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农村白事纸活大全图片(等待“转身”的殡葬第一村)

关于【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农村白事纸活大全图片,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等待“转身”的殡葬第一村:“纸活”降温,电子花圈成新宠2、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

1、等待“转身”的殡葬第一村:“纸活”降温,电子花圈成新宠

在北京以南百公里之外的河北保定,雄县米北庄村的殡葬用品一条街被称之为“中国殡葬第一村”,1公里多的街道上,粗略估算有超过500家经营祭祀纸活、骨灰盒、收尸袋、寿衣等殡葬用品批发商。

每逢农历三五八十,米北庄大集,有门脸商家和附近村里的家庭作坊将街道当作展台,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汇聚于此,六七十米宽的街道时常被物流货车堵得挪不动地儿。

殡葬行业利润丰厚,是街上店家并不会避讳的说法。

以寿衣来说,一套寿衣的批发价几百到千元不等,但零售到大城市,中间层层转剥,最后能卖到三千元以上。但如今,他们给这个事实前面加上“曾经”。

“现在价格基本透明,我们经常和客户因为一毛、几分的批发价来回周旋。”冯子川说,

他的店铺就在这条街的入口处,专售火烧殡葬纸质用品。从父亲手里接过这门生意时,冯子川觉得这将是个能干一辈子的生意。他告诉自己,要好好干,以后儿子接班,将这门生意做成家族产业。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对烧纸祭祖“一刀切”,“说不定哪天就会有政策下来,生意说没就没了。”

冯子川的大哥自2018年起,将电子花圈带到这条街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在七八年前也做过这类新型殡葬用品,但当时的市场不接受,最后不了了之。“如今大哥算是顺应了时代。”

而自己该顺应的时代在哪?他现在没工夫想太多,只是有一点笃定,要让孩子们走出这个圈子,“没有一个行业能让人一站到底,让孩子们多读书,长见识,以后不论遇到啥都不慌。”

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农村白事纸活大全图片(等待“转身”的殡葬第一村)

米北庄大集,有门脸商家将街道当作展台。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琳琅”殡葬用品街

3月20日,正逢农历初八,米北庄村开集。

前一日刚下过雨,路上还有些潮湿,集市比往常似乎慢热一些。上午9点半以后,看货提货的商贩们陆续开车赶来,把六七十米宽的路堵着“水泄不通”。

虽然一上午只有两拨顾客登门,但冯子川电话里的生意一刻也没停过。

电话那头都是熟客,有的生意伙伴从父亲那辈开始就与冯家联系,超过二三十年交情的不在少数。也正是这个原因,自2008年起,21岁的冯子川从父亲手里接过生意本,在老熟客、旧人脉基础上,联系外地的代工印刷厂,并周边村里拓展仓储。

生意起步和做大似乎并不难,冯子川在13年前开了现在的这间门脸商铺,就在殡葬用品一条街的入口处,他在201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起,自家的纸活产品一天能批发上百件。

开集这天,冯子川家楼上楼下超过800平方米的地方,成摞的纸活半成品堆成了小山,一名女工坐在小板凳上分装祭祀用的三层楼“别墅”。

印刷好的厚纸板是楼体外墙,女工用手一捏便知大概数量,再取相同数量的配套屋檐、窗户、外墙来装袋,20套“别墅”就算打包好了。

这些还只是半成品。全国各地的零售商拿到货后,要自己拆封、折叠、粘贴组装,最后这些华丽的“别墅”会出现在一场礼式复杂的葬礼上,伴着逝者亲友的哀哭烧成一缕青烟。

火烧殡葬纸质用品俗称“纸活”,在米北庄村这条街上,“别墅”算是殡葬纸活里的基础配置。

除此之外,冰箱、电视、洗衣机应有尽有;洗碗机、扫地机等家电市场里的新鲜货也不难见;细碎之处也考虑周全,汽车、手机、护照、房产证等一应俱全。用的当地人话说,这条街上的物件,“只有人间想不到的。”

记者粗略计算,殡葬用品一条街上有超过500家商铺,都以批发为主,供应形式从原材料到成品都有,产品类别包揽了殡葬环节所用到的所有东西。周边村子里也存在诸多家庭作坊,从事着纸花制作、晾染,扎花圈、手工绢花制作等活计。

冯子川记得,儿时自家院子和屋里都是父母手工印染做的“奠”字。白纸板摞好裁成圆形,用丝网印刷版刷上黑色“奠”字,在通风处晾干,便成了旧时花圈的重要装饰部件 。

那些成摞的“奠”字曾是他儿时玩物,也是他最早认识的汉字之一。虽然不知道其中含义,但他能理解,这是父母养活3个儿女的活计。

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农村白事纸活大全图片(等待“转身”的殡葬第一村)

一名女工坐在小板凳上分装祭祀用的三层楼“别墅”。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老一辈留下的财富

“那时候生意确实好做。”同样做纸活生意的郭丽(化名)家算是整条街上起步较早的商户。

90年代初,她家花了8000块钱装了一部电话,那是当时除去村委会外少有的能与外界联通的电话,打破了此前外地客户发电报下订单的方式。

很长一段时间里,郭丽家成了整个米北庄村的订单中心。郭丽记得,那时候自己每个月掏出的话费平均在五六百元。而在当时,就算是端着城里的一份“铁饭碗”,月收入也只有一二百元。

此前有媒体报道提及,米北庄制作殡葬用品清朝就有,从纸花手艺起家,如今占据全国市场90%有余,从业人员有两三万人。

“我们村没人种地,都在干这个。” 郭丽说,米北庄村的土地大多包给外来人耕种,而扎纸花才是全村人的主业。即便是现在,不论规模大小,村里超过90%的人都在干着与殡葬行业有关的事。

郭丽觉得,米北庄村乃至这个米家务镇能在殡葬这行当独占鳌头,是老一辈人留下的财富。

郭丽的婆婆从年轻时候就做纸花养家,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五颜六色的薄纸裁剪成各异的花瓣形状,手中拿捏造型后用一根细铁丝扎紧。成品纸花过去并不单单用于祭祀,还曾出现在其他节庆布置场合,但后来逐渐成为花圈制作的重要部分,也成了后来殡葬用品的最传统物件之一。

早在六七十年代,她的婆婆就和同村妇女瞒着生产大队,将家里做好的纸花用自行车驮着带到外县市,甚至背到外省去卖,卖完了回家继续做,周而复始。

“米北庄纸花”从那时候就已经开始“四散走远”。

包括如今依旧热闹的米北庄大集,也是后来老人们为了吸引往外地供货商而设置的“展销会”,大集上的展品从过去的单一的小纸花、纸葵花、元宝、冥币到后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纸活,再到现在寿衣、骨灰盒、装尸袋、引魂幡……

郭丽觉得,这里见证了几十年中国人丧葬仪式里的变化。

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农村白事纸活大全图片(等待“转身”的殡葬第一村)

荣姐正在整理店里的寿衣。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从“厚葬”变为“ 礼葬”

在米北庄村,所有对于死亡、祭品、殡葬的忌讳都早已被无形吹散,摆弄在每个从业者手里的物件都不过商品。闲暇时,摊主们会凑在一起一边抽烟一边下棋,孩子们在街道上拿着绢花嬉笑追跑。

谈及这些,寿衣店店主荣姐坦言,那些精心设计出来的寿衣对她来说,更像是一件件工艺品。

3年前,荣姐和她的合伙人从男女服装零售转战到了寿衣销售。原因很简单,服装行业日趋竞争激烈,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恰逢机会接触到了寿衣,二人便转了行。

从服装做到寿衣,看着都是做衣服,却有着天然的心理隔阂,本身也有着千差万别。

“每件寿衣要做34到42这几个尺码,不管胖瘦高矮都能穿进去。考虑到人去世时,身体已经僵硬,胳膊也抬不起来,尺寸大一些是必然的。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做大,衣服穿在身上要有比例,松松垮垮就不好看了,增大的部位基本在腋下、肩膀等一些地方。”

成衣出来后,荣姐会试穿,站着、躺着,想像衣服未来主人真正使用时的模样。

荣姐回忆,过去她见到殡葬品店会刻意避开目光,更别谈去揣摩、挑选某件商品。但进入寿衣行业后,她开始觉得,为人身后事做的安排是件神圣的事,上得了台面。

反复试穿过的衣服必然还要经过几次修改,“比如说立体裁剪出来的,它平铺出来以后效果就不好,不板正。但是如果你平铺裁剪后看着很满意了,穿在人的身体上它又不贴合人身,总有矛盾。”

听过不少类似“反正都会一把火烧掉,不用那么好。”“这东西没必要太好,能穿身上就得了。”诸如此类的话,荣姐觉得生气,哪怕是人这一生的最后一装,她觉得也应该体面。

鲜有零买的顾客登门,但她对一位已经96岁的老太太印象很深。

老人是女儿带来的,自己挑选、也不避讳试穿,和女儿有说有笑挑选了一套大红色做底花朵图案的五件套。女儿后来告诉荣姐,老人从70多岁就开始为自己选寿衣了,这已经是第三套,老人埋怨说过去衣服已经瘦了,穿不下,更重要的是,“前些年时兴的都过时了,不对我心思,我得来套新的。”

她见过不少地方为逝者穿寿衣,不管多少人在场,亲友将他身上衣服脱掉,简单擦拭后穿上寿衣。逝者的身体就在众目睽睽下赤裸裸呈现,“没有尊严”。

“移风易俗,我觉得就是应该把过去人们通过烧纸、吹拉弹唱的送葬表演展现出来的‘ 厚葬’变为‘ 礼葬’,逝者从穿衣到祝祷到告别再到骨灰入殓,应该如同生前一样被尊重和在意。” 荣姐说。

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农村白事纸活大全图片(等待“转身”的殡葬第一村)

3月20日,冯伟妹在店里忙着对接网上的客户。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改革下的传统纸活

殡葬行业利润丰厚,这是冯子川和同行们也并不会避讳的说法。荣姐提及,以寿衣来说,一套寿衣的批发价几百到千元不等,但零售到大城市,中间层层转剥,最后能卖到三千元以上。

但如今,他们给这个事实前面加上“曾经”。

“过去信息闭塞,做的人少,产业垄断,买这东西的人又基本不讲价,从我手里到死者家属那,不知道要被流转多少层,一个花圈零售价要高出批发价的五六倍不难。”冯子川说。

现在的价格基本透明,冯子川经常要在电话里和客户因为一毛、几分的批发价来回周旋,让步的结果是这一单又要少卖掉几百甚至几千块钱,不让步的话,客户一转脸去了别人家,左右为难。

冯子川说,以花圈来说,批发的单价在十几元,他们单个的利润大概只有几毛钱。“批发商一般都是几百上千的购买,我们的单价就压得更低,主要还是靠批发量赚钱。”

近些年,许多省市在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大环境下逐步推行新政策。

今年3月, 哈尔滨发文对丧事活动中摆放、焚烧冥币和纸人、纸马(牛)等扎糊的丧葬用品下了禁令。雄县早在去年就曾发文,提倡进行“绿色环保”的殡葬祭祀。

显然,传统殡葬纸活与此背道而驰。

冯子川已经能感受到变化,发达省市的客户几乎不再有,但另一方面,在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村市场依旧对此需求量大,总体来说生意还是在继续向好,“好像一时半会儿,老百姓还是依赖最传统的祭祀仪式,老人生前缺什么、喜好什么,去世后子女们给烧去一些,我觉得这不是封建迷信,更多是亲人们在安放哀思和寄托。”

冯家兄弟姊妹3人,冯子川最年幼,起步做殡葬生意最早。直至2018年,大哥冯大伟才入行,“电子花圈”也在这时头一次出现在了米北庄殡葬用品街上。

兄弟俩是同行,门店和厂房都相隔不过几十米远,冯大伟家产品的制作现场与弟弟冯子川家的风格迥异,焊接好的花圈形不锈钢架上用绢花装扮,中间醒目位置空出一块大约半平方米的位置,一名工人正在往上安装一块电子显示屏幕。

与父母们曾经手工印刷制作的“奠”字不同,冯大伟家花圈上的“奠”字是金属白色的,上面排布了LED小灯泡,制作好的花圈插电后, “奠”字点亮,电子屏幕上可以滚动出现悼念文字。

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农村白事纸活大全图片(等待“转身”的殡葬第一村)

3月21日,冯大伟站在院外等着新最好的电子花圈发货。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未来的风口

“这是糊弄死人,烧不掉就带不走。”冯大伟刚推广电子花圈时,首先受到来自父母的打击,做惯了传统生意,老人们觉得这东西没有市场,烧不掉的花圈势必会白白烧掉冯大伟的投资钱。

但在冯大伟看来,就算人们一时半会儿难接受,但电子化的殡葬产品是个风口,在殡葬改革不断推进、环保要求不断严格的前提下,电子花圈是传统烧纸的替代品。

但老人家的话不无道理,“烧不掉就带不走”,在以农村乡镇市场为主体的殡葬行业里,不管是零售商还是消费者,对电子花圈是啥还没弄明白。

电子花圈并不是冯大伟原创的,他第一次见这东西是在南方某市,但当时同行便告诉他,虽然东西做成了,但不好推广。冯大伟想,把它带到全国殡葬用品的龙头街上,“没有啥是卖不出的”。

但阻碍还是遇到了,首先不愿意接受电子花圈的是殡葬用品零售商。

冯大伟发现,即便是在一些已经在推行殡葬改革的地区,已经有人在经营电子花圈,大多做的“遮遮掩掩”,不愿好好推行。究其原因,是纸质祭品利润空间大。

“纸质品是一次性用品,烧完一波没了,本身单价利润空间就大,用数量还可以再带动一次(利润)。但电子花圈不一样,一般是零售商买回去后出租,一次消费10个、8个的,租金不过几百块钱。”

下沉市场对电子花圈不友好,冯大伟在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找到了出路,在河北、天津、山西、贵州等等一些地区,越来越多零售商店,殡葬一条龙服务商家开始从冯大伟手里订货,疫情这一年,冯大伟外出次数减少,但口口相传带来的网络订单日渐增多。

目前,这种批发价在五六百元的电子花圈,他平均每日出货量在30个左右。

电子花圈经过几番改良,框架从过去铁质变为不锈钢材质,更加轻巧便于搬动。顶部焊接了一个凸出的造型,整体看上去更美观,有人愿意让电子屏幕更大些,有人希望花圈整体尺寸小一点,这些他都可满足,“东北的客户说他们那边流行一种桃形的花圈,这咱也已经给做成功了。”

米北庄殡葬一条街上也多了几家销售电子花圈的门店,有人向冯大伟取经,他不含糊地讲授经验。显然,比别人早迈步三年,已经抢占了市场先机,拿到了原材料供应商的最低价格,他计划下一步自己主要负责加工半成品,提供给下游客户让他们自己组装售卖。

他觉得在殡葬用品这行,这就是未来的风口。

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农村白事纸活大全图片(等待“转身”的殡葬第一村)

米北庄大集,有门脸商家将街道当作展台。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摄

顺应时代变化

冯子川也知道,长远来看自己还是得转型。

就目前来看,殡葬改革、加强环保的政策似乎还并未波及到当地的收入。但米北庄村殡葬用品一条街要拆迁的消息,近些年也一直在传,没人敢断言这生意还能干几年。

街上的人也开始经营起网店。有媒体在2019年的报道中提及,米北一带光在阿里1688线上的卖家将近120家,采购商也大批从线上涌入。

冯家女儿冯伟妹也是从2019年开了家网店,售卖殡葬用品,网店上架了哥哥经营的电子花圈和弟弟售卖的传统纸活。清明节前夕,店里一款直径50的绢花花圈卖的很好,方便邮寄,也便于携带到公墓祭奠先人,冯伟妹一个人聊天、接单、打包、发货,忙得顾不上吃中午饭。

两年前冯伟妹做的也是服装生意,朋友圈里加了不少客户,平时发新款服装,发促销优惠。开网店卖殡葬用品后,她可以把原来那些顾客屏蔽掉,“朋友圈里发了让人不舒服。”

冯子川的店铺里,如今近八成的订单也是在微信上搞定,客户保持着半年到一年来一次的频率,“来了无非赶集看新样子,货比三家。”

从长远看、冯子川知道,店里的生意已经不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了。越来越多的地区对烧纸祭祖“一刀切”,“说不定哪天就会有政策下来,生意说没就没了。”他预感这一天的到来的并不会太远,三年?五年?是个未知数,但已经是大势所趋。

每个生意人都会审时度势。冯子川说,早在七八年前自己也做过电子花圈,当时市场不接受,没人认账,不了了之。如今大哥的电子花圈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恰是顺应了时代。

而自己该顺应的时代在哪?他现在没工夫想太多,只是有一点笃定,孩子们要走出这个圈子,见识得更远。冯子川的两个儿子还在上小学,目前都在雄县寄宿上学。今年他带大儿子到衡水参加了考试,如果有机会,他愿意让孩子走到更大的地方去读书。

“你说我这想法对吗?”比起聊生意,冯子川更愿意和一些比他学历高的人聊聊孩子教育,这甚至是他现在努力赚钱的最大动力 ,“没有一个行业能让人一站到底,没有什么饭碗能端着吃好几十年,吃几代人。”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实习生 牛清妍 河北雄县报道

编辑 左燕燕

校对 陈荻雁

来源:新京报

2、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

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

价格起批量

2.00元

20个起批

1.90元

200-299个

1.80元

≥300个

纸活,是清朝时期来代替活人殉葬供品。殉葬在殷周君王死后就很盛行,他们死后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把妻妾都送到坟墓中去,康熙在位时,朱斐上疏请求停止,康熙十二年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仆随主殉葬,从而结束了这一残酷的封建习俗。

纸扎出现的年代并不久远,葬礼出现得很早,从炎黄子孙形成部落开始,葬礼就已经开始萌芽。但葬礼形成流程和规制则是在周朝,后来在汉朝经过了一次大完善,由此向下流传成了各地不同的丧葬风俗。

但是,相比起葬礼的规制,纸扎出现得特别晚,它的出现是在宋朝,最开始时不但是传统文化,而且还是潮流和进步文化。但这些年却逐渐变味。

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我们就来说一下扎纸的出现和到现在的变化。

Ⅰ:纸扎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关于纸扎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一直都是有争议的,但有一点所有人都有共识,那就是纸的发明改进以及普及。没有纸的时候,自然是不能有什么纸扎的。纸发明出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珍贵用品,那时候自然也不能用来糊纸扎。

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了可以书写的麻纸,这个是有证据的,比如1933年在新疆出土的西汉麻纸。但出现并不等于普及,直到东汉的时候,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开始大规模出现。

这里的大规模是相对性的,是相对于以前来说大规模出现,在现在看来,这样的规模仍然很小,属于上层贵族才能使用的用品。

东汉以后,经过了长时间的混乱,隋朝二世而亡,大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唐朝的空前强大不仅体现在军事上,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大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这座城市中有不少外国人在留学求学,学习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繁华的唐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纸扎,但确切来说,这并不是我们所认知的纸扎,而是一具纸棺。它被发现于1973年,地点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古墓群。

说纸扎出现在唐朝其实是武断的,其实我们想想也能够明白,在唐朝时,纸仍然属于稀有物品。纸扎被大规模使用,只能是纸普遍流行时,而在宋朝时,纸的生产和使用达到了普及的程度,人们上厕所时开始用纸。同时,纸扎也开始正式出现。

比如宋人吴自牧曾经在《梦梁录》中提到过的“舒家纸扎铺”,这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专门的店面和手艺人出现做这种生意。而在宋朝时,大量的人都写过这方面的内容,比如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沈括的《梦溪笔谈·辩证一》等等。

这说明,纸扎的广泛流行始于宋朝,而我们之所以说纸扎在当时属于潮流文化和进步文化,是因为纸扎的出现,代替的是过去的殉葬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纸扎取代了用人用物殉葬的习惯。所以,纸扎在过去也叫“冥器”,当然了,也可以叫成“明器”,我们现在有些地方说上坟烧的纸为“冥器宝钞”,其实跟这些都有深厚的渊源。

当然了,我们不是在胡说八道,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中曾说:古之明器,神明之器也。今以纸为之,谓之冥器。

故,纸扎或者在丧葬上大量用纸,始发于宋朝,明清时得到了大完善,并且形成了一套用的民间制度。它最初的出现是为了替代殉葬所用的人或物,属于一种进步。

但是,这种在以前属于进步的风俗,到了现在却已经严重变味。

Ⅱ:变味的纸扎文化

在过去,丧葬上用到的纸扎非常简单,分别有楼、院和童男童女。所谓楼,是一面高约一丈的纸糊楼房,中间用芦苇或者细竹竿当骨架,外面用各色彩纸糊成。而现在的呢?是八角转楼,所谓八角转楼,是楼上面有八个角,也就是有八个面,八个面都有楼,非常庞大,用料很多,价格自然也很贵,七八千块钱。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轿车、空调、手机等等纸扎用品。这就搞得非常好笑。用纸扎匠人的说法是要赶上潮流,而很多农村人看别人家用,自己家也要用,由此造成了畸形的纸扎市场繁荣。

纸扎属于手艺活,这点我们无法否认,因为没有手艺,还真扎不出来。但它被抬到地里后是要烧掉的,也就是说,不管你多值钱的纸扎用品,到地里后都是一把火烧掉的命运。

被一把火烧掉的东西,光是一面楼子就要花七八千,七八千啊,这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可以做多少事?加上别的一些,诸如院子、空调、轿车等等这些,一个葬礼上需要用到的纸扎用品都是一两万。

一两万块钱,抬到地里后一把烧掉。造成污染,浪费钱财,完全不起任何作用,仅仅是因为别人用,所以自己也要用。

一两万块钱对于农民来说并不容易挣,但烧掉这些东西时却非常容易。

所以,我们才会说扎纸文化到现在已经严重变味,它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农村的负担。可是假如我们仔细去想这件事,是因为有了市场,所以才有了迎合。假如没有市场,这些畸形的纸扎市场怎么会出现呢?

由此我们必须要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农民经常说挣钱不容易,但在这种事上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这就牵涉到一个攀比的心理。

攀比有多害人?大多数人心里其实也不想用这么贵的东西,但看别人用,自己不用感觉没面子,于是就硬着头皮用,并且美其名曰表孝心。其实这是孝心吗?办的是死人的事,买的是活人的脸。不过是孩子们为了自己有面子罢了。

当父母去世,给他们烧十万块钱的纸扎,不如在生前坐在身边陪他们说半个小时话。

纸扎文化到现在已经严重变味,变得不知所谓又异常浪费,所以应该得到遏制。不是说杜绝,而是要有个度。

Ⅲ: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会说我愿意花这个钱,别人管不着。别人是管不着,但真的是烧掉这些东西,在这些东西上花很多钱就有面子吗?农村人大多十里八村都有亲戚,父母生前孩子们怎么对待,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一个人在父母生前孝顺,父母去世后办得简单,也并不会被人笑话。一个人在父母生前不孝,父母去世后大办特办,只会惹来别人的耻笑,活着不尽孝,死了使劲造。

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

农村白事仪式的15个程序

一,烧倒头纸

在农村,谁家要有老人去世了以后,家里的后辈要将去世的老人,双脚朝里头朝外的放入堂屋内,然后在床前放一个“老盆”,接着孝子和娘家人前来烧纸,而且必须在“老盆”里烧,农民称这个程序是“烧倒头纸”。

二,报庙号

在农村,谁家要有老人去世以后,孝子要在老人去世的当晚,去自家的祖坟那里报信,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报庙号”。

三,报丧

报完庙号以后,家里的后辈要尽快通知亲友,而这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到了别人家的时候不能进门,有人出来迎接的时候,无论长幼不管年龄都必须磕头。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报丧”。

四,换新衣

报完丧事以后,家里的后辈要出去外面,给老人定制一套新衣服,然后给老人换上去,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换新衣”。

五,扯孝帽

扯孝帽的意思不是说,扯掉拽掉帽子的意思,而是指老人去世以后,家里的后辈们要去外面,订制一些孝帽,给前来帮忙的亲友们佩戴,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扯孝帽”。

六,搭灵棚

扯完孝帽以后,后辈们需要在家门口搭建灵棚,或在厅堂内设灵堂祭奠,主要是便于亲友吊唁追忆逝者,提供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所,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搭灵棚”。

七,拉菜单

灵棚搭建好以后,肯定会有很多亲友前来吊唁,这个时候就需要准备饭菜了,而拉菜单的意思就是说,找一个大厨来做饭。

八,泼汤水

丧葬仪式正式开始的前一晚上,长子要拿着面汤沿街泼洒,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泼汤水”。

九,破土

发丧这天,一般都是孝子和忙客先去坟地,等到达地点以后,由孝子先挖三下土,剩下的工作才是忙客们的,农民称这个程序是“破土”。

十,吊唁

起丧之前,还有一个集中吊唁,所有的宾客都必须去。

十一,摔老盆

集中吊唁完以后,长子手执哀杖,走到十字路口时要停下,然后把烧纸的盆子给摔烂,农民称这个程序是摔“老盆”。

十二,送盘缠

以前的交通工具不发达,而且坟地也离村子很远,所以娘家人就会带点食物,让丧葬队伍简单吃点!农民称这个程序是“送盘缠”。

十三,下葬

把去世的老人下葬,就代表着丧葬仪式基本结束了。

十四,圆坟

老人下葬后的第三天,后辈们要去坟地,把坟堆上再添点土,农民称这个程序是“圆坟”。

十五,烧七

老人下葬后的第七天,子女们要去给老人“烧钱”,这个程序结束以后,就代表丧葬仪式已经全部结束了。

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

农村白事“三不说,两不做”

丧事“三不说”

1、闻尸不能说臭

听说过去收尸的人,要用毛巾倒些酒在上面,封住口鼻,也才能顶片刻,可能会比动物的腐臭味要强,在原先以前家里死人,都是在家里放上三五天,有些迷信的还会找道士算下黄道吉日,那天适合下葬,不管是哪种情况,尸体都会臭,要是家里来人看望,闻到尸体就算是臭也不能说臭,不然会引起家人的反感,不过自从水晶棺出现以后,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2、报丧不能说死

报丧就是人死后,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在广西一带的地区,按照旧规矩,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也有的地区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但是报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死这个字,可算要说也必须委婉一些。

3、抬棺不能说重

人死了之后,出灵的时候,就需要抬棺人来抬棺,在出殡时,抬棺者应保持肃静,禁讳说到「重」这个字。若不小心脱口而出,可能会生出变故,如棺柩更重而更加抬不动,或是于行进间,抬捍断裂导致棺木掉落地上。其实,抬棺的人多最直接的原因不是因为棺材重,而是怕不小心掉在地上。

按照中国大部分地方的风俗来说,棺材落地是不吉利的,而且如果去墓地的途中,棺材落地了,那么说明这个人想葬在这里,那就得在这里埋了,可问题是如果刚出门口呢,就比较难办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如果棺材不小心落地,灵魂也会落地,所以在一些地方出葬时,没出灵的时候,棺材要是用木凳或者其他物品垫着的,无论怎么样都不能落地。

丧事“二不做”

一、身穿孝服不能串门

子女服孝期间不走亲戚,不访友,不集会,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幸。俗语有“身穿热孝,不登邻宅,”主要是害怕把不好的运气带给他们。

二、丧盆只能摔一次

这个仪式十分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或是关系非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要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则为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本文关键词:白事大全纸活,白烧纸批发,白事用纸花批发市场,白事纸房子半成品批发,农村白事纸活大全图片。这就是关于《农村白事纸活批发价,农村白事纸活大全图片(等待“转身”的殡葬第一村)》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个人标签介绍自己,个人的自我介绍(如何做1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绍呢)

下一篇: 能把双子座心偷走的星座,双子座一眼就爱上的星座(上帝为什么偏心双子座)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