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过年的诗句】,过年的古诗词,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20首新年古诗词,带你品味传统中国年!2、关于过年的诗句:过年的古诗词1、20首新年古诗词,带你品味传统中国年!
春节是中国的新年,是我们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浓厚的过年氛围中,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今天,晚君精选出20首描写春节的经典诗词,在感受诗词魅力的同时,也给大家送去新春的诗意和吉祥。
1
腊八节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
民间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2
小年
《木兰花慢·送灶》
杜文澜
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
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
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迟。
知否天阍万里,九门虎豹环司。
芳时。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
笑因热何人,踞觚凭我,媚奥奚为。
休辞岁盘草草,供梅花、聊当赠行词。
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
民间把每个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日称为“过小年”,预示着新年即将到来。
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小年前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扫尘和祭灶。
3
除夕
《除夜》
戴复古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在腊月三十日(小月为二十九日),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在国人心中,除夕具有特殊意义,在那天,漂泊再远的游子也要赶着回家和家人团聚。
这一天有许多古老的中国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守岁等。
4
正月初一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正月初一,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这一天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
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等。
5
正月初二
《拜年人》
苏泂
来车去马拜纷纷,岁岁年年不惮烦。
拜得老人山上去,一番儿女各当门。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
这一天,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也称“迎婿日”。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6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日》
韩淲
新年喜共闲僧语,薄暮明灯下纸帘。
活火慢煎茶渐熟,呼童时把炭来添。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通常不会外出拜年。
这一天,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所封的红纸条揭去,名曰开井;
有些地方,人们扫积尘于箕中,加上敝帚,倒在路口,以示送穷。
7
正月初四
《蝶恋花》
沈宣
接得灶神天未晓,爆仗声喧,催要开门早。
新画钟馗先挂了,大红春帖销金好。
苍术堆炉香气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
烧过纸灰都不扫,日斜人醉和衣倒。
农历正月初四,这一天为“羊日”,有“三羊(阳)开泰”的说法。
初四这天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接灶神,迎五路财神。
8
正月初五
《竹枝词》
蔡云
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
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人们烧鞭炮,到处串门,以喜庆气氛带旺人气。
还要拿起扫帚把垃圾清扫出门,意指把脏东西都赶出去,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9
正月初六
《晦日送穷》
姚合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在中国各地,人们开始出门活动筋骨,各类商店也开始复业。
这一天也表示旧时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准备春耕。
10
正月初七
《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
戴叔伦
年来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
独献菜羹怜应节,遍传金胜喜逢人。
烟添柳色看犹浅,鸟踏梅花落已频。
东閤此时闻一曲,翻令和者不胜春。
正月初七,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在这天,家长不能教训孩子。很多地方也有吃饺子,摊煎饼,登高,吃面条的习俗。
11
正月初八
《春日田园漫兴》
王渐逵
人日已过还谷日,梅花开尽见桃花。
抛书扫榻惟耽枕,戒酒逢人祇啜茶。
大年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
在汉族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
12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玉皇会》
佚名
初九行年拜玉皇,天日贺诞宿焚香。
炮鸣夜起声无断,祈福求财辇灵光。
王母瑶池摆盛宴,赐仙美酒玉琼浆。
嫦娥闻乐翩翩舞,遍撒花瓣润世芳。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
这一天,人们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祭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中国人民驱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13
正月初十
《新年十日歌·初十》
佚名
年初十,地生日。
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
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
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
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
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正月初十是“石头节”,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
凡是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需要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
所以也称为“石不动”或“十不动”。
14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日》
平慧
归宁之日走娘家,子婿相携敬意嘉,
好客亲翁开心笑,残羹剩饭礼香茶。
正月十一,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
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中国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15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
张甫升
大年十二剪刀藏,鼠嘴捏牢人健康。
烤火搭棚灯订购,舞狮擂鼓戏高亢。
正月十二,民间传说是老鼠的生日,人们创造出各种“节目”,如捏老鼠嘴、烧老鼠洞等,表达了老百姓对老鼠的憎恨,也在欢庆中,驱赶了一年的辛苦劳累。
这一天的民俗活动还有藏剪刀,收旧鞋,人们也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
16
正月十三
《辛丑正月十三上灯闲吟》
沙柳
花灯排比俏,红火挂危檐。
盛日星移树,群仙笋冒尖。
牵牛春种地,射虎月开帘。
藏前流金彩,升平气象添。
正月十三,被称为“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17
正月十四
《人月圆》
李持正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
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正月十四,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
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18
元宵节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19
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日夜至京师观灯》
高启
天街争唱落梅歌,绛阙珠灯万树罗。
莫笑游人来看晚,春风还似昨宵多。
过完了热闹的元宵节,就是正月十六,正月十六按民间的传统说法,就是走百病的日子,又叫游百病、散百病、遛百病等。
意思都是希望在正月十六这一天,通过出去走,出去遛,解除一年的病痛之灾,让全家人身体健康,顺顺利利。
20
二月二
《二月二日》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正月过后第一个重要民间传统节日。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
宋代诗人詹初有一首《新春》:
“岁月新更又一春,迎春还是旧年人。愿除旧妄生新意,端与新年日日新。”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气象。
祝大家爱人常相伴,美梦都成真,万事如意,虎虎生威。
2、关于过年的诗句:过年的古诗词
过年的古诗词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元旦试笔 明 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丁卯元日 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忆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朱淑真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过年的古诗词
1、蟋蟀 《诗经·唐风》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2、元会 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维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衣裳鲜洁,黼黻元黄。珍膳杂还,充溢圆方。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
3、介雅 南朝梁·萧子云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
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4、共内人夜坐守岁 南朝梁·徐君倩
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5、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6、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7、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8、除夜 唐·孟浩然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9、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唐·孟浩然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
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
10、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过年的古诗词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元旦试笔 明 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丁卯元日 钱谦益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
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钩帘欲连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
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忆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朱淑真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本文关键词:亲人不能回家过年的古诗词,祝贺过年的古诗词,过年的古诗词,回家过年的古诗词,表达过年的古诗词。这就是关于《关于过年的诗句,过年的古诗词(带你品味传统中国年)》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