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就是我国传统的年终岁首,具体以哪天为岁首在我国历史上有过变化吗?
优质回答:先谈谈我国的历法和计时。
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时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未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表示时间序数已经普遍。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夏历依北斗星斗柄旋转所指的方向来确定月份,并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时为岁首。北斗星柄从所谓“建寅”之时的东北方位出发,顺时针旋转,旋转一周後再次回到出发点为夏历的一年,可见夏历是以北斗斗柄指向东与北的中分线时为年终岁首的。《左传》中所谓“夏数得天”,是说夏代的历数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所以孔子主张“行夏之时”。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
商代的历法,继承了重视天象观测的传统,在夏历的基础上,把我国最早实行的阴阳合历逐步加以调整,使它逐渐趋于完备。依据卜辞所记,殷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而把太阳历与太阴历相参差的天数合并到一月时,就在这一年的年终增加一个十三月,叫做“归余于终”,这是我国设置闰月的开端。这种置闰方法虽然还很不精确,但已基本掌握了日月运行的规律,为我国传统历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观测天象,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指导农事,所谓“观象授时”,我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优良传统。西周时期,发扬了这一传统。我国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恒星,确定了二十八个星座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其名称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珍。由太阳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便可知道一年的季节,这是古代天文学的一大进步,也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特色。《诗经》等许多文学著作中都有对这种天文知识的应用。
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是用土圭观测日影,而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是周初在阳城建立的周公测景(影)台(遗址在今河南登封告成镇)。表(直立的柱子)高八尺,圭是与表相连的台座。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而圭上有刻度。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仅有一尺五寸,冬至的日影则最长,而春分、秋分正午的日影则介于最长与最短之间。利用圭表观测日影,就能比较正确地规定二至二分,测定出太阳年的长度,这是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划分的依据,也是我国太阳历的主要内容。
总上所述,我国古代的历法,其依据大致有三种:一是星斗运行规律,包括北斗斗柄所指方向规律和太阳在二十八星宿中的位置规律;二是地月系运行规律(太阴历);三是地日系运动规律,即正午日影变化规律(太阳历)。这三种历法的依据,其用不同则形成不同的历法。但这三种历法依据早已融入到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文化中都有其永不磨灭的影子。
我国传统的沿用至今的历法就是阴阳合历(俗称农历),就是以阴历计时,然後把通过测日影得知的节气附于阴历内,用以指导农事及政事。由于农历以阴历计时,故其岁首当为阴历第一天,即阴历的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历法的基本依据是相同的,但以何时为岁首,历史上则由于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喜好不同而有所不同,分别有建亥、建子、建丑、建寅之别。据说夏历建寅(立春为岁首),殷历建丑(小寒为岁首),周历建子(冬至为岁首)秦历建亥(立冬为岁首),汉武帝时使用太初历,重新恢复到夏历的建寅,以後历朝历代仍有变化,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岁首和四时之首并不是一个概念,春节也并不代表春天的开始,这在《汉书》中已明确区分:“正月朔,岁首;立春,四时之首。”正月初一是沿用至今的传统意义上的一年的开端,立春是四季的开端。
(子夏故坛原创)
其他网友观点春节,最初是岁首,也即正旦日。
夏代,以正月初一为正旦。
商代,以12月初一。
周代,以11月初一。
秦,以十月初一。
汉武帝太初历,以正月初一。
此后,魏晋、隋唐各有不同。唐代武则天改以周历的11月初一。之后改回正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