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常识摘抄 > 内容

《红楼梦》中贾敏为什么会嫁给林如海?

网友提问:

《红楼梦》中贾敏为什么会嫁给林如海?

优质回答:

贾敏嫁林如海,是高嫁还是低嫁?这是历来被红楼读者广为争议的话题。

客观地来说,贾敏嫁林如海,属于低嫁。当时,贾府正处于繁盛期,贾敏的父亲贾代善,是被朝廷倚重的荣国公,而林如海的父亲,只是个已经袭了四代的列侯。从爵位的级别来看,国公属于最高级别,列侯属于最低级别,中间还隔着好几级呢。无论是权势还是财富,林家都远远比不上贾府。

那么,以“高娶低嫁”的风俗,贾府为什么要把“金尊玉贵”的女儿低嫁并远嫁到林家呢?这是个非常有必要探讨的问题,其答案直指全书主旨。

把贾敏远嫁给林家,是贾府由武转文所打造的一条人脉

贾府以武起家,宁荣二公都是建国功臣,为社稷和百姓的安宁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一门同时被封两国公,可谓功高盖世,也配享这样的权势和富贵。

然而,随着国家走向安宁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武将的作用不大了,国家急需发展文化事业,对文官的需求远远大于武将,文人的地位也相应升到了最高。

为了适应形势变化,贾府要想维持权势和地位,必须转型,跻身士族。因此,贾府的第三代都以“文”命名:敬、赦、政,就连女儿都和儿子一样,拥有了一个体现辈分的名字:“敏”。这说明贾府转型的意愿非常强烈。

然而,转型之路,何其难也,通过读书参加科举入仕途,比现在考公务员的难度更高。“文”字辈的三个男儿中,只有贾敬是读书的料,考中了进士,但他无心仕途,出家修道了。贾赦的思想转不过弯来,看不起科举,认为只有“寒酸”人家,才需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贾政倒是很希望“以科甲出身”,却没能等到参加科举,就因父亲贾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等于是走后门进了官场。

从后来贾政的表现来看,如果真要他去参加科举,他未必能考得上。而且,贾政当官几十年,依然“不惯俗务”,说明他处在一个被照顾的位置上,没什么实际的政务要处理,自然也没能通过自身的能力让文人士族高看一眼。

可以看出,“文”字辈几个男儿,没能实现成功转型。

男儿没能实现的,女儿实现了!

贾敏下嫁林如海,是一条十分稳妥的打造士族人脉之路!

林家虽然在爵位上远不如贾府,但却是“书香之族”。尤其是林如海,勤学苦读,不负书香世家的名望,高中探花。这样的出身和科举成绩,总能被文人士族眼高看一眼,而且前途不可限量,是一支投资回报率非常高的潜力股。

贾府通过贾敏与林家联姻,等于是走了一条捷径,直接进入了士族圈层。而且,随着林如海在官场的步步提升,贾府也能得到很多便利。比如,林如海极为推崇贾政,说他“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人抬人,上高台,能被探花郎给出这么高的评价,贾政与文人士族的交往就变得非常便利。贾政能与“国子监祭酒”(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李守中结为亲家,就很有可能是林如海牵的线。

如果贾珠不早死,贾府转型就可能成功了。

因此,贾敏嫁林如海,看起来是低嫁,实际上是为整个贾氏家族带来了机会和希望,这正是贾府所迫切需要的。

贾敏和元春探春一样,也是支撑贾府子弟“安富尊荣”的牺牲品

因为林如海是个优质男儿,有才有貌还品性高洁,读者便认为贾敏是嫁得良人,婚姻幸福。其实,从书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可知,贾敏未必满意这桩婚姻。

信息一:贾敏早逝,儿子早夭,女儿黛玉先天不足且敏感多疑

这些信息都指向一个原因:贾敏不快乐,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作为国公千金,贾敏在娘家过的是“金尊玉贵”的娇小姐生活,而林家的吃穿用度,还不如贾府的三等仆妇。这种落差,再加上远嫁的不适应,都可能是造成贾敏抑郁的原因。

信息二:林黛玉在《菊花诗》中透露出的隐居思想

林黛玉聪慧且敏感,最容易感受到母亲贾敏的情绪,这种情绪,深深地影响了黛玉的婚姻观。

在黛玉夺得魁首的三首《菊花诗》中,黛玉表现出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向往:“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父亲林如海是探花,而且身居巡盐御史这样的要职,黛玉却从示表示过为父亲而骄傲。相反,她更向往无官无职的隐居生活。这就是父母的婚姻生活对她的影响。

林如海不是个有情趣的人,而且政务繁忙,估计没多少时间陪伴远离家乡故土孤独寂寞的妻子,这便让贾敏产生了“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想。

所以,如果要黛玉选择婚姻伴侣,她宁愿选择无意官场、愿意把时间都用来陪伴她的有趣之人,这也正是她被宝玉深深吸引的原因。

这一切都表明,贾敏的婚姻不幸福,她只是家族利益的牺牲品。

这也正是贾府一贯的风格:牺牲女儿,以保障男儿们“安富尊荣”、不学无术、坐享其成。

和贾敏起着相同作用的,还有“去那不得见人”的深宫苦苦支撑的贾元春,和以远嫁和亲为家族赢得喘息之机的贾探春。

由此可知,贾府“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的,不止是第四代“玉”字辈,第三代“文”字辈也一样。

因此,当我们为红楼中的薄命女叹息之时,不要忘了黛玉之母贾敏,也是薄命之人,是家族利益的牺牲品。

其他网友观点

贾敏,林黛玉的母亲,荣国府史氏夫人嫡出的女儿。她出身高贵,容貌美丽,才华出众。

林如海,林黛玉之父。姑苏人士,祖上曾是侯爷,承袭五代。到了林如海这儿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被皇帝钦点为探花。可见他才华横溢,品貌出众。

宁 、荣国府的祖先是开国功臣,是军功出身。这样的勋爵贵族,在和平年代不可避免的要转型,变成读书科举出身的文臣。

要完成这样的转型,一是子孙后代开始读书,考科举。如宁国府的贾敬考中了进士。贾家也开办族学,让子弟们都能够读书。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和书香世家联姻。如贾珠娶的是国子监祭酒家的姑娘李纨。

林家虽然几代袭侯,但是到了林如海这里,已经完成了读书科举的转型,变成了清贵的书香门第。

林如海本身品貌出众,探花出身,自然就成为了贾家联姻的上乘之选。

林如海后来官拜兰台寺大夫,又兼巡盐御史,自然没有辱没金尊玉贵的国公府嫡小姐。

我是细探红楼,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敬请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林如海当然配得上贾敏。他们的婚姻是完美的结合。

贾敏为什么嫁给林如海?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贾家和林家门当户对。

《红楼梦》故事所处的时代,豪门贵族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

贾府是当时的望族,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其富贵权势首屈一指。贾家的姻亲都不是寻常人家。

老太太是四大家族之史侯家的女儿,贾政娶的是四大家族之王家的嫡出小姐,而贾琏娶的是王夫人的侄女王熙凤,而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

贾敏和林如海联姻也是门当户对。

文中写林家: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林家亦是世袭侯爵,虽然五世之后科第出身,但贵族根基已深,且是书香门第,堪配贾府。

二,林如海和贾敏才貌般配。

林如海非常优秀,书中说道: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当年的林如海科举高中探花,前途似锦,后来果然一路高升,说明他的能力强。

林如海为人也脱俗清高。林如海对贾雨村评贾政说:

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

从他赞赏贾政的角度表明了林如海对自己修养的要求。

贾敏是贾府金尊玉贵的千金小姐,以贾府的诗礼之家,贾母的睿智,培养出的女儿品质不会差。

能养出林黛玉仙女一样容貌的女儿,林如海和贾敏的颜值也一定远远高于常人。

才貌俱佳的一对璧人,林如海和贾敏堪为良配。

三,母亲疼爱,为女儿择佳偶良配。

林黛玉初到荣国府,贾母搂着黛玉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

这里没有写“最疼”,而是用了一个“独”,“独疼”,说明贾母把疼爱之心都用在了女儿身上。

王夫人对王熙凤提起贾敏时说:

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小姐的体统。

封建社会的婚姻凭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黛玉就苦恼自己父母双亡,无人为自己做主。贾母如此疼爱贾敏,对女儿的婚姻会重而酌之。

贾母为贾敏选择林如海是极为用心的。林家的家世,贾敏可以继续过尊贵安乐的生活。林如海的人品,夫妻可以琴瑟和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贾母给女儿挑选夫婿,一定会各方面都周全的。

门当户对,才貌相当,林如海和贾敏是般配的。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在香港90平方米的公寓会被称为“千尺豪宅”?

下一篇: 你知道你的祖先从何时、何地、何因迁到你的家乡的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