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全集(电视剧免费全集观看)
进入3月,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来临。
18日,受邀请,我到成都参加“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在出发去虹桥机场途中,收到东方卫视一编导微信联系,拟就在上大博物馆展出、即将(19日)闭展的“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采访我。当得知我要去成都参会消息,即从武汉抽派记者到成都,采访结束后赴广汉参加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直播活动。
李明斌
飞机着陆前,匆匆就可能提及的问题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几个提法:1.毫无疑问是一次重大的考古新发现;2.是一次考古发掘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综合运用和效果显著的全新集成;3.是研究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蜀文明重大学术课题的一次主动文化实践;4.是解密三星堆文明的新的(一串)钥匙,同时也会呈现新的问题给学术界;5.上海大学考古文博学科的参与体系和工作目标。
为双方抵达方便,和东方卫视编导约定在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西侧的成都博物馆顶层咖啡厅见面。出双流机场后,在明显升温的初春下顺利到达见面地点。在熟悉的文化空间和成都博物馆闫琰副馆长的协调下,采访大约在40分钟左右结束,与记者握手告别。第三天,20日晚上,编辑后的两段采访视频分别在“东方卫视”和“看看新闻”播出,后又被上海大学官网新闻采用。
19日,会议报到当天,抽出半天时间到祭祀区考古现场看看能帮上啥忙,当然更想看的是三号坑全部填土清理后器物铺满坑的盛况。
铜顶尊跪坐人像(拍摄:李明斌)
此时的三星堆,满眼望去,广袤的遗址区一派嫩绿,生机盎然,仲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发掘区门外不大的停车场,被几辆大型直播车完全占用。
在熟练运用“四川天府健康通”小程序,扫“场所码”为绿色并手填登记信息后推开紧闭铁门,进入院子,先征询唐飞院长工作意见后,拾级登上考古发掘大棚,入更衣间,穿上连体防护服,进舱,从三号坑到八号坑,逐一仔细看了个遍。只有两个词可以表达看后心境:震撼、过瘾。
上文提到,“拱手”和“新组装”青铜尊间是否是一体的?现场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明显是一新器型。该器物在20日开始的连续四天的直播中,每天必出镜,是为“网红”。
(二)
比起2020年11月21日上大博物馆“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开幕式的现场连线,本次直播阵容空前,引发各方高度关注和强烈兴趣。本着记实写法,现节录部分微信所见如下,以飨读者,并特此鸣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表达了对三星堆遗址新发掘的期待:“对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正如许多考古发现,这次发掘也将铭记于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历史中。”
可以说,这次发掘开启了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研究新篇章。
成都一位近十余年来成功跨界于博物馆界和艺术界人士写道: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最神秘的那颗星辰,2020年,考古工作者重启对三星堆遗址的深入调查、勘探与发掘,新发现6个祭祀坑,将带给我们怎样震惊世界的发现?
3月22日,直播持续进行中,四川省一位资深媒体人以“纸媒之美 对版/川报特刊上”为题,在微信朋友圈“这一刻的想法”中长文而深刻地写道:
“四川作为文物大省,必须有一份与其地位相称的《四川文物日报》。
“在全国省级媒体大军中,川报是有底蕴的一份党报,对文化报道包括文物报道一直很重视,副刊也比较有文化色彩和品位。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文化报道毕竟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很难在党报唱上主角。
“真正格局性的变化,应该自2017年成博敦煌大展始。长达半年的主题报道,无论从规模、声势、丰富性、创造力还是传播影响力,在中国党报史上前所未见,真正开启了一种新的方式,一个新的时代。此后,随着四川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深入推进,川报集团深耕文化与文物报道,又陆续推出了江口沉银考古发现、四川历史文化名人等系列报道,均收获了业界和普通读者的广泛赞誉。
“可以说,在推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工程中,注意充分发挥媒体传播优势,形成宣传合力,是四川的一大抓手和工作创新。与此相辅相成,优质文化报道成为川报的重要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专业的文化记者,并被业界专家所认可和接纳,体现出真正的新闻专业主义。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川报对媒体责任有了更广泛的理解与认识,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担当,从而更积极地参与本地文化事件,更主动地参与构筑四川精神生活。
“从四川文化传播公司到西部文化产业中心,从引进世界野生动物摄影大展到打造阿来书房……
“川报,更多精彩值得期待。”
作为文中提到敦煌大展的亲历者,对那场被称为“史诗级”和“供给侧”改革尝试的新闻传播广度和力度感受极深。仅《华西都市报》一家报纸,在展览期间,就拿出了17个整版深度解读报道敦煌大展。加上其他主流媒体,传统纸媒、新媒体等均使出浑身解数,铺天盖地的报道真可谓目不暇接,在成功传播敦煌大展的同时,举办该展览的成都博物馆也因此“一展成名”,影响至今。
不大的停车场,被几辆大型直播车完全占用(拍摄:李明斌)
(三)
在高开大热的直播过程中,一档晚间连线访谈节目的播出,突然引发关注热度,出现让人不安的舆情。还是以微信所见实录如下,并致谢意。
有圈友转发多年前媒体文章:“文艺不能践踏道德底线与法律红线,影视不能美化盗墓!几个盗墓贼损毁的,是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假如盗墓披上“文艺”的外衣,真的堂而皇之登堂入室,盗损的将是当今社会的道德与良知。”
针对考古年代和外星文明说,有识圈友直截了当:报道中说:“这些祭祀坑的年代,被确定为公元前4000年至3200年之间”,误。公元前4000年,那比仰韶文化还早呢,即便是距今4000年,那也是龙山时代末期,属新石器时代。三星堆文化的起始年代约公元前1600年,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或末期。而器物坑的年代,则要晚到公元前1200—前1000年前后,相当于殷墟时代或略晚。
古代文明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很多文明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我们不能因为它是未知的,就认为它是外星文明,因为考古学探索的就是未知”。
古代文明从未失落,只是暂时没有被我们发现和认知而已。
直播期间,有关三星堆的消息天天霸屏热搜,微信内容,更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让大家既惊叹于每天直播中的重要发现,又思索着让人烧脑的衍生现象。
虽说考古永远还有未知,永远还有惊喜,但本次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秉持“课题预设、保护同步、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的原则,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期考古理念和考古技术的新进步、新实践。这一基于理性的分析和定位,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知和认同。因为,考古是学科,更是科学。那种将艺术夸张表达的三星堆青铜人像、头像和面具,硬和特定地区人像等拉关系的做法,无疑是牵强附会的,经不起推敲,也是不值得相信的。
大咖云集,万众瞩目,央视连续四天的现场直播和多个演播室连线解读,场面宏大,大型转播车填满停车场,近200人的专题直播团队遍布现场内外,就连现场电力保障人员都被媒体无差别化采访,直播导演组更“鸠占鹊巢”专家会诊室调度各直播点位,并在室外专搭演播空间。无处不体现出专业精神的央视直播,在同样极其讲究专业精神的考古发掘现场,展开了一场不可多见、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
重器终得重现。然而,地下还有多少尘封的秘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如何生动再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