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三国那段历史的?
优质回答:九十多年才勉强统一,人口锐减,为以后的五胡乱华打下良好基础,又三百多年。真不知道这个三国有啥好吹的。
其他网友观点三国时期,大汉逐步衰败,各种势力割据,群英奋起,形成了匡扶大汉与反对大汉的势力慢慢的对立起来。
其他网友观点三国历史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65年仅45年,对于这段历史,我的看法是:
第一,三国虽然各据一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各自所推行的组织路线都是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选人才。这是值得研究借鉴的。
第二,三国军事战争,都讲究战略战术,这个战略战术思想值得研究。
第三,三国时期在《道德经》《易经》、《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医学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特别是《道德经》作为“玄学”,是当时的主要哲学思潮。其中“无”被当作“本体论”(即“道体”),用以注释《周易》、解说儒家典籍,论证“名教”(即儒家礼教)的合理性。例如“玄学”创始人之一王弼(226~249,三国曹魏哲学家,曾任尚书郎)认为“道”即“无”,“道者,无之称也。”(见王弼《老子注》)用以注释《周易》(见王弼著《周易注》亦称《周易正义》)。强调“自然”(“无”)为本,名教(儒家礼教)为末,把二者统一起来。重要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这对当代如何批判地传承儒家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第四,三国贤才济济,都为争夺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作出不懈的努力。在经济方面,孙权在位时,也加强与夷州(台湾)的联系,开发山越地区,实行屯田(即政府利用驻军或征募农民垦荒种田的措施),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蜀国也依托旱涝保收粮食的成都“天府之国”,巩固自己的政权。那么,为什么三国领导者都不能在自己在世时亲自指挥三国达到统一?这一问题启示我们: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要求:一个国家的统一,只能依靠一个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的领导集团,这是物质世界的唯物论一元论所决定的,任何领导集团只能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否则,就是诸葛亮那样的奇才也无法做到。同时,一个国家三个或两个统治集团都是有私的;封建统治集团虽是一个,但它是有私的。一切有私的统治集团都不可能是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