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作用,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清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与文征明小楷2、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作用1、「清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与文征明小楷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作者不详,一说葛玄。道教称老君西游白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为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人。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文征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作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作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的经典之作,相传是太上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即经文中葛玄所说:"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释:
道教的道都是没法解释的,老子的解释是这样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从这段可以看出,大道虽然无形无情无名,但是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说明大道作用广大,如人能遵道而行,则受益匪浅。
原文: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释:
道虽然无形,但却有清浊之分,这怎么解释呢?其实清浊就是阴阳,说明道有阴阳的特性,清就是阳,浊就是阴。动静也是阴阳,阴阳有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孔子在《易传》就提到"一阴一阳谓之道"。所以把握阴阳是修道成功的关键所在。
原文: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释:
这里涉及三个概念,神、心、欲。扰动心神的是人欲,人欲不除心神不宁。所以修道当从去人欲开始。人欲若去除干净,则"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到达空的境界之后还可以继续提升,就是从"观空亦空"一直到"湛然常寂"。到达这个境界后人欲自然不生,不生就是真静。这里的'真静也是道教修炼中的"真意"、"真土"、"中央戊己土"等等。
原文: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释:
文章上半段是出世之法,出世得到"真静"后还不算结束,还要用这"真静"来入世。也就是"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从此以后循环不断,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原文: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释:
这段讲不得道的原因,不外是有"妄心",有妄心就惊扰到神,神受惊则追逐外物,则贪生怕死,便有烦恼妄想,流浪生死,常堕苦海,永世不得超生矣。所以得道之法,全靠自己领悟,纵遇神仙,自己悟性不够,终难得道。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作用
一、人们烦恼是因为心不静
《清静经》经文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既是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由此可见,众生烦恼忧虑而不得真道的根本原因,在于心不清静而生妄求外物之心,因此修道之要在于澄心遣欲,去除妄心而恢复清静真心。故经文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二、内观心性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进而言之,所谓修心遣欲,就是以观想的方法,了悟世间万物及众生身心皆空幻不真。经云:“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
三、遣除各种心念
了悟身心以致万物皆空还只是观想的第一步,即遣“有”,否定了有形之物的真实性。更进一步,不仅将有形之物认为空幻,而且这种观想出的感觉也是不真实的,应在观想中遣除,才能使心念不生,体合于道,常清常静。故经文云:“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静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能达到身心常清常静的人,才可得入真道。
但是所谓“得道”只是一种方便说法,指去除一切牵累而达到彻底了悟的精神境界,并非真有一个“道”可以求得。因此修心得道,只能是“得无所得”以无得为得。经文说:“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四、注重心性修养
《清静经》所讲的内观心性修养方法,在隋唐时极为流行。类似《清静经》这样短小精炼的经文还有许多。如《太上老君清静心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太上灵宝洗浴身心经》《太上灵宝智慧观身经》《太上玄都妙本清静身心经》等。这些经文的思想义理及词句都与《清静经》基本相同。唐末五代至宋元,心性修养成为内丹性命双修的一个方面,因此《清静经》越发受到重视。唐末杜光庭之后,南宋道士白玉蟾、金元道士候善渊、李道纯、刘通微、王道渊等均为《清静经》作注,诵习此经为道士日常必修功课。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作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的经典之作,相传是太上老君西游龟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即经文中葛玄所说:"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
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释:
道教的道都是没法解释的,老子的解释是这样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从这段可以看出,大道虽然无形无情无名,但是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说明大道作用广大,如人能遵道而行,则受益匪浅。
原文: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释:
道虽然无形,但却有清浊之分,这怎么解释呢?其实清浊就是阴阳,说明道有阴阳的特性,清就是阳,浊就是阴。动静也是阴阳,阴阳有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取类比象,将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孔子在《易传》就提到"一阴一阳谓之道"。所以把握阴阳是修道成功的关键所在。
原文: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释:
这里涉及三个概念,神、心、欲。扰动心神的是人欲,人欲不除心神不宁。所以修道当从去人欲开始。人欲若去除干净,则"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到达空的境界之后还可以继续提升,就是从"观空亦空"一直到"湛然常寂"。到达这个境界后人欲自然不生,不生就是真静。这里的'真静也是道教修炼中的"真意"、"真土"、"中央戊己土"等等。
原文: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释:
文章上半段是出世之法,出世得到"真静"后还不算结束,还要用这"真静"来入世。也就是"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从此以后循环不断,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原文: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释:
这段讲不得道的原因,不外是有"妄心",有妄心就惊扰到神,神受惊则追逐外物,则贪生怕死,便有烦恼妄想,流浪生死,常堕苦海,永世不得超生矣。所以得道之法,全靠自己领悟,纵遇神仙,自己悟性不够,终难得道。
本文关键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的意思,太上老君清静经的功德作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百科,太上老君常念清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好处。这就是关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作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与文征明小楷)》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