是有责任的。
另一方面,英国在二战中扮演了一个出力不讨好的角色,打赢了战争输了脸面。如果说英国在二战中没出力,那是冤枉他了。因为英国在二战中是战线最多的国家,在北非与隆美尔打,在东南亚与日军打,在大西洋与德国潜艇打,在英伦三岛还要与德国空军作战。同时,英国还要经常给予苏联一定的军事援助。
可是,英军四面楚歌,却又没打出什么名堂。北非战役,英军第8军换了三任军长,让隆美尔几个装甲师牵着鼻子走;在东南亚战场,英军甚至都要让中国远征军救援,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到是在英国本土跟德国空军打了几次交道,好歹没让德军占什么便宜,但英军也只能顾得了自家。
但是,虽然英军到处打仗,但美法苏三国都不看好,或者说在利用英国。从美国来说,虽然丘吉尔凭借与罗斯福的私人感情,两国外表看像是铁哥们,但丘吉尔最担心的就是美国登陆欧洲会抢了英国的风头,事实也确实这样。对苏联来讲,斯大林在莫斯科战役时就要英美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可丘吉尔却以各种借口一拖再拖,事实上他主要目的是要美军先解决西线问题,然后再支援东线,客观上让斯大林和苏军瞧不起英军。而法国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就发现英国只顾自己不顾法军,大部队撤走后,只留下法军在那里打掩护。
所以,在战后论功评奖时,基本上没英军什么事。虽然英军也付出了重大伤亡,英伦三岛也遭受了德军炮火的打击,但北非也好东南亚也好,殖民地没了,瓜分德国的事也主要是美国与苏联在商量。其它不讲,就连丘吉尔本人,原以为在二战中带领英国人民做了那么大贡献,起码混个连任没问题吧,没想到他正高兴的时候,英国人民抛弃了他。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状况,一是丘吉尔没想到美军登陆欧洲,根本目标不仅仅是帮助英国打赢这场战争,而是在为美国统治欧洲下更大的一盘棋。二是英国的实力打不了更大的战争。三是英国民众的积极不高,本就对战争不感兴趣,尽管丘吉尔是三个巨头领导人当中信心最足的。
参考文章:二战盟军打败德国后,丘吉尔为何被英国选民抛弃,鱼离开了水
二战期间,丘吉尔为何一再推迟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二战快结束时,丘吉尔为何打电报给罗斯福,称二战是“巨人之战”
其他网友观点惨?哪里惨?
二战后,英国本土没有丢失,英国人整体伤亡没有超过40万,而苏联军民2700万左右的人死亡,中国军民死亡人数在1800万左右,德国死亡人数在800万左右,日本死亡人数在300万左右。
到底谁更惨?
虽然,战后盘点,英国不算惨的,但,从各国的后续发展来看,英国沦为了二战后的大输家。这个“输”,体现在全球控制力和经济上。
曾经的霸主为何会沦落至此?
(一)英国在二战后的衰落,最大原因在于殖民地的纷纷独立。
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环境再也不是以前的环境。
英国的衰落,从进入二十世纪就开始变化了,从世纪初的布尔战争后,英国对殖民地的影响力开始降低,而与此同时,北美的美国已经完全崛起,就差一个加冕仪式。而欧洲的德国等成为了欧洲的新贵。
一战后,随着德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等的战败,他们或被分裂,其殖民地或被战胜国进行管理和控制,当时,作为战胜国的英国殖民区域达到了最后的高点,也可以说是英国殖民主义的“回光返照”。
二战后,全球被殖民国的独立俨然成了一种趋势,殖民地解放运动大爆发,属于英国的印度等殖民地先后独立。
而1955年的万隆会议,更是加剧了被殖民国的独立。
一个曾经靠殖民地强大的国家,当殖民地大部分独立后,靠本土不多的资源和人口,其辉煌也就难以为继了。
(二)有国家取代了英国的地位,把他们拉下了王位。
谁也无法杜绝的一个历史趋势,就是当老王年老昏庸时,新王会趁势登基。
曾经的英国,就是那个老王,而新王就是崛起的新贵美国。早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美国的GDP就已经超过了英国。
而美国的上位,只需要一个大场面事件,增加在世界的影响力,王位就可唾手可得。而二战,就是对美国的一次镀金,就是一次加持。
二战中,美军体现出来的作战能力,展示出来的超强的军事装备的制造能力,对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帮助能力,让国际各国完全折服。
于是乎,二战后的美国,彻底成为了新的“世界之王”,开始了正式的霸主生涯。
新王登基后,最乐意做的一件事就是打压老王,防止东山再起。
因此,英国看似和美国是盟友,其实,美国给英国的支持有限,反而制造了一些难处,比如埃及的独立和“苏伊士运河战争”,比如支持印度等的独立,美国完全站到了英国的对立面。
不仅如此,美国对英国曾经的殖民地进行拉拢和控制,以增加影响力。无疑,美国的办法更多,策略更对头。
于是,英国只能被逐渐边缘化。而后来的英国也慢慢习惯了,并进行了角色的转变,从美国的老大哥,变为了美国的跟班小弟,开始给美国摇旗呐喊,牵马坠蹬,拎包提鞋。
(三)制造业和金融方面的衰弱,让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大大减弱。
1、德国的制造业碾压了英国。
二战后,美国有个计划,叫“马歇尔计划”。
何谓马歇尔计划?就是给欧洲国家提供一些帮助(免费贷款或低息贷款,很多设备都是免费提供),让他们进行战后重建,快速发展经济。当时,德国、英国、法国等都是马歇尔计划的受益者。
在美国的帮助下,各个国家完全显示出了不同的活力。特别是德国,更是跑出了火箭般的速度。
市场是一定的,一个区域内有强者出现,另一个国家的经济短期内就会受到影响。
德国战后重建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而且,德国在二战前就是个工业大国,GDP也是超过了英法,其产业工人也是有相当大的群体。所以,德国的发展速度惊人。正可谓是:一门心思图发展,两耳不闻国际事。
德国在欧洲崛起了,日本靠着朝鲜战争也发了财,两个国家本来底子都不弱,加上国家低头做人,民众埋头苦干,经济那叫一个迅速。
不久后,德国制造,日本制造风靡世界,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的两个制造业大国。
就此,德国成为了欧洲第一大制造强国,全面性连苏联都不如(苏联主要是军工和重工)。
2、英国的货币霸权被美国夺走。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简单说,国际货币的主角从英镑换成了美元。
之后的日子里,美元一路走高。到了美元成为石油交易的唯一货币时,美元彻底地成为了世界货币,英镑从此没落。
英国强大的时候,英镑绝对是硬通货。而美元崛起后,英镑被边缘化,这对英国的资本金融体系影响很大。九十年代,欧元又横空出世,目的是要对抗美元。结果,又进一步削弱了英镑的影响力。
曾经的英国伦敦,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而二战后,再也不是了,金融中心第一把交椅归了纽约。
可以这样说,英镑的衰落,对英国就是雪上加霜。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德国的崛起,意味着英国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减弱。英镑世界货币的领导地位丢了,更让英国的影响力走低。
说起来都是一把泪,先是世界一哥的位置让美国夺了,后是欧洲一哥的位置让德国夺了,悲催!
总体说来,英国成为二战后大输家,一是旗下众多殖民地纷纷独立出去了。二是被新王美国夺了影响力。三是经济上被德国远超,金融地位被美国代替。
也许,英国还有不甘,但是,新老更替是规律,国家层面也是如此,只能认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