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出了很多大家?
优质回答:一是思想自由,二是外来文化的因素
其他网友观点民国的这些大家,有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夸大了这个水平。
在绝大多数人饭都吃不饱的时代,那些大家们日子过的是相当舒适的,比如说鲁迅在北京教书的时候,月薪是4、500大洋,那时候普通人的收入也就十几块大洋,甚至是几块钱,鲁迅在当时妥妥的是高收入人士。
在这种高收入的情况下,大家们过得是很体面的生活,一年的薪水能够买到一套北京的四合院。因为大多数人为生活奔波着,也吃不饱,更别提去读书接受教育了,大多数中国人在那时候就是文盲而已。
因为接受教育的人少,自然学术上竞争的人就少了,一些信息被大家们垄断了,自然也就增加了他们在人们心中的权威。如果是现在大学生遍地走的时代,信息的垄断已经很难了,所以才让人感觉少了那些有权威的大家。
一个单简单的例子,以前没有自媒体的时候,一些人掌控了话语权,能够借助纸质媒体的平台及时传递发布信息,并进行点评,这时候很多人只能作为受众,获取别人发布的信息,时间长了自然会觉得这些发布信息的人很权威。
但是自媒体的出现给了很多人一个展示的机会,大家可以自己去搜集信息,然后进行信息的发布,由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突然增多了,这时候那些在纸质媒体时代,垄断发布消息的人,其权威性自然就降低了。
综上可知,民国大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垄断了信息上,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接触信息和发布信息,随着现在时代发展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后,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这时候大师的水平并不一定那么"大"。
其他网友观点民国出了很多大家,如胡适,蔡元培,陈寅格,钱钟书,鲁迅等,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我觉得这种情况有以下3个原因:
1.知识分子地位高,从国家上层到普通民众尊重知识分子:当时的掌权者在会见学者时,都是对学者礼遇有加,并且政府提供的薪资远远高于一般的人员,在那个年代,那些大家日子过的是相当舒适的,比如说鲁迅在北京教书的时候,月薪是4-500大洋,而普通人的收入也就十几块大洋,从这可看出政府对大家是有多么的尊重。
2.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当时的政府在学习西方,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思想大开放,形成了社会上的百家争鸣,大家都有留学的经历,容易受西方的影响,在这种因素下,大家的思维打开,容易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3.民国的大家,都出生于清朝,学习传统的文化,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但在清朝末期,又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碰撞时, 易产生火花,形成自己的思想。
民国是乱世,乱世出英雄,而英雄敬重大家,所以民国的大家才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