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思)

根在河洛

【作者简介】

董正元 ,字正儒, 笔名广力童子,江苏扬州人,扬州大鹏诗书画院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爱好古典诗词、现代诗歌与杂文。

作品散见《诗谭》《文学欣赏》《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诗词》《新诗大观》《扬子江诗刊》等纸刊。

庚子年出版诗词内刊杂志四期,与浙江嘉兴教育学院徐志平教授合著《大鹏诗词理论教材》一册。

咏物诗是古今诗人常写的诗。

好的咏物诗,总能“缘情体物”,“情”是那么的真,“物”是那么的活,情景交融、物亦有情,让人过目不忘!

那么,要写好咏物诗,最基本的要做到哪些呢?

笔者以为,必须有三个要素:

①看

②炼

③巧

①看就是说要观察它——你要写的那个“物”,也就是所谓的“格物”。

要观察它的样子、风貌,让它在你的笔下活起来,比如写“竹子”,你要对它了然于胸,且要看前人是怎么写它的——比如“风过万竿斜”;没写之前,你心里就要有一棵“翠竹”,是别人、古人眼里不一样的“竹”或别人没有说、想说而不能说的“竹”,然后用最合适、最恰当的词来达意。

②“炼”就是把它的特点提炼出来。

由于受篇幅和字数的限制,如七绝只有二十八个字,你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以一个契入点来带面,不能大呼隆,不能用力过猛,一个点写好了,自然就成功了。

还比如写“竹”,“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它的特点,“虚心”是、“直正”是……你体悟到的都是。

“提炼”很重要、很见功力,正像前面提到的,要有“个见”、有自己的福特性,不要嚼前人的剩饭,不要写菊必“傲霜”,写兰必“脱俗”,个个老一套,读者看你的干嘛?不如读唐诗了!

要能人所不能、道人所未道,特别是道古人未尽之言,要让人眼前一亮。

③巧就是用笔巧。

用笔要干净清爽,不要故作高深。高深是修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有人找几句唐诗或上古的如诗经等生拼硬凑,或者弄几个不明就里的词朝里塞,故意晦涩难懂,自以为才高八斗、多么了不得,其实油腻和拗口,令人云里雾里、徒生厌恶。

巧,还包括了“起承转合”的分工要明确。任何诗都有起、承、转、合,特别是绝句 ,我们一定要对它了然于胸,其实“起承转合”就是排兵布阵,就如同下围棋一样,每一步都得有“规矩”、有意图,要做到周到、合理,方能赢得全局。

你的诗写不清爽——要么意思重复、要么天上地下,就是与不懂起承转合有很大关系。

所以我建议大家要主学“王孟”(王维和孟浩然),兼学王士祯。前者是让我们的诗有画面感,后者就是学排兵布阵。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多读”!

古韵(古典诗词)就是拼的词汇量,为什么大家有时咬笔头,很简单——你肚里没货!

注:一夫鲁白(根在河洛)根据《大鹏诗书画院》群临屏收集、整理,原作者授权发布。

附:古诗表达技巧讲析(23)|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古诗结构章法(诗词的结构谋篇)之一。“起”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承”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即转折,是转折变换诗意;“合”即收合,是在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一、起承转合的作用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起”句定基调

 “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紧扣标题,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好的开头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登高》首联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承”句来蓄势

“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登高》颔联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转”句掀波澜

“转”是结构上的转折,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转”句是显示作者思路的最为关键处,在前面铺垫蓄势已足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登高》的颈联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4.“合”句显主旨

“合”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登高》尾联两句在颈联两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首尾圆合。

二、起承转合的呈现方式

1.绝句中起承转合

悯农(其二)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五言绝句每句依次分别为“起承转合”。“锄禾日当午”写农夫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是全诗的“起”;“汗滴禾下土”写农夫劳作的辛苦程度,是对起句的继续表述,所以是“承”。接下来,诗的视野离开了劳动场面转向了餐桌,并且提出“谁知盘中餐”的设问,是非常明确的“转”;末句“粒粒皆辛苦”,既是回答前句的设问,点明主题,又是对全诗的“收”,也就是“合”。

2.词中起承转合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和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承前叙述诗人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肥”“瘦”二字借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点出春天已逐渐消失,寓意花与人同瘦,形象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3.曲的起承转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是“起”,描写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为“断肠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承”,是对眼前悲伤景物的继续渲染。“夕阳西下”是“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烘托;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羁旅伤感主题集中表达的“合”了。

律诗以联为单位,绝句以句为单位。但“起承转合”并非绝对的每二句一个层次,尤其是其中的“转”与“合”,在许多情况下,往往表现在最后的两个单句上。而表现为“承”的句子在诗中则占有较大成份。因词、曲(包括古风)的长短句式的“自由体”,其“起承转合”层次安排不能简单的按句数划分,要将句子和意思结合起来分析,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结构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绝句中的“承”句。“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来喻指离别之苦。)

编者注:此文转自百度,向原作者致敬!

来自话题

格律诗词的声韵之美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华米运动手表(华米运动手表怎么样)

下一篇: 珍惜现在(珍惜当下拥有的)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