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家忠烈抗狼牙(颜家忠烈抗狼牙任务)
颜鲁公的《祭侄文稿》被送去日本展览了。
先圣说要“思不出其位”,在应有的愤怒与担忧之余,与其持续不停地口诛笔伐这一对国宝文物不负责任的行为,媚日的行为,倒不如借此机会做点普通人能做的:对这件国宝及其创作者进行一下基本了解——须知若要保护国宝、弘扬民族文化,了解是前提——比如要是对颜鲁公和《祭侄文稿》缺乏基本了解,则看到此次的消息可能都不知道令人愤怒的点在哪里。
颜真卿像
其族
圣贤、忠臣、良将,颜鲁公的家族总能诞生杰出的人物。颜鲁公本人是一名大儒,而他的祖先中也恰有孔门十哲之首,被后世尊为“复圣”的颜回;其五世祖颜之推不仅是南北朝和隋朝时的著名文学家,还是一位教育家,在子女教育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所著《颜氏家训》是一部体系全面、内容丰富的家训,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曾祖父颜勤礼精通训诂学,是颜鲁公代表性书法作品《颜勤礼碑》中的“主角”;其父是因为“家贫无纸笔”而用木石练习,同样因书法而出名的颜惟贞,颜鲁公为他写的碑铭就是其另一书法代表作《颜氏家庙碑》;而《祭侄文稿》所纪念的颜鲁公堂兄颜杲卿则治国理政能力极强,可称文武双全。
高山仰止的先祖、深厚的家学渊源、良好的家风以及对下一代教育的高度重视,造就了颜杲卿、颜鲁公这样德才兼备的贤臣、忠臣。
其人
颜鲁公名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即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在琅玡临沂(即今山东临沂)。他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殷氏抚养教育长大。长大后的颜真卿博学多才,尤其以诗文见长,又事母至孝。
做官后,颜真卿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可贵的是立身持正、嫉恶如仇,在地方做官时能惠民生、兴教化;在中央做官时能整顿朝纲,刚正不阿。这就导致了他同先后几位宰相的关系普遍不和谐,也曾多次被贬。由于得罪了权臣杨国忠,颜真卿曾被贬为平原太守,因而也称“颜平原”;唐代宗时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加之后世为表尊敬,故而一般称“颜鲁公”。
正是在被贬为平原太守期间,颜鲁公敏锐地发现了安禄山的谋反迹象(平原郡就在安禄山辖区内),于是他假托阴雨不断,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积极备战;同时表面上每天大宴宾客,泛舟饮酒,以寄情山水、不理政务的假象麻痹安禄山。结果在安禄山起兵反叛后,河北的郡县大都被叛军迅速攻陷,只有平原城防守严密,叛军久攻不克。
颜鲁公是个文臣,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也没有经历过战阵,但是在率军对抗叛军期间,他能够注意稳定军心,虚心接受下属的正确意见,为一定时间内稳定战局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安史之乱示意图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元气大伤,各地藩镇割据,叛乱不断。颜鲁公的结局与他的从兄颜杲卿极为相似,都是面对敌酋时保持名节、誓死不降而被杀的,只不过颜鲁公之死其实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安史之乱期间,叛军攻下洛阳后杀死了李憕、卢奕、蒋清等大臣,并派人将他们的头送到河北示众。为了稳定军心民心,颜真卿忍住悲痛,对手下的将领说自己认识李憕等人,而送来的人头不是他们的,然后杀了替叛军送首级的人,把这三颗头藏了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后,颜鲁公才道出实情,命人用草扎制成人身,接上首级,装殓并设灵位哭祭了他们,然后葬于城外。
被叛军杀死的三人中,卢奕正是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奸相之一的卢杞之父。在下葬前,卢奕脸上还有血迹;因为敬他的忠烈,颜鲁公不忍用袍袖擦拭,竟然选择用舌头把血迹舔舐干净,此举令左右无不为之动容,士气也由此大振。
然而这样的举动却感动不了卢杞,听完颜鲁公讲述的这件事后他表面上惶恐恭敬,实则“衔恨切骨”。之后,在李希烈叛乱期间,他向唐德宗建议说李希烈是“年少骁将,恃功骄慢”,需要一位“儒雅重臣”前去“奉宣圣泽”,使其“革心悔过”,从而避免朝廷用兵;而颜鲁公“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是不二人选。
这一明显的借刀杀人之计竟然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引得“满朝皆惊”,众多正直的大臣纷纷上书反对,表示如果失去了这样一位“国老”那将是朝廷之耻,同时力劝颜鲁公暂时不要去。然而,如果明知大义而不行,或面对政令搞变通,那就不是颜鲁公了。
多宝塔碑
到了敌营后,还未来得及宣读圣旨,李希烈的养子和一千多人就围上来高声谩骂并拔刀威胁,但颜鲁公面不改色,毫无惧意,这让杀人不眨眼的李希烈都吃惊不小。虽然李希烈面对颜鲁公的大义凛然也深受震撼,转而以礼相待,但却不放他走——李希烈希望颜鲁公能辅佐自己,至少也要利用他的巨大名望为自己装点门面。
发现利诱与劝说无效后,李希烈又开始威逼恐吓,结果照样无效——挖坑,扬言要活埋,颜鲁公平静地说:“死生有定数,何必多加侮辱?直接刺我一剑就好了,你能立即看到我死,也不用费这么多事。”李希烈听后连连道歉;积柴,威胁要逼他自焚,颜鲁公二话不说主动往柴堆上爬,反而让叛军将领瞠目结舌,赶忙阻止了他;李希烈派使者前来询问称帝登基的仪轨,颜鲁公回答说自己的确执掌过国礼,但只知道诸侯朝觐天子的礼仪。估计到自己无法活着离开敌营后,颜鲁公还从容地写好了给朝廷上的遗表和自己的墓志铭、祭文。
颜鲁公的忠贞不屈甚至感染了李希烈部下的四名将领周曾、王玢、姚憺和韦清,他们密谋奉颜鲁公为主,袭击李希烈;虽然最后行动失败,但这样的正义之举也让他们被合称为“唐代四公子”,并且在《新唐书·忠义传》中史册流芳。
最终,在自己参与叛乱的弟弟被杀的情况下,李希烈恼羞成怒,派人缢杀了颜鲁公。殉国时的颜鲁公已经是76岁(一说77岁)高龄了,他为朝廷官员以及天下文人做出了最正确的表率。虽然这一结局是几乎所有人都预料到了的,但噩耗传来,依旧是三军痛哭。
在李希烈的叛乱被平定后,颜真卿的灵柩由他的儿子颜頵、颜硕护送回朝,德宗为他废朝五日,追赠司徒,谥号则是仅次于“文正”的“文忠”。欧阳修在《新唐书》里称赞他道:“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其字
不同书体的不同成就,不同鉴赏者的评价,包括其本人在不同时期的风格与境界变化都使得想要以较短篇幅谈清楚颜鲁公的书法艺术是极困难的。
颜鲁公在书法上博采众家之长,学褚遂良、“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等,尤其对“草圣”张旭十分推崇,以师事之并深得真传。
此外,颜家自颜之推以来,尤其是与颜鲁公同时代的家族成员中有多人擅长书法,颜鲁公的母亲殷氏也是出自书学底蕴深厚的世家。(颜鲁公的父亲和伯父幼而失怙,曾经被舅父殷仲容所抚养,颜氏与殷氏两家更是有数代人联姻的历史)
有书法大家的悉心教诲,又有两家的深厚书学传统的滋养,加之自身的勤学苦练和大胆创新,颜真卿终于创立了彪炳书法史册、端庄雄浑的颜体楷书,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又与同时期的柳公权并称“颜柳”,二人的字被形容为“颜筋柳骨”。
难能可贵的是,不仅楷书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颜鲁公的行书也十分出众,其代表作就是这次被借去日本展览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
和颜鲁公一样,颜杲卿同样积极抗敌,并且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态势;但由于手下的部队是临时拼凑的,战斗力不强,加之唐玄宗的错误指挥,且“贼臣不救”,最终导致了“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颜杲卿被俘后拒不投降并大骂安禄山,残忍成性的安禄山则当着颜杲卿的面砍下了他的儿子颜季明的头,又用钩舌、断手等酷刑折磨他,并将他和颜家被俘的三十几口人全部杀害。后来,颜鲁公在派儿子为颜杲卿一家收尸的时候,甚至找不到颜杲卿和颜季明的完整遗体。
面对从兄一家这样的结局,有着相同人生选择的颜鲁公在提笔撰写祭文的时候情难自抑,一气呵成,三百多字只蘸了七次墨,完成了传世名作,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除了颜鲁公本身的行书造诣极高外,这件作品还是在他无比悲愤的情况下完成的,有不少涂改和枯墨之处,是极端情绪和艺术功力相结合后的自然流露,在书法史上更属罕见。
后来,颜鲁公面对李希烈的劝降时还提到了自己的堂兄颜杲卿,并表示自已颜家满门忠烈,是不可能屈膝降贼的。
这次的“借展事件”后也有很多人提到,因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很可能已经被唐太宗带进了坟墓,目前存世的只有临摹本,所以有真迹传世的《祭侄文稿》就更显珍贵,堪称是稀世珍宝。
其实在唐代,颜鲁公的主要形象还是好学勤奋的儒者、宁死不屈的忠良及文坛名人;经过了唐末和五代十国的动荡后,颜鲁公的书法在宋代才得到了巨大的赞誉和崇高的地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评价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并且还是书法“宋四家”之首的苏轼更是将颜鲁公的书法与其他文化领域的翘楚相提并论:“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同时应该看到,历史上对颜鲁公书法也有一些负面评价,例如南唐后主李煜认为颜鲁公的楷书“得右军(即王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鲁”,说他的楷书“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宋代的米芾认为颜鲁公“行字可教”,而楷书则“入俗品”。
怀素草书作品
在书法学习方面,虽然也有人主张从隶书学起,或者从方便入行书等角度出发而提倡初学者学习欧楷、赵楷,但颜鲁公的楷书仍然是很普遍的入门首选,初学字帖则是极具代表性的《多宝塔碑》。一般认为,学习书法从“颜楷”入手可以很好地练习笔画,且容易把字写得大气,从而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无论是否喜欢颜鲁公的字,都无法否认他高超的艺术造诣;更重要的是,与其他一些艺术家不同,颜鲁公真正做到了“字如其人”,他的德操与气节可以在他的雄健的书法字体中得到体现。
衷心希望《祭侄文稿》的日本之行能够稳妥平安,且最后能完璧归赵——不要是复制品,也不要受太多损伤;而至于这件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