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到底怎么样?为什么有人说读不下去?
优质回答:《红楼梦》,确实是一部极好的作品。
文词优美,刻画人物深刻。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都描写比较广泛。
当代人读《红楼梦》最头疼的是什么?
就是深刻的社会寓意。
也要被各种红学分析給迷惑。
其实,坦率地说,诸位读《红楼梦》不要被误导。
认定一条主线,就是说,《红楼梦》是封建勋贵的没落史,这就足够了。
其他的,都是扯淡!
三百年来,无数大师、砖家企图别解。
当然,《红楼梦》的无尾才是主因。
而从主题思想来说,《红楼梦》是颓废的,消极的,逃避的。
如果,假定《红楼梦》是完整的,则其文学意义最多与《儒林外史》一个等级。
同时期的〈哈拇雷特〉就更高大上一些。
这不是本人崇洋媚外。
因为,哈拇雷特最终选择了拔剑战斗,而贾宝玉只能是巡仙求道。
这就是差距。
其他网友观点《红楼梦》是清代著名的一部小说。我读了好多遍。最繁琐的莫过于诗词。我又是个不求甚解的人。我喜欢读他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喜欢的也就是他的那些迂腐。
但不知道别人读他什么意思。红学有几十年的研究者,对每一首诗,每个片段都反复推敲。这些人挺辛苦的。我只是不求甚解的读一读故事情节。
个人观点。
其他网友观点《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内容涉及到政治、爱情、家庭、医学、建筑、文化等多方面。因为小说中传承下来的只有前八十回,并且前八十回中通过诗词、谶语等方式,将书中主要人物的结局做了暗示,加上脂砚斋批语,使得后面部分忽隐忽现,因而引发人们的极大兴趣,去探索全书结局。至今为止,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和产生年代一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以胡适为代表的认为是曹雪芹创作,用贾家事隐喻曹家事;但近几年出现的癸酉本,又将小说和明朝灭亡联系在一起,吴梅村是作者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红楼梦》除了主题引发争议之外,它的文学创作手法也是人们喜欢的主要原因,小说既有太虚幻境这样的神话,也有夫妻、婆媳、男女爱情这样的家长里短的生活叙事;在叙事方面,小说采用了草蛇灰线的伏线法,也有中国山水画的皴染法,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加深读者印象。草蛇灰线是在前面淡淡提及某人某事,然后在后面的情节中,前面提及的人物和事件产生呼应。像第一回中癞头和尚说英莲“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当时听起来是胡言乱语。后来英莲成为薛蟠的妾,改名为香菱。对应了“菱花”和“雪”。但菱花在夏天开放,遇到大雪是死路一条。暗示了香菱最终的命运。皴染是中国山水画法之一,先在纸上用淡彩画出轮廓,然后逐次用浓墨渲染,形成立体感。《红楼梦》由于人物众多,故事复杂,一件事需要反复交代,才能立体呈现,因此用上了这样的手法。像第一回中,补天石要求僧道带它下凡,僧道将它变成一块玉。然后在正文开始,就是甄士隐在梦中见到一僧一道带着玉去太虚幻境,边走边说起绛珠草要给神瑛侍者还泪一事。甄士隐在梦中见到玉的外形。在第二回中,冷子兴和贾雨村闲聊,说起贾宝玉出生口中衔玉一事,点明贾宝玉就是神瑛侍者。在第八回中,通过宝钗的视角,让读者看清了通灵玉的模样。又通过黛玉含酸,来揭示绛珠草如何还泪。皴染手法在描写大观园也用上了,大观园竣工后,贾政带人玩了一次,读者是大概印象,刘姥姥游大观园,才让读者详细了解大观园。在后来的中秋节,黛玉和湘云联诗,又补出了前面没有提及的景色。《红楼梦》的阅读需要耐心,还需要参考注释及其研究资料,才能读得进。一旦入门,就会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