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郑板桥教子(郑板桥的爱子之道)

郑板桥教子(郑板桥的爱子之道)

“扬州八怪”中最具代表的郑板桥,他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郑板桥的家世,亦属书香门第。但到他父亲时,家道中落,虽有学养,仅考得个禀生,生活相当清苦。

寒门如何出贵子,郑板桥的成才之路、身上的“怪”气,皆和家庭环境脱不开关系。

他一生五个阶段,“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

把人生百味尝了个遍的郑板桥,看透事态、人性,又不失豁达真我。在子女的教育和终生大事上,无不贯彻着他领悟的真谛。

所著《郑板桥集》,其中关于家教的观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家贫情不贫

郑板桥出生,郑父只是个穷教书先生。家道中落,可“学养”不断。

郑板桥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其资质聪慧当属郑父的教导之功。

板桥生母早逝,继母贤慧,可惜体弱,禁不住饥寒的煎熬,于板桥十四岁时即去世。

乳母费氏是他祖母的侍婢,感主人之恩,与郑家共度患难。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仍先买个烧饼给板桥充饥。后来,她自己儿子当了八品官,请她回去享福,她仍宁可留在郑家吃苦。

郑板桥做过一首诗,诗前缕述患难恩抚的经过情景,“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家中虽然苦,情谊不苦。“父子亲情、后母之爱、乳母之恩”这些入骨的温情,让郑板桥深知感恩,非常练达人情,富贵仍不忘贫贱的故旧,为官不忘造福贫民。

以其道“真爱”孩子

年轻时郑板桥没有名气,字画无人赏识卖不出去。他的父亲和儿子相继穷困而亡,境遇至惨。

科举为官后再到扬州,郑板桥已有了名气,字画连同旧作,都被当成墨宝。事态如何,心中已然明了。

他刻了一方印章盖在他的作品上,印文为“二十年前旧板桥”,多少也带点自嘲的意味,也是要自己不忘根本。

生活已然富裕的郑板桥,晚年得子,欣喜至极,亦不忘“爱之以道”。

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弟弟家。

家书中他提到教育:“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这便是他的道,亦是他要传给子孙的根本。

在外为官他仍极其重视自家子女教育,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让小儿唱与母亲、叔叔、婶婶听,培养孩子的重农意识和体恤农民的感情。

率真的郑板桥,连教育的细节上,都人情味十足。

当他患了重病时,非要吃儿子做的馒头。

儿子费九牛二虎之力把馒头蒸了出来,端到床前时,郑板桥已经离世。

只有茶几上墨迹未干的纸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的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父亲爱子之深意,儿子心灵震撼,终身牢记。“爱之以道”、靠人不如靠己,到现代亦是教育子女的真谛。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黛玉走四方(搭档33年,《黛玉走四方》全场大合唱)

下一篇: 中国十大城市排名(中国最新十强城市:北京第3,杭州第8)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