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事件(泉州港事件对泉州影响)
泉州虽然经济体量第一,但在政治地位、科教文卫、交通等方面短板明显,更像是一个偏科生。
正解局出品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体量就是话语权。
经济体量大的城市,在所属的省份,地位也不会太差。
比如深圳,异军突起,江湖早已流传“北上深”的说法;
比如苏州,近2万亿的GDP,南京也要忌惮三分;
比如青岛,携“上合组织峰会”之威,力压济南;
比如唐山,重工业重镇,能和石家庄掰一掰手腕;
……
这也不奇怪,虽然中国城市讲究个“政治地位”,但是,经济发展同样重要。毕竟,经济体量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承载的是税收、就业等国计民生。
所以,像深圳、苏州、唐山、青岛这样的经济大市,尽管不是省会城市,但也都备受所在省份重视,有的更是狠压了省会一头。
除了泉州。
没错,泉州,就是中国最憋屈的地级市。
1.
泉州,真的很牛。
请允许局长先吹一波。
泉州的经济总量,高居福建省第一。这个桂冠,泉州已经戴了19年。看这GDP增速,怕是还要再戴个10年。
(2018年上半年福建各市GDP总量排行榜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泉州有“品牌之都”的美誉,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48件。这个数字,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注意,是全国。
泉州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03家,秒杀福州和厦门,在全国地级市中,也能排前三。
泉州还是电商中心,中国第二个“快递示范城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递业务量和快递收入连续多年高居全省第一。
泉州的富豪也很多,泉籍富豪人数,长期占福建全省2/3。
(泉籍富豪人数 来源:泉州商报)
泉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论历史,在全省也是第一。
上述指标,泉州都是一骑绝尘,呈碾压之势。
2.
既然泉州这么牛,为什么又是最憋屈的呢?
从政治地位上看,泉州有点低。
在中国,经济与政治,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量大的城市,政治地位也不会太差。
比如,深圳和青岛都是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不比省会城市差多少。苏州和唐山,虽然不是副省级,但两地的一把手都是所在省份的省委常委,确保了一定话语权。
再看泉州,只是个地级市,一把手也不是省委常委。
从辐射力看,泉州不是福建中心,也不是区域中心。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国家中心城市,福建内部,福州与厦门吵得脸红,泉州只能当吃瓜群众。可见,在区域中心这事儿,泉州是默认出局了。
(国家中心城市方案之一 来源: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福建省规划了两个都市区,一是福州都市圈,二是厦漳泉都市圈。前者,显然以福州为中心,后者,泉州是中心吗?
无论是《厦漳泉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还是《厦漳泉大都市区城际轨道专项规划》,可以看出,泉州都不是中心。
从“厦漳泉大都市区”名字看,隐隐有以厦门为首之意,难怪有泉州网友反对这一规划。
从知名度看,泉州心里苦。
全国范围内,比不上厦门和福州,因为某些特殊原因,甚至比不上GDP落后好几个段位的莆田。
就是在内部,泉州的名气,可能不如旗下的县级市晋江。安踏、361度、柒牌、七匹狼、心相印、盼盼……这些品牌都出自晋江,CCTV5也被戏称为“晋江频道”。
晋江模式和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并列为中国经济发展四大模式。就这地位,比泉州强多了。
雄霸经济总量第一长达19年,在外,名气比不兄弟城市,在内,不是区域中心,你说憋不憋屈?
最典型的例子,是“泉州港更名事件”。
2012年3月31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公告,表示要将省内原湄洲湾港的四个港区、泉州港的三个港区以及莆田港的兴化湾港区,合并组成湄洲湾港。
一石激起千层浪。上至庙堂、下至江湖,此举遭到了泉州的强烈反对。泉州市港口管理局更是专门给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写报告,表示“不适宜”。
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论历史底蕴,论经济地位,泉州港都不比湄洲湾港弱,为什么两者整合后“泉州港”反而消失了?
熟悉历史的读者都知道,泉州港曾是世界第一大港。2011年的数据也显示,泉州港的货物吞吐量(9330万吨)是湄洲湾港(4509万吨)的2倍,却要被后者“吞并”。
好在,泉州港之名,最终还是保住了。
现在想想,还是蛮憋屈的。
3.
问题来了,泉州经济第一,为何没有获得相称的地位呢?
第一,区域竞争激烈。
无论是定位还是地位,泉州都落于福州和厦门。福州是省会,自不用说。厦门则是副省+计单+特区,金砖国家峰会之后,势头更猛。
福州和厦门的一把手,都是省委常委,话语权又高泉州一筹。
在福建的大格局中,北有福州,南有厦门,夹在中间的泉州存在感较弱,就是经济实力再强,在政策光芒下,也得收起来。
一省之资源,总是有限的。城市竞争激烈,一碗水不可能端平,难免厚此薄彼。
第二,资源有短板。
一个城市的吸引力,依托经济,却又不止是经济。科教文卫、交通资源,也很重要。
在这方面,泉州短板明显,进而束缚了吸引力与承载力。
别说对外,就看内部,泉州也存在地缘利益的纠葛。泉州一直是“弱中心,强县市”,市区面积狭小,无力承担下辖7个县市的龙头辐射作用,城市向心力明显不足。
内部尚且不能统筹合一,又如何对外吸引其他城市呢?
第三,产业层次不高。
泉州的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
轻工业,很难辐射全省,也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泉州的经济体量第一,但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税收收入、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都不是第一。
4.
泉州虽然经济体量第一,但在政治地位、科教文卫、交通等方面短板明显,更像是一个偏科生。
城市比拼的是综合实力,偏科的泉州不占优势,“憋屈”也就不奇怪了。
话说,在大胡建,“憋屈”的又何止是泉州。
有这样一个城市,贵为省会,经济体量赶不上泉州,名气比不过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