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不算情书丁玲(丁玲不算情书写给谁)

不算情书丁玲(丁玲不算情书写给谁)

诗经·邶风·击鼓》有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往今来,爱情早已成为每个时代亘古不变的话题。

每个才子佳人背后至少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在民国时代,也曾出现一位“多情”女子。自古才子多风流,这句话用在她身上也许很适合。

她叛逆、洒脱、敢爱敢恨、忠于自我,她是那个时代最时髦的女性。如果文学史上少了她的存在,肯定会乏味了许多。

这个人就是丁玲,是我国建国史上著名的作家,文学家,是民国时期的巨星,悬挂在午夜星空。

鲁迅曾经对她做过这样的评价:“丁玲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作家”。毛泽东也曾评价丁玲:“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可见她的才华横溢。

丁玲骨子里有女性般似水柔情,也有男性般的果敢和勇气,瞿秋白曾评价丁玲:“冰之(丁玲)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一语成畿,既概括了丁玲的过去,也预示了她的未来。

她注定是个不凡女子

丁玲,1904年10月12日出生于湖南一个家境殷实的书香世家。原名蒋伟,字冰之,一个非常男性化的名字,丁玲是她后来发表作品时的笔名。

丁玲的父亲娶了好几房太太,而她的母亲余曼贞是最小的老婆,所以总是遭到大房的欺负。直到丁玲的诞生,才给她母亲带来生活的希望。

丁玲虽然是个女儿身,但是她不比男儿逊色。她从小就聪明伶俐,特别讨人喜欢,她的父亲也非常的喜欢她。从小把他送进学堂里读书,这对她后来的思想认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好景不长,父亲在丁玲4岁时就已去世,家道开始没落。而她的父亲死后,母亲就生下了弟弟,这更让母亲在这个家里举步维艰,母亲只好带着丁玲和她弟弟离开了这个家。

她的母亲带着丁玲和他的弟弟投奔了娘家。她的舅舅就提出,等她长大就把她许配给表哥,从小定下娃娃亲。

那时的丁玲自然是懵懂的,但她骨子里的桀骜不驯遗传了她的母亲,从小就有思想,根本就不会把他舅舅的话当成一回事儿。

余曼贞虽然是出生于封建家庭的大家闺秀,但她并没有像封建女人一样唯唯诺诺,时刻谨记着三从四德,反而有着新时代的思想。

她经常给女儿丁玲灌输一些新时代的思想。不仅如此,还经常让女儿读书看报,了解回家时事政治。睡前还给丁玲讲秋瑾、法兰西革命女杰罗兰夫人的故事。

余曼贞不仅让女儿变得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且她也不断的汲取知识,更新自我。在她32岁时,她和6岁的丁玲一起去上学。一瞬间“母女同校一起学习”的消息,一时轰动了整个学校。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而当时就读于岳云中学的丁玲,自然也接触到了这股新思潮。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叛逆”的丁玲不仅把头发剪得极短,而且行为举止也非常洒脱利落。

后来,她完成学业后来到了上海,把接受的新思潮传播到上海,经常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

自由和解放已经深深嵌入到她的灵魂。1922年,刚刚19岁的丁玲,在当地的《民国日报》上指出舅舅“包办婚姻”的陋习。

随后,丁玲和闺蜜王剑虹逃婚来到上海,进入陈独秀、李达等共产党人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

情窦初开的感情,终究昙花一现

在平民女校读了将近6个月,她们决定去南京谋求更好的发展。后来经朋友介绍,两人遇到了瞿秋白,在瞿秋白的劝说,丁玲和王剑虹再次回到上海,并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在这所学校里,他认识了许多老师,其中有瞿秋白。这一年瞿秋白24岁,丁玲19岁,王剑虹20岁。

瞿秋白长相不但英俊潇洒,讲课还十分幽默风趣,常常引得一大批女学生听他讲课。

王剑虹和丁玲也经常去听他的课,一来二去就变得非常熟悉了,他们经常探讨文学、时事政治。

在这频繁的接触中,丁玲、王剑虹同时爱上瞿秋白,丁玲一直以为自己是单相思,然而翟秋白对自己也有意。

但为了照顾到闺蜜的情感,所以一直以暂时不考虑婚姻为借口,极力撮合在瞿秋白和王剑虹。

瞿秋白也觉得丁玲是泼辣,强势、傲娇的个性,和王剑虹完全相反,而且王剑虹和他经历性格又很相似,最终选择了王剑虹。

丁玲情窦初开时的感情,最终却惨淡告终,虽有不甘,但还是祝福,最后默默离开。

离开后的7个月,丁玲收到一封来自上海的书信。丁玲激动地撕开信封:虹妹病危,盼速来沪。

一时之间,丁玲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想起自己离开上海那天,王剑虹赶来为自己送别,不时地咳嗽着,原来那时王剑虹便已染了肺病,等丁玲赶到上海时,王剑虹已经去世。

王剑虹的去世,使丁玲内心非常自责,如果当初不是自己从中撮合,或许王剑虹就不会嫁给瞿秋白,也就不会被瞿秋白染上肺病。

1924年,王剑虹去世后,瞿秋白连自己的妻子葬礼都没有参加,很快在同年11月7日与杨之华结婚了。

此时的丁玲对瞿秋白充满怨恨,给瞿秋白写了一封信,表示两人之情已随王剑虹的去世而彻底割断,从此两人分道扬镳,不再往来。

我爱你时刚刚好

1924年,20岁的丁玲离开伤心地,来到了北平,经人介绍认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

胡也频第一眼见到这个大胆泼辣、清纯漂亮姑娘就心动了,于是就对丁玲表白,而此时的丁玲没有心思考虑这些儿女情长的事情。

当时,闺密王剑虹去世了,家中却传来弟弟夭折的噩耗,一时间让丁玲悲痛欲绝。

当胡也频得知这些后,用纸盒装满玫瑰,写下字条:“你一个新的弟弟所献。”可丁玲完全无视这个小自己一岁的男人。

到了年底,丁玲回到湖南老家,在那个年代,胡也频也很穷,令丁令没有想到的是,他竟借钱跟着她追到了老家。

两人形影不离的关系的关系遭到了大家异议。丁玲一生气说“同居就同居吧”。虽是同居,只是相拥而眠,并没有夫妻之实。

丁玲原本想成为电影演员,可是她孤傲的个性却根本容不下电影圈里暧昧的潜规则,拍了一部电影后,就退圈了,为了表达对娱乐圈潜规则的愤恨,丁玲写出了处女作《梦柯》,后被叶圣陶先生看上。

最后她将自己与胡也频同居之间产生的感情写进了小说里。1928年,她用“丁玲”这个笔名写下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引发轰动,一跃成名。

1927年,国内掀起了国外留学深造的新潮,丁玲拿到稿费后,也萌生了去日本留学的念头,可语言不通,于是在朋友引荐下认识了冯雪峰。

冯雪峰是杭州著名的“湖畔诗人”。没见冯雪峰前,丁玲以为他是一个英俊潇洒的老师,可见到冯雪峰本人后,不但长相一般,还像农村人一样土里土气。

在后来慢慢接触的过程中,丁玲改变了之前的观点。他们谈文学、谈文艺复兴,这让丁玲更加的仰慕冯雪峰,在相处的过程中,丁玲无可救药的爱上了才华横溢的冯雪峰。

可这让丁玲犯了愁,这中间夹了一个胡也频。丁玲在生活上离不开胡也频,在思想上又和冯雪峰产生共鸣。究竟哪个男人才是自己的最爱,丁玲也很纠结,无奈之下,最后她提出:3个人一起共同生活。

可让人费解的是,这两个男人竟然也没有反对。3个人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生活持续了一段时间,胡也频最终受不了这种尴尬的关系。返回了上海,找好友沈从文诉苦。最终在好友的建议下,还是回到了丁玲的身边。

丁玲也意识到,自己必须在两人之间做出抉择。最终,丁玲忍痛割爱了“浪漫恋爱”,选择了能给她安稳一生的胡也频。

后来丁玲告诉记者海伦·斯诺,她选择胡也频的原因是:

“对我来说,情况非常复杂。虽然我深深地爱着另一个男人,但我同胡也频同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彼此都有很深的感情依恋,如果我离开了他,他就会自杀。”

丁玲曾笃信,可以因“爱”将3个人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殊不知爱情才是人世间最为自私的东西。

在《不是情书》中,丁玲这样写道:

“我真真的只追求过一个男人,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使我起过一些狂炽的欲念……真真是追求,真有过宁失去一切而只要听到你一句话,就是说‘我爱你!’”那个男人就是冯雪峰。

这段“柏拉图式”的恋爱终于结束,冯雪峰虽很痛心,但只好祝福着自己爱的人,选择离开杭州。

丁玲与胡也频一同回到上海生活,两人在慢慢相处的过程中也擦出了爱情的火花,随后有了爱情的结晶。

正如作家马德说道:“真正推动爱情的,不是浓烈的爱,而是琐碎的光阴。”

丁玲本以为会和胡野也频平淡淡的度过此生,但1930年,胡也频被国民党通缉,在上海被枪决,这一枪击碎了丁玲对爱情的所有幻想,她和丈夫相处的过往,却成为她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胡也频牺牲后,冯雪峰来安慰丁玲,爱情之火在丁玲心中像岩浆一般迸发出来,可此时冯雪峰已是有夫之妇,最后他选择冷处理,把丁玲当成一道白月光,远远地相望。

冯雪峰的内心何尝不是深爱着丁玲呢?迫于现实压力,他只能把爱埋藏在心底,压抑心中思念的潮水。

正如韩寒曾在《后会无期》中写到:喜欢,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胡也频牺牲的第2年,丁玲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噩梦般婚姻,不过是各取所需

胡也频去世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想采访丁玲,由于语言不通,就请了一个翻译,这个翻译官叫做冯达。

冯达是个非常成熟稳重的男人,很会体贴人,他喜欢丁玲并追书她,但从不粘着丁玲,从不妨碍她工作。

看见她写文章,就会悄然离去;丁玲肚子饿了,他会马上出现,买一些丁玲爱吃的食物,并她做一顿美餐。丁玲很快便对这个男人有了依赖感,后来他们结婚了,并一起度过了长达3年的平静生活。

胡也频去世后,丁玲在上海创办并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1932年7月被查封。

1933年初,丁玲与冯达搬到公共租界虹口昆山花园路的一处公寓,这是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1933年5月14日那天,冯达出门时告诉丁玲:“我如果12点还没有回来,你就赶紧离开。”结果冯达一出去就被特务盯住了,最后两人都被捕。

入狱后的丁玲曾一度认为是冯达出卖了自己,性格刚烈的丁玲准备在监狱里自杀。

她把头颈伸进绳套,一脚踢翻了凳子,冯达看到这个场景非常心痛,含泪发誓,说自己没有出卖丁玲,丁玲最终选择相信他。但冯达究竟有没有出卖丁玲,当时存在很多的争议,无人知晓。

他们在浙江莫干山的监狱里生活了一年,丁玲在狱中怀孕了,并于1934年9月生下了一个女儿。

后来在地下党的营救下,丁玲从莫干山逃出南京,被护送前往延安。此后,她决定离开冯达,并再也没有与冯达见面。

多年后丁玲对那段日子的回忆是:

“实际我心中成天装着一盆火,只想找人发泄!” 对与冯达之间的同居关系总结为:“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其实她与冯达的的结合,大概是各取所需,相互取暖,能够帮她度过寂寞难熬的时光。

只为爱你一生

刚到延安,中共中央就为她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毛泽东也曾作词:“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1937年6月18日,延安文艺界为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

在晚会上,台上饰演巴威尔的陈明引起了丁玲的注意,她仿佛看见了胡也频的影子。晚会结束后,率真个性的丁玲认识了比自己小13岁的陈明。

在后来的日子里,很快就传来“丁玲爱上小丈夫”流言蜚语。陈明知道后,非常生气,但丁玲却很高兴,对陈明说道:“随他们说去,你管别人呢?”

陈明回忆到:

“ 丁玲问我:我们两个行不行呢?我听了吓了一跳。事后,我在日记中写道:让这种关系从此结束吧!她看到后,说:我们才刚刚开始,干吗要结束呢?

那时候的丁玲早已成为有名的作家,而陈明只是一个普通青年军官。

一个是2个孩子的母亲,一个也有了家室。陈明虽仰慕丁玲已久,可仍然不能冲破道德的侄梏和现实的指责。

“女追男又怎样,小13岁又怎样?”丁玲才不会在乎这样,对待爱情,她始终秉持着飞蛾扑火的决心,最终拿下陈明。

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终于修得正果。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有亲朋好友吃饭,只是两人手牵着手在延安的街头散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作为丁玲生前最后的伴侣,陈明陪伴她走过了将近50个春夏秋冬。即使面临着严峻的政治考验(丁玲曾被被流放到北大荒8年,1979年,75岁的丁玲才被平反)他们始终不离不弃、相守相伴,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1986年2月14日,丁玲在临终前对陈明说:“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我只担心你,你太苦了。”那一刻,这一对老夫妻仿佛是一对年轻的恋人,心心相惜,做着生死诀别的祷告。

小结

一颗明亮的“巨星”,曾子夜高悬,几度隐现云端,多灾多难,与祖国的命运时刻相伴,殒落了。

丁玲的感情生活一直饱受争议,但正如她所说的:

“作为一个女人,我也许不是规矩和忠诚的。但我忠于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欲望;我对得起自己,也不想伤害被人。如果我做得不够好,请原谅。我只是个最普通不过的女人而已。”

在我看来,丁玲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女性。她是一个前卫女性,更像是个女战士,骨子里有柔情和果敢。无论是在政治、爱情或文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对冯雪峰的告白,大胆而赤裸,犹如飞蛾扑火;与冯达在一起的抱团取暖、寻求慰藉;再比如她和陈明超越时代的姐弟恋婚姻。

她虽饱受非议,但始终特立独行。敢想敢做,洒脱随性、忠于自己内心,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她一样。

真正的美人是时光淬炼的琥珀,芳华难掩,自成一色。而一个人对命运做出的最好“投诚”,不过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丁佩三级(李小龙与丁佩一天八次)

下一篇: 佘艳的故事(佘艳的墓在哪)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