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葡萄病虫害(葡萄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葡萄病虫害(葡萄的病害及防治方法)

近年来,由于需求的增加,国内葡萄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由于随着气候的变暖,葡萄病虫危害程度不断加重.所以在生产中,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葡萄病虫害发生规律,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对症用药,合理混配,交换使用的科学用药原则,并通过加强肥水,改善光照,增强树势等综合的栽培管理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下面介绍葡萄生产中几种常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技术.

一、葡萄炭疽病

(一)病症:果实受害后,先在果面产生针头大的褐色圆形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凹陷,表面产生许多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天气潮湿时涌出粉红色胶质的分生孢子团;果梗及穗轴发病,产生暗褐色长圆形的凹陷病斑。

(二)发生规律:分生孢子和菌丝在结果母枝和架面上的一年生枝、穗轴、卷须等部位越冬,以近节部最多;翌年春天,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28℃,在12℃以下,36℃以上不形成孢子;借雨滴、风力或昆虫传播;直接侵染,也可以通过伤口侵染,炭疽病还有一个特点潜伏侵染,侵入后10-20天即可发病;

谢花后半月(约6月10-15日)出现病果,随着成熟度增加,炭疽病一直在发生。除了生长期发病以外,贮运时也会发病,所以果实采下来以后也要注意。

(三)防治:及时摘心、绑蔓和中耕除草;果穗套袋是防葡萄炭疽病的特效措施。套袋的时间宜早不宜晚;3度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加200倍五氯酚钠药液或38%恶霜嘧铜菌酯800-1000倍液治疗。

二、葡萄灰霉病

(一)病症:花序、幼果产生淡褐色、水浸状病斑,后软腐,潮湿时产生灰色霉状物;新梢及幼叶感病,产生淡褐色或红褐色、不规则的病斑,有时出现不太明显的轮纹。

(二)发生规律:田间低温潮湿易发病,在15-20℃条件下,饱和湿度维持15h病菌就可侵染葡萄;葡萄株行距过密,偏施氮肥,通风不良;保护地浇水过多,湿度大;土壤偏碱性、土壤粘重都有利于田间病害的发生。

三、葡萄白腐病

(一)病症:果梗和穗轴上发病处先产生淡褐色水浸状近圆形病斑,果粒变褐软烂,后期病粒及穗轴病部表面产生灰白色小颗粒,叶片产生褐色不规则病斑,有轮纹。

(二)发病规律:直接侵染或者通过伤口、蜜腺侵染,3-5天潜育期即可发病;雷阵雨、冰雹、多雨天气易引起白腐病流行。并且28-30℃,大气湿度在95%以上时适宜发生。

(三)防治:结合绑蔓和疏花疏果,使结果部位尽量提高到40厘米以上;土壤消毒对重病果园要在发病前用50%福美双粉剂、硫磺粉1份、碳酸钙1份三药混匀后撒在葡萄园地面上,每亩撒1~2公斤,或200倍五氯酚钠、福美砷喷洒地面,可减轻发病。

四、葡萄黑痘病

(一)病症:初期产生褐色圆斑,圆斑中部灰白色,略凹陷;新梢、叶柄、果柄、卷须。感病后最初产生圆形褐色小点,以后变成灰黑色,中部凹陷成干裂的溃疡斑,发病严重的最后干枯或枯死。

(二)发病规律:直接侵入,还有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靠苗木和插条;发病也比较早,最早在5月份,盛期5-8月,萌芽后开始直至9月间均可发;多雨环境利于发病。

(三)防治:苗木消毒,10~15%的硫酸铵溶液、3~5%的硫酸铜液、硫酸亚铁硫酸液;在开花前后各喷1次的波尔多液或500~600倍的百菌清液,对控制黑痘病有关键的作用。此后,每隔半月喷1次1:1:200的波尔多液,可有效地控制黑痘病的发展。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开荒南野际(开荒南野际的意思)

下一篇: 打仗电影(中国十大必看战争片)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