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有人说古代文人最高的追求为谥号,谥号有文正、立德、立言和立功等,历史上哪些人做到了?

网友提问:

有人说古代文人最高的追求为谥号,谥号有文正、立德、立言和立功等,历史上哪些人做到了?

优质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我差点把一口老血喷在显示器上,麻烦题主告诉我谁的谥号是立德、立言、立功?要是某王朝把立功之类赐给臣子当谥号,基本那臣子的后世子孙是抬不起头了,他家祖宗把《谥法》都给破了。那三个立其实是儒家的一种人生追求,而且三立非并列,是有先后顺序的。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所以三立又被叫做三不朽,意思是达到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以名传后世,青史永铭。到了唐朝,大儒孔颖达又对这三不朽进行了条件定义,他认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里和现代理解不同的是立德一项,现代通常认为品质高尚无暇是为立德,但古人对立德要求极其苛刻,他们认为立了普惠天下的大功且万世垂其法才是立德,比如东汉经学大家服虔认为立德只有两人,一个是伏羲,一个是神农,大禹这种只能叫立功。若以此为标准的话,纵观古今,三者全立的一个都没有,连伏羲和神农都没有立言。

后世随着时间推移,三立的标准逐渐宽泛,也从排列变成了并列。到达三立境界的圣人才多了起来,就不再一一列举,不然就枯燥无趣了。总之立德、立功、立言是一种人生追求,而并不是谥号。

号称文臣最高荣誉的谥号文正,其实应该叫文贞,宋仁宗时期为了避皇帝赵祯的名讳才改为文正的。而且在谥法中“文”字是没有标准配字的,最早的谥号最高荣誉就是单字文,后来谥号泛滥才开始配字。司马光的一番论述,才让文正这个谥号成为文臣之极,他认为文乃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他嘴炮爽完后,把一个本来应该谥号文正的人给坑了,那人叫夏竦,本来也是文武兼资,又一手提拔了范仲淹的名臣。皇帝在听完司马光的高论后觉得很有道理,看看夏竦为人似乎不太正,于是把谥号给改成文庄。

目前谥号文正的人:

宋朝: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元朝: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清朝: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算下来一共26个人,确实是个极其稀有的谥号。可是这些人中耳熟能详的名字其实不多,名不副实的其实也不少。严苛点说,除了范仲淹,其他人都差那么点意思,即使范仲淹也不是没有被非难的地方。身后名这东西,总归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没法强求。

老朽知道的就这么多啦,有什么想告诉我的,请留言吧。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把我整懵了,立德、立言、立功是谥号吗?这似乎是中国人评定圣人的三大标准吧?

什么叫谥号?

谥号始于西周,是对去世的人(包括皇帝、诸侯、重要的大臣、地位崇高的人)一生的综合评价,评价分褒、贬和同情三类,也就是所谓的上谥(也叫美谥)、下谥(也叫恶谥)和平谥。

谥号最早只针对帝王和诸侯,后来“下沉”到对士大夫和学家,这种谥法也叫“私谥”,即非官方的谥号。

请注意,帝王除了谥号还有庙号,两者不是一回事,不细说。

文人谥号的分类

谥号有严格的规定,所用的字不能随便起,必须从谥号字谱里选择,每一个谥号都有固定的意义解释。

古代大臣的谥号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文”字头的,针对文臣,如文正、文贞、文忠等;第二类是“武”字头的,针对武将,如武宁、武毅、武穆等;第三类是“忠”字头的,如忠烈、忠献等。

文人谥号最高等级就是“文正”,其下依次是文贞、文成、文忠、文献......“文正”谥号始于北宋,在此之前最高等级是“文贞”,因为宋仁宗名字叫赵祯,为避讳“祯”,就将“贞”改为“正”。

“文正”谥号非常难得,成为历代文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历代获得文正谥号的人统计如下:

唐朝4人: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唐朝没有文正谥号,此四人谥号“文贞”);

宋朝9人: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元朝5人: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4人: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清朝8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三不朽”圣人标准

中国古人崇尚“圣人”,并且给圣人设定了三个标准,即“立德、立言、立功”。《左传》称之为人生的三不朽。唐朝学者对它的解释是: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按照这个标准,有人认为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只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潘(半个)!曾国潘只能算半个,大概觉得他在“立言”上稍稍逊色了一点。

其他网友观点

谥号是对一个人终生成就的评价,是政府最高荣誉奖,符合中国传统的光宗耀祖理念,因此谁都想要一个好的谥号。

我们看电影时,经常有这样的桥段,公子看到一个美女,惊呼:正啊。古代文人也想让人看到作品后惊呼:正啊!于是乎“文正”是文人,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

“文正”真正的含义不只是文字写得好,而且行的端,做的正, 加之有突出成就,才对得起这个谥号。

比如我们中学时就熟悉的范文正公,范仲淹,他不但是北宋文学家,而且是政治家、为政清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绝唱。

耳熟能详的曾文正公,曾国藩,清代著名政治家,晚晴四大名臣之首,也是文学家,著有《冰鉴》,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

因此“文正”不但是文章好,为人正直,还有较高的政治影响力和成就。

谁不想留这么好的称呼呢!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被曹操赶回娘家的正室丁夫人是怎样一个女人?

下一篇: 最想杀吕布的为何是刘备?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