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为何不与德国夹击苏联?
优质回答:二战中,日本为何不与德国夹击苏联?
既是不想,也是不能。
一 不想
日本肯定不会与德国合作的,其中包含了太多的问题!
1首先是相互不信任,缺少配合。谁先进攻就意味着很多的伤亡。
2都是侵略者,野心勃勃,都想侵占更多的利益,很容易因为利益纠纷产生摩擦。
3都将既定目标作为囊中之物,岂容他人干涉。
二 不能
日军要想与德国合作,它也得有足够的兵力啊!本来日军就把战线拉的很长,陆军大规模入侵我国。海军又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军打的水深火热的。哪还有兵力支援它国!
以上言论,纯属个人浅见。不足之处,敬请见谅。
其他网友观点二战苏德战争起始阶段,德军占尽优势,而日本来战必会使苏联腹背受敌,更可使轴心国加大优势!
在1939年苏德两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隔两年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以190个师配合海陆空三军共550万人用闪电战的战术偷袭苏联。
苏联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曾经还帮助过的德军竟会先下手为强打击自己。
在德军猛烈进攻下,苏军毫无防备,节节败退。希特勒更是扬言“要在三个月之内打下苏联”。
很快德军的中央主力军马上就来到了莫斯科郊外,但为什么日本看到德军有优势,还不帮德军使战争马上结束呢?我认为分以下几点。
一、诺门坎战役的惨败位于中蒙边界诺门坎,还留着曾经战斗过的弹坑和累累白骨。
日本对苏联的惧怕也从这一仗打起,1939年5月11号蒙军与伪满洲军发生冲突,28日侵华日军便遭到了苏军和蒙军的联合进攻。
但日军“纸片”一样的坦克哪能是苏军的对手,马上招架不住败下阵来,而苏联的火炮和陆军更胜日本一筹!
经过三天激战,日军败退到哈拉哈河东岸转为防守,苏军又进攻几次,但没有成功。
后来苏军包围了日军主力,最后日军无可奈何被迫停战讲和。
此战苏日两军共投20万余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余架。
日军损耗了5.4万人,在这一战中,日军可谓是惨败。
至此不可一世的日本就再也不敢招惹苏联了,而苏联也是他们在二战时一个不可磨灭的梦魇。
而在远东地区,苏联更是部署了50万至100万的关东军,日本就更不敢冒犯苏联了。
二、日本苦陷中国战场其实在二战时,日本一直遵从南进战略。看到那时的中国资源丰富,地盘又大,所以便率先侵占中国。
中日战争一直呈僵持状态,如果调动在中国的陆军去攻打苏联,万一又控制不了在中国的局势,太得不偿失了。
三、日本想坐拥“渔翁之利”看到德军在进攻苏联刚开始的时候接连胜利,没想到德军此次战争的失败,日本想要在苏德两国僵持的时候,在出兵帮助德国。
而那时候的日本很可能会在苏德战场胜利后分一杯羹,然后在扩大自己的军事势力。
这次“狡猾”的日本却打错了算盘,德军围攻莫斯科后惨败回国。
其实野心勃勃的日本也不想做德军的“小弟”,1941年之前,德国还援助了中国一些军火,使他们本不牢固的同盟关系加上了一层裂痕。
而苏联和日本在二战之中也没有发生过特大的战争,直到1945年8月苏联歼灭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精锐部队---关东军,短短几天70万关东军悉数消灭,而日本看到败局已定便投降了。
其他网友观点首先要强调一点,日本和德国之间的关系并不像德国和意大利之间那么亲密,甚至我们都知道,德国在开战前与蒋介石政府的关系更加紧密。所以日本虽然加入了轴心国,但在更大的意义上还是抱团取暖的需要,两者之间在利益索求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要说协调全球战略,还到不了那一步。
当然,日本并不是没有想过要进攻苏联,毕竟苏联始终是日本北方最大的威胁。但是一方面关东军在诺门坎战役遭到惨败,另一方面苏联早就暗地里进行了各种准备,防止德国和日本夹击苏联。
从九一八事变之后,控制我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小股部队就不断对当时已经宣布独立,并事实上已在苏联控制下的外蒙古地区进行挑衅。1939年5月11日至9月16日,双方正式爆发冲突,虽然对决的是关东军和朱可夫领导的苏军,不过名义上的“双方”却是伪“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
参加诺门坎战役的日本关东军
苏蒙联军在战后清点缴获的日军装备
在新巴尔虎左旗境内诺门罕布日德地区及蒙古国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的战场上,日军遭到惨败。虽然日军作战勇猛,但是面对战场一边倒的形势,他们无力回天。这场战争让日军大本营看到了,在苏军重炮和坦克的冲击下,关东军毫无胜算。
这次战役的结果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的侵略计划,也让苏联外交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1941年,苏联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苏联保证了其远东地区的安全。而日本则全面开始了新的“南向战略”。
此外,关于南下还是北上,还牵扯到日本帝国主义内部的斗争。他们的陆军和海军在谁应该主导战争的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下,对苏战争的失败和在中国取得不了进展,也使得日本海军逐渐在大本营有了更强的话语权,他们还是掌握对外侵略战争的主导地位。
此后就有了日本入侵东南亚和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拖入战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