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谁发明了麻醉药(现代麻醉药是谁发明的)

谁发明了麻醉药(现代麻醉药是谁发明的)

山东省广饶县傅家村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生动写照,这里有关于5000多年以前原始人生活的点滴记录,特别是一个头骨上的发现,引起了人们无 限的猜想和兴趣。

新石器时代的骨链

1985年,为配合“潍坊-高青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营市博物馆对位于遗址的工程占地部分进行了联合挖掘。1995年和1996年,为配合该公路的拓宽改造工程,又进行了两次挖掘。三次挖掘共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400余座,以及房址、水井、灰炕等遗迹,出土一批鼎、罐、钵、杯等陶器和璧、环、镯、坠等石质装饰品。出土的人骨标本被封存在淄博临淄的一个仓库中,当时人们并没有发觉这些人骨标本有什么异样,更没想到这些5000年前的古人中有一个曾经成功地做过开颅手术。

新石器时代的石制箭头

200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康信先生受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邀请,来山东整理、鉴定广饶大汶口文化遗址人骨标本。当技工把这些标本上的泥土清理干净时,惊奇地发现编号为392号墓的墓主颅骨的右侧顶骨靠后部有一个圆洞。

392号墓是在1995年的发掘中发现的,位于发掘墓葬区中部。该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一棺,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为一成年男性,年龄35~45岁,在其头部左侧有随葬陶鼎一件。根据山东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和C14年代数据分析,该墓年代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5000年以上。

穿孔的人头骨,空洞边缘有明显修复痕迹

作为人类学研究专家,韩康信先生对国内外古代颅骨穿孔术曾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392号墓墓主颅骨上的这个圆洞引起了他的注意。看到这个圆洞周围有明显刮削痕迹和骨组织修复的迹象,根据以往的经验,他推测这个近圆形颅骨缺损是墓主生前施行开颅手术时留下的。

2001年4月,山东省内考古学界、医学界部分专家对广饶县傅家村392号墓墓主开颅手术进行了初步认定。随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教授鲍修风先生,从考古学、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检测,首先确定颅骨上的近圆形缺损确实有明显的人工刮削过的痕迹,排除了这个孔是由于病变或者发育不健全(颅裂)等原因天然形成的可能。那么,究竟是生前开颅还是死后挖洞?假如是开颅手术,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又是如何做的手术?这个手术是否成功了呢?

头部CT影片

鲍修风教授随后用了x摄片、螺旋CT扫描及三维成像等手段,从多个不同角度对颅骨进行检査分析研究,证明此缺损边缘的断面成光滑均匀的圆弧状,应是手术后骨组织修复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螺旋CT三维成像,可以清楚地看到缺口的边缘,颅骨的内板和外板已经很好地融合了。这就充分证明392号墓墓主确实做过开颅手术,而且手术是成功的,手术后病人至少又存活了两年时间。

据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介绍,虽然在墓葬中没有出土直接用来做手术的器械,但从一些出土的当时的物品来看,如钻孔的石斧、骨质的梳子等,说明当时有超过骨硬度的刮削刻凿工具;另外,还出土了同时期带有针鼻的骨针、线等,说明当时具备手术后缝合的条件。现在在非洲肯尼亚些地方,有些部落“医生”仍然使用一些简陋的金属工具为病人做开颅手术,而且有相当高的成功率。故而,专家们作出推测:当时实施开颅手术所用的工具应该是一种锋利的石器,缝合工具是骨针

新石器时代骨针

但是,我们知道,薄而尖利的石片在承受过度压力时会出现崩裂,在手术完成后还需要取出这些碎片,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成功止血、防止感染的呢?

而且,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麻醉药是东汉末年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在此之前,史书上并没有关于麻药的文字记载。那么,当时是否有麻醉的药物呢?如果没有,原始人又是怎样缓解病者巨大的痛苦的呢?

华佗像

原始人所具有的高超医术,让我们不得不肃然起敬。在生产力水平如此低下的情况下,他们究竟是怎样做好这么高难度的手术的?这实在让人困惑不已。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吴彦祖真实身高(吴彦祖的身高是多少)

下一篇: 汽车电机网(买电机去哪个网站)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