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大烈士的英雄事迹简短】,十个简短的烈士故事,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老渤海·英烈篇|青年楷模抗日英雄——于文彬烈士2、十大烈士的英雄事迹简短:十个简短的烈士故事1、老渤海·英烈篇|青年楷模抗日英雄——于文彬烈士
渤海之滨,黄河之洲的滨州市,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域,“老渤海”红色文化在这里孕育。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普及“老渤海”历史知识,讲述英烈故事,弘扬英烈精神。
于文彬,原名余士珍,化名余振茅、于启明。于文彬是在冀鲁边区工作时的化名。他是北京“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1938年9月,在守卫盐山县城的战斗中因手枪走火负伤,不久伤势恶化,逝世于盐山县崔口村医院,年仅22岁。
1916年10月,于文彬出生于河南省息县临河集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幼时在家乡私塾就读。1927年临河集发生了共产党领导的“抗税”斗争。所以,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后来,于文彬到开封省立第一中学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开封学生罢课,要求蒋介石政府出兵抗日,收复失地,于文彬受到了很大教育。1932年初中毕业后,考入福中煤矿私立焦作中学高中部,被选为焦作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
当时,担任于文彬国文课的老师李常青,是中共焦作中心县委书记,他经常向学生们讲授抗日救国的道理,介绍一些进步读物和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由于受到老师的感染,于文彬常向李常青借书求教,从中寻求革命真理,于文彬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
1934年6月,于文彬加入共青团。为了扩大革命的影响,于文彬利用学生自治会主席的职务,领导和组织各班同学出墙报、演话剧、散传单、写标语,宣传抗日救国,揭露蒋介石的卖国罪行,通过这些活动,许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4年10月,焦作地下党遭到破坏,陈荻罗被捕,李常青脱险到了北平。11月,于文彬也离开焦作到了北平,与李常青一起,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一二·九”运动爆发时,于文彬同王鹏华等按照党组织的决定,参加了东北大学的游行队伍,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
1936年4月,于文彬同关山复等组成新的一届共青团北平市委,于文彬任书记。5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了白区的团组织。于文彬于同月转为中共党员,并担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干事,市委大学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
1937年1月,北平市委书记李雪峰到于文彬处布置工作时,发现于文彬的房东行迹可疑,要于文彬马上搬家转移。但是,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推迟了两天。结果在一个夜晚,特务破门而入,于文彬被捕了。在狱中,他虽遭敌人严刑审讯,但始终坚贞不屈,仍利用一切机会做党的工作,鼓励一些被捕的同志要经得起考验,坚持斗争。“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危在旦夕。7月27日,由于于文彬的耐心工作,说服了一位看守,将他装扮成狱卒放出了监狱。于文彬出狱后,立即找到了李常青,向他汇报了情况。鉴于他的身份已经暴露,李雪峰将他介绍到山东省委。8月底,于文彬经天津、青岛辗转月余到达济南。山东省委分配他负责平津同学会国际部的工作。
1937年10月,山东省委先后派赵明新、于文彬来冀鲁边组建鲁北特委。于文彬任书记。在此基础上,“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于7月15日在盐山县旧县镇成立。他的公开身份是救国军政治部副主任,实际负责边区党的领导工作。
在救国会、救国军成立的同时,边区各县土匪和封建武装蜂拥而起,伪军、伪组织纷纷建立。救国军被限制在以旧县镇为中心的狭小区域,部队的给养发生困难。11月,为了摆脱困境,于文彬在盐山县卢少刚村主持召开了边区党委扩大会议,决定救国军要“大踏步向前,大踏步后退”,灵活机动地开展平原游击战争。会后,救国军进攻盐山,攻打庆云,奇袭无棣,围攻乐陵,转战平津、东光、南皮,消灭了部分土匪和顽伪军,壮大了自己,获得了立足之地,声势大振。救国军的迅速发展壮大,使敌人非常惊慌。
同年12月,为了贯彻党的民族统一战线,使救国军迅速发展壮大。决定接受救国军参谋王昭明从国民党那里领到的部队番号和委任状,改华北民众救国军为“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支队”。
1938年1月下旬,冀鲁边区党委决定解放边区重镇盐山县城。“三十一支队”派300多人,攻打盐山县城,经过三天战斗,城内日军、伪军慌忙逃回沧县,盐山县城解放。我军进城后,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惩治汉奸,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2月7日,驻沧县的伪“满州国自治联军”挺进师独立旅旅长刘芳庭率部千余人围攻盐山县城,进行报复。“三十一支队”指战员奋力守城,激战八天七夜,刘芳庭被我军击伤,率部逃回沧县。但不幸的是,守城战斗的第三天,即2月9日,于文彬因手枪走火,头部受伤,紧急转至边区后方崔口村医院治疗,因伤势过重,治疗无效,于3月初光荣殉国。为了悼念这位边区党的优秀领导人,冀鲁边区党委、“三十一支队”司令部在庆云县板打营召开追悼大会,以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由于当时环境残酷,烈士灵柩安葬在盐山县崔口镇。全国解放后,中共盐山县委又迁葬于盐山烈士陵园。
2、十大烈士的英雄事迹简短:十个简短的烈士故事
十个简短的烈士故事
一、断肠就义红军师长
1934 年12 月初,中央红军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在湘江进行了一次惨烈的血战。红军伤亡很大,由出发前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在这场战斗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负责掩护中央机关转移。主力红军西渡湘江后,敌军切断了他们的通道,全体官兵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尽弹药。最后,除少数红军突出重围外,6000名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江面。至今,当地还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中央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的百余名官兵在突围中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他本人腹部受重伤,不幸被捕。在被敌军抬往县城的路上,他从昏迷中醒来,乘敌不备,用手伸进腹部伤口,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 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用生命诠释了理想和信念。
二、贺子珍舍身救伤员
贺子珍是毛泽东的妻子。长征开始时,她已怀有身孕。1935年4月的一天,贺子珍随干部休养连在黔西盘县境内隐蔽休息时,突然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袭击。一个担架员被炸死,伤员暴露在田地里,敌机又一次俯冲下来。在这危急关头,产后虚弱的贺子珍立即冲过去扑在伤员身上,用自己的躯体掩护着伤员。伤员得救了,贺子珍却倒在血泊中,她身上嵌入了17块弹片。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只得把表层的弹片取出,有些深入体内的弹片伴随了她一生。
部队又要出发了,贺子珍为了不拖累大家,影响部队行军,主动要求留下来。毛泽东和战友们坚决反对。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她继续随部队长征。贺子珍这种舍生忘死救伤员,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激励着战士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向最后的胜利。
三、一封血信
1935年2月,红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了激战。军团长彭德怀十分焦急,因为不拿下娄山关,红军大部队就有被围歼的可能。突然,军团宣传队长钟明彪发现,敌人阵地里跑过来一个人,他一手捂着肚子,一边往山上招手。钟明彪立即冲出掩体,跑去接应。跑近一看,原来是半年前刚入伍的小战士。他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肠子流了出来。见到钟明彪后吃力地喊着:“十团已冲上主峰,又被敌人压下来,快派部队增援!”钟明彪想给他包扎,他说:“别管我,快去报告!” 钟明彪只好飞速跑回指挥所汇报。
彭德怀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后来,钟明彪和战友们沿着一条血路,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的小战士。大家忍着眼泪掩埋了小战士,悲痛万分地踏上新的征程。
四、毛主席爱兵如子让担架
长征初期,毛泽东大病初愈,组织上给他制作了一副担架,配备了坐骑。但他很少用担架,不是让给生病的警卫员,就是让给冻脚的小战士。坐骑更是秘书、警卫、勤杂人员轮流使用。渡赤水河时,警卫员黄泽九因肚子痛掉队了。毛泽东马上将担架留给他,自己和战士们夜行军走了100里山路。尽管很疲劳,他们一路上还给战士们讲笑话,鼓舞大家。
一天,红军来到雪山脚下,机要秘书黄有凤又突然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毛泽东亲自找卫生员给他服药治疗,又让他躺在担架上,一再鼓励他要坚持下去。可毛泽东自己却拄着拐棍,迎着刺骨的寒风,一步一滑地向着雪山走去。黄有凤躺在暖暖的担架上,望着毛泽东那举步维艰的身影,感动得热泪盈眶。长征中,红军将领们像这样爱兵如子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五、彭德怀宰杀坐骑救急
1935年8月,红三军团在过草地时,由于连续长途行军作战,干部战士都十分疲惫。因为缺粮,他们只能靠吃野菜草根充饥。此时,军团长彭德怀决定把仅有的六匹骡子全部杀掉,以解燃眉之急。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一听要宰杀全部骡子,包括彭德怀的坐骑大黑骡子后,都不同意。这头大黑骡子在长征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一路上,它不是驮着粮食、器材,就是驮着伤病员。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去的;过雪山时,一些疲劳过度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翻越了雪山。
彭德怀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不杀它们,部队靠什么走出草地?人比牲口更重要!”最后,骡子全部杀掉了,军团部只留下了一些杂碎,其余都留给了后面的部队,这些肉不知救了多少红军战士,使部队渡过了难关。
六、独臂政委余秋里
1936年3月,在则章坝战斗中,红二军团第十八团政委余秋里和新任团长成本新率领红军设伏待敌。钻入伏击圈的敌人一面疯狂地向红军射击,一面拼死突围。这时,冲锋号声响起,成本新纵身跃出堑壕,准备率部冲击。余秋里凭经验连忙将他拉回,就在此时,敌军子弹扫了过来,余秋里的左臂被子弹打穿,露出骨头和筋腱,血流不止。
当时,红二、六军团正在乌蒙山区回旋作战,战争环境异常艰苦,缺医少药,根本没有条件及时做手术,他只好强忍着疼痛,随部队北上。行军途中,他的伤口感染爬满了白蛆。伤痛难忍时,他就把伤臂浸泡在冷水里止痛。一直到走出草地,陇南的医生才用一把剃头刀割掉腐肉,用普通锯条做了截肢手术。他用自己的言行,为红军战士做出了榜样,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一顶红军帽
小战士胡东生刚入伍就开始了长征。入伍时,他连一顶军帽都没有。爬雪山时,部队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指导员把仅有的一块牛皮给了小胡。第二天,雪下得更大,小胡看见雪地上躺着一人,走近一看是指导员。他急忙把指导员扶在怀里,指导员艰难地摘下帽子,递给小胡:“我不行了,穿我的鞋走吧。”说着又指指脚上的鞋。小胡强忍眼泪摇着头。指导员用微弱的声音说:“走……走……”从这个越来越弱的声音里,小胡明白了指导员的全部意思,这是安慰、鼓励和希望,同时也是命令。
指导员的'身体在小胡怀里渐渐僵冷,小胡从悲痛中醒悟过来,默默地戴上指导员的军帽,脱下指导员的鞋,穿在脚上,然后用树枝和雪土掩埋好指导员,踏上了征程。这种革命战斗友情的感人事迹,深深地鼓舞着红军战士。
八、长征路上的“蛮”大姐
1935年2月,红军女战士李坚真来到干部休养连任指导员后,样样事情都带头干。在抢占沪定桥时,部队急行军,李坚真抬伤员、挑药箱,照料全连干部的衣食住行,非常劳累。可恰在这时,饲养员被敌机炸伤了胸部和双腿,伤势严重,李坚真不顾疲劳硬是背着他行军,她被一批又一批的战士超了过去。伤员一次次用微弱的声音恳求她放下,但她不肯丢下任何一位战友。
由于失血过多,伤员昏了过去,李坚真就弯着腰,尽力将他背稳,艰难地往前走,直到他停止了呼吸,才将他安放在路旁的一座小庙里。在翻越夹金山时,由于空气稀薄,有的马夫、运输员晕倒了,李坚真和战友们就跪着爬行,把伤病员以及担架、药箱全部拉过了山去。凭着这股蛮劲,李坚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胜利到达了陕北。
九、拄着拐杖到陕北
1935年2月,红三军团第十二团政委钟赤兵,在夺取娄山关的战斗中,右腿骨头被打断。直到再占遵义后,才做了截肢手术。腿伤还未愈合,部队又要出发了。他坚决要求跟着部队走,表示就是爬也决不离开红军。长途行军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都非常艰难,而他刚锯掉一条腿,更是难上加难。
走平路时,战士们就用担架抬着他,遇到悬崖峭壁,他就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前进。每迈动一步,伤口便剧烈地疼痛,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有时实在难以拄拐通过,他就在地上爬着走。红军经过腊子口时,他的伤口又发炎了,整个人还发起高烧。但当他得知另一个战友也在发高烧时,便毅然把抬着自己的担架让给战友。就这样,钟赤兵靠着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拖着一条腿走完了长征路。
十、长征途中骨肉分离
1949年,参加过长征的部分女红军在北京合影(第一排左起:刘英、陈琮英、戚元德、周月华、危秀英;第二排左起:邓六金、甘棠、吴仲廉、李坚贞、李贞、廖似光、蔡畅)。
长征中一些女战士在出发前就已怀孕,中央红军中就有贺子珍、陈慧清、廖似光、吴仲廉、曾玉等人,她们拖着沉重的身子在恶劣的环境下艰难行进。途中,她们在枪林弹雨的山脚下、在破草屋里或行军路上生下了孩子。孩子生下后,她们没有时间休养,更没有营养品,甚至不清楚自己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就不得不追赶部队了。孩子只得托付给老乡,遇上周围没有人家,就把孩子用破布裹起来,写个字条,放在一个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十个简短的烈士故事
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黄继光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邱少云
邱少云出生于四川铜梁。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作战。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邱少云牺牲后,被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
马立训
马立训(1920年——1945年),山东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人。家境贫寒,从小失去父母,12岁就到煤窑当小苦工。1940年4月参加八路军并被编入山东纵队第4支队第12连。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爆破大王”等光荣称号。
1945年8月,在山东滕县阎村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同年9月,八路军鲁南军区命名马立训生前所在排为“马立训排”,滕县阎村为“立训村”,并在部队开展了“马立训式的爆破运动”。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王克勤
王克勤(1920-1947),安徽阜阳县人。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的平汉战斗被解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作战勇敢,先后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战斗英雄”、“三大互助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1947年7月10日,在鲁西南战役中牺牲。
2009年9月10日王克勤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
丁麟章
丁麟章,多用于中国人名,最为知名者为革命烈士丁麟章(1907—1945),湖南平江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平江县游击队;1930年7月,参加红三军团组织的第一次攻打长沙的战斗,第二年,随部编入平江县苏维埃政府警卫团,任副营长,曾参加湘鄂赣苏区历次反“围剿”的战斗;1939年后历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三营营长、第七师十九旅五十六团团长、第六师十六旅团政委;1945年春,任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支队政委,同年年6月,在孝丰百步山反击国民党顽军五十二师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陈其美
陈其美(1878-1916),字英士,号无为,浙江湖州吴兴五昌里人。[1]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同盟会元老,[1]青帮代表人物,于辛亥革命初期与黄兴同为孙中山的左右股肱。弟陈其采,字蔼士。兄陈其业,字勤士(陈果夫、陈立夫的父亲)。陈其美与蒋介石关系密切,为蒋介石拜把之兄,将蒋介石引荐于孙中山。1916年5月18日,受袁世凯指使的张宗昌派出程国瑞,假借签约援助讨袁经费,于日本人山田纯三郞寓所中将陈其美当场枪杀。陈其美遇刺后,孙中山高度赞扬陈英士是“革命首功之臣”。
陈式纯
陈式纯(1903——1935),金乡镇人,1919年在温州中学读书,参加反日宣传队。后在金乡成立反日救国会,发动群众抵制日货,同时创“旭社”等进步团体,组织醒狮化装演讲会。1922年考入上海大学,后转南开大学。1925年,他至河南,在部队、银行、学校工作,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他四次被捕入狱。在汉口、武昌、上海坐牢,都经党组织营救获释。1932年乘国庆节组织400多名群众游行,被捕入英租界工部局西牢,在长期折磨中于1935年2月逝世。
白求恩
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Norman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王二小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生于1929年1月22日,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人。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狠狠的摔在了石头上,用刺刀刺死了。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
十个简短的烈士故事
一、断肠就义红军师长
1934 年12 月初,中央红军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在湘江进行了一次惨烈的血战。红军伤亡很大,由出发前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在这场战斗中,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负责掩护中央机关转移。主力红军西渡湘江后,敌军切断了他们的通道,全体官兵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尽弹药。最后,除少数红军突出重围外,6000名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江面。至今,当地还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中央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的百余名官兵在突围中因寡不敌众全部阵亡,他本人腹部受重伤,不幸被捕。在被敌军抬往县城的路上,他从昏迷中醒来,乘敌不备,用手伸进腹部伤口,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 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用生命诠释了理想和信念。
二、贺子珍舍身救伤员
贺子珍是毛泽东的妻子。长征开始时,她已怀有身孕。1935年4月的一天,贺子珍随干部休养连在黔西盘县境内隐蔽休息时,突然遭到国民党飞机的袭击。一个担架员被炸死,伤员暴露在田地里,敌机又一次俯冲下来。在这危急关头,产后虚弱的贺子珍立即冲过去扑在伤员身上,用自己的躯体掩护着伤员。伤员得救了,贺子珍却倒在血泊中,她身上嵌入了17块弹片。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只得把表层的弹片取出,有些深入体内的弹片伴随了她一生。
部队又要出发了,贺子珍为了不拖累大家,影响部队行军,主动要求留下来。毛泽东和战友们坚决反对。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她继续随部队长征。贺子珍这种舍生忘死救伤员,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激励着战士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走向最后的胜利。
三、一封血信
1935年2月,红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了激战。军团长彭德怀十分焦急,因为不拿下娄山关,红军大部队就有被围歼的可能。突然,军团宣传队长钟明彪发现,敌人阵地里跑过来一个人,他一手捂着肚子,一边往山上招手。钟明彪立即冲出掩体,跑去接应。跑近一看,原来是半年前刚入伍的小战士。他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肠子流了出来。见到钟明彪后吃力地喊着:“十团已冲上主峰,又被敌人压下来,快派部队增援!”钟明彪想给他包扎,他说:“别管我,快去报告!” 钟明彪只好飞速跑回指挥所汇报。
彭德怀立即命令干部团增援,一鼓作气拿下了娄山关。后来,钟明彪和战友们沿着一条血路,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已经牺牲的小战士。大家忍着眼泪掩埋了小战士,悲痛万分地踏上新的征程。
四、毛主席爱兵如子让担架
长征初期,毛泽东大病初愈,组织上给他制作了一副担架,配备了坐骑。但他很少用担架,不是让给生病的警卫员,就是让给冻脚的小战士。坐骑更是秘书、警卫、勤杂人员轮流使用。渡赤水河时,警卫员黄泽九因肚子痛掉队了。毛泽东马上将担架留给他,自己和战士们夜行军走了100里山路。尽管很疲劳,他们一路上还给战士们讲笑话,鼓舞大家。
一天,红军来到雪山脚下,机要秘书黄有凤又突然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毛泽东亲自找卫生员给他服药治疗,又让他躺在担架上,一再鼓励他要坚持下去。可毛泽东自己却拄着拐棍,迎着刺骨的寒风,一步一滑地向着雪山走去。黄有凤躺在暖暖的担架上,望着毛泽东那举步维艰的身影,感动得热泪盈眶。长征中,红军将领们像这样爱兵如子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五、彭德怀宰杀坐骑救急
1935年8月,红三军团在过草地时,由于连续长途行军作战,干部战士都十分疲惫。因为缺粮,他们只能靠吃野菜草根充饥。此时,军团长彭德怀决定把仅有的六匹骡子全部杀掉,以解燃眉之急。身边的警卫员和饲养员一听要宰杀全部骡子,包括彭德怀的坐骑大黑骡子后,都不同意。这头大黑骡子在长征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一路上,它不是驮着粮食、器材,就是驮着伤病员。过湘江时,许多不会游泳的战士就是它一次次地运过江去的;过雪山时,一些疲劳过度奄奄一息的战士,也是靠它翻越了雪山。
彭德怀耐心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不杀它们,部队靠什么走出草地?人比牲口更重要!”最后,骡子全部杀掉了,军团部只留下了一些杂碎,其余都留给了后面的部队,这些肉不知救了多少红军战士,使部队渡过了难关。
六、独臂政委余秋里
1936年3月,在则章坝战斗中,红二军团第十八团政委余秋里和新任团长成本新率领红军设伏待敌。钻入伏击圈的敌人一面疯狂地向红军射击,一面拼死突围。这时,冲锋号声响起,成本新纵身跃出堑壕,准备率部冲击。余秋里凭经验连忙将他拉回,就在此时,敌军子弹扫了过来,余秋里的左臂被子弹打穿,露出骨头和筋腱,血流不止。
当时,红二、六军团正在乌蒙山区回旋作战,战争环境异常艰苦,缺医少药,根本没有条件及时做手术,他只好强忍着疼痛,随部队北上。行军途中,他的伤口感染爬满了白蛆。伤痛难忍时,他就把伤臂浸泡在冷水里止痛。一直到走出草地,陇南的医生才用一把剃头刀割掉腐肉,用普通锯条做了截肢手术。他用自己的言行,为红军战士做出了榜样,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一顶红军帽
小战士胡东生刚入伍就开始了长征。入伍时,他连一顶军帽都没有。爬雪山时,部队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指导员把仅有的一块牛皮给了小胡。第二天,雪下得更大,小胡看见雪地上躺着一人,走近一看是指导员。他急忙把指导员扶在怀里,指导员艰难地摘下帽子,递给小胡:“我不行了,穿我的鞋走吧。”说着又指指脚上的鞋。小胡强忍眼泪摇着头。指导员用微弱的声音说:“走……走……”从这个越来越弱的声音里,小胡明白了指导员的全部意思,这是安慰、鼓励和希望,同时也是命令。
指导员的'身体在小胡怀里渐渐僵冷,小胡从悲痛中醒悟过来,默默地戴上指导员的军帽,脱下指导员的鞋,穿在脚上,然后用树枝和雪土掩埋好指导员,踏上了征程。这种革命战斗友情的感人事迹,深深地鼓舞着红军战士。
八、长征路上的“蛮”大姐
1935年2月,红军女战士李坚真来到干部休养连任指导员后,样样事情都带头干。在抢占沪定桥时,部队急行军,李坚真抬伤员、挑药箱,照料全连干部的衣食住行,非常劳累。可恰在这时,饲养员被敌机炸伤了胸部和双腿,伤势严重,李坚真不顾疲劳硬是背着他行军,她被一批又一批的战士超了过去。伤员一次次用微弱的声音恳求她放下,但她不肯丢下任何一位战友。
由于失血过多,伤员昏了过去,李坚真就弯着腰,尽力将他背稳,艰难地往前走,直到他停止了呼吸,才将他安放在路旁的一座小庙里。在翻越夹金山时,由于空气稀薄,有的马夫、运输员晕倒了,李坚真和战友们就跪着爬行,把伤病员以及担架、药箱全部拉过了山去。凭着这股蛮劲,李坚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胜利到达了陕北。
九、拄着拐杖到陕北
1935年2月,红三军团第十二团政委钟赤兵,在夺取娄山关的战斗中,右腿骨头被打断。直到再占遵义后,才做了截肢手术。腿伤还未愈合,部队又要出发了。他坚决要求跟着部队走,表示就是爬也决不离开红军。长途行军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都非常艰难,而他刚锯掉一条腿,更是难上加难。
走平路时,战士们就用担架抬着他,遇到悬崖峭壁,他就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前进。每迈动一步,伤口便剧烈地疼痛,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有时实在难以拄拐通过,他就在地上爬着走。红军经过腊子口时,他的伤口又发炎了,整个人还发起高烧。但当他得知另一个战友也在发高烧时,便毅然把抬着自己的担架让给战友。就这样,钟赤兵靠着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拖着一条腿走完了长征路。
十、长征途中骨肉分离
1949年,参加过长征的部分女红军在北京合影(第一排左起:刘英、陈琮英、戚元德、周月华、危秀英;第二排左起:邓六金、甘棠、吴仲廉、李坚贞、李贞、廖似光、蔡畅)。
长征中一些女战士在出发前就已怀孕,中央红军中就有贺子珍、陈慧清、廖似光、吴仲廉、曾玉等人,她们拖着沉重的身子在恶劣的环境下艰难行进。途中,她们在枪林弹雨的山脚下、在破草屋里或行军路上生下了孩子。孩子生下后,她们没有时间休养,更没有营养品,甚至不清楚自己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就不得不追赶部队了。孩子只得托付给老乡,遇上周围没有人家,就把孩子用破布裹起来,写个字条,放在一个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本文关键词:十个简短的烈士故事50字,十个简短的烈士故事王二小,十个简短的烈士故事20字,十个简短的烈士故事100字,十个简短的烈士故事董存瑞。这就是关于《十大烈士的英雄事迹简短,十个简短的烈士故事(青年楷模抗日英雄——于文彬烈士)》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