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学案导学数学必修5)原创王营评教育2020-10-16 13:56:44
学案导学应把握好四个“不能淡化”
学案导学应把握好四个“不能淡化”
王营
前段时间,我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教育工作综合督导,看到许多学校正在积极推广学案导学的经验,推行教学案一体化备课方式改革。
这一经验的推广对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还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无疑会产生积极作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对学案导学内在精髓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导致课堂教学肤浅化和呆板化,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在推广这一经验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四个“不能淡化”。
一是学案导学不能淡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学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具体方案,教案是教师对教的具体设计,学案不能代替教案,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理应以学生为主体,而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后的疑难解析,都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同一学习内容,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比如理解《论语六则》中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句子是讲学习方法的?”而另一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学习这六则论述,你学到了哪些学习方法?你认为对学习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结合你学习中的具体做法谈谈你的理解。”两相比较,显然后一种设计更为科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态度,这正符合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学案导学应把握好四个“不能淡化”
二是学案导学不能淡化教师对教材的深刻挖掘。新课改倡导教师不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但实际情况是相当多的教师根本读不懂教材,不能正确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知识体系,不能确定具体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些教师单纯教教材尚且教不明白,更不用说用教材教了!在推广学案导学的过程中,部分学校提出了分块备课——集体研讨——个人修订的备课流程,这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集体备课方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部分学校由于管理不到位、把关不严,这一备课流程却变了味 :分块备课变成了备课任务分配,集体研讨变成了个人发言,个人修订变成了教案照抄,集体备课走形式、走过场,无实质内容可言。部分教师为图省事,直接从网上下载教案,供全组教师使用。此种做法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但淡化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造成课堂教学一塌糊涂。这一做法看上去像是经验,实则导致教师越来越懒惰,越教越糊涂,越来越不会上课。
三是学案导学不能淡化学科特点。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和任务。文史类学科在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情感的熏陶、人文素质的培养;理工科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主,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渗透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但部分学校在实施学案导学时,不顾学科特点,课堂上教师依据学案提供的问题,一问一答,把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文史类课程变成了枯燥乏味的习题解答课。教师是省事了,学生却越学越累,越学越没有兴趣,脑子里除了一些杂乱无章、冷冰冰的知识外,没有其他东西,这与课改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背离。因此,学案导学要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体现学科特点。语文课要上得像语文课,数学课要上得像数学课,历史课也要上得像历史课。
学案导学应把握好四个“不能淡化”
四是学案导学不能淡化教师的教学风格。没有特色的学校办不成名校,同样没有风格的教师也成不了名师。教师由于自身秉赋、个性特点、成长环境、修养学养等不同,体现出的教学风格也必然千差万别。同一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设计,由于教师的特长不同,课堂教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老师善讲,有的老师善于启发诱导,有的老师善于指导学生自学,我们应该允许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而学案导学由于采取基本一致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束缚教师的手脚,同时也可能使部分优秀教师产生从众心理,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潜力,从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这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极为不利。
总之,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还有非常广阔的研究和探索空间,必须在学案的设计、使用、完善以及备课方式的改革等方面下苦功夫。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