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特生物(交大昂立)
市值风云APP原创作品 欢迎转发,转载需授权
作者 | 蓑笠翁
编辑 | 小鲨鱼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曾经这脍炙人口的广告语应该是家喻户晓。而今,虽辉煌不再,但这标语仍是耳熟能详。可这与民生控股又有何关联呢?
这里面的故事说来就话长了。民生控股于1996年7月19日上市,算起来在A股是满满当当飘荡二十余载呢。
准确说来,应该是21年多了。这故事有几许,看看其更名的历史就知道呢:青岛国货—ST国货—ST青健(2001)—健特生物—华馨实业(2008)—民生投资(2008)—民生控股(2014)。
而要把民生投资的前世今生捋清楚,跟着名字来就好。
一、零售百货:青岛国货—ST国货
本质上来讲,从青岛国货到ST国货,不算更名,只是多了个市场绰号。
在此期间,民生控股做的是零售百货业。主要是批发、零售 “四代”,百货、针纺、五金交电、音像、照材、文体、金银珠宝、化工产品、通讯器材、食品、副食品、烟酒、劳保用品、家俱、保健药品、图书、家电维修、餐饮、停车、场地、柜台、设施出租、进出口业务。
这业务模式就是现如今的大商场。可惜的是,当时的青岛国货从成立到发展的八年多时间里,靠的仍是单一的营业网点,既没有想着多开几个店走规模化经营,也没想着走品牌路线扩大知名度。
如此一来,当更多的零售商涌入市场,竞争加剧之时,青岛国货变的不堪一击。
营收、净利润的下降幅度都非常明显,而青岛国货在零售行业面对困境折腾了两年之后也开始撤退。虽说风云君觉得当时的各项应对措施可圈可点,如若能坚持下去,不知是否会是另一番景象。
二、脑白金时代:ST青健—健特生物
不过,在当时的青岛国货眼中,寻找另一条出路可能要更快捷,毕竟ST带头上已经两年呢,再不摘下来,极有可能功未成,身先退。
由此,民生控股开启了第一次重大资产重组之路。
首先是,第一大股东青岛市商业总公司与上海华馨投资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转让24.73%股权。转让完成后,上海华馨投资成为ST国货第一大股东,青岛市商业总公司为第二大股东。
随后,再剥离出大部分商业资产和负债, 与青岛市商业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新的有限责任公司,本公司占49%的股份。
最后是向上海华馨投资有限公司出售部分资产, 并购买上海华馨投资有限公司所拥有的无锡健特药业有限公司51%的股权。
三部曲之后,ST国货剥离了原有的零售业务,转向了制药保健。
药品保健大家都知晓,不过无锡健特可能都不太熟悉,但要提到“脑白金”—保健品中的战斗机,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收购之时,无锡健特已经控制了脑白金的知识产权,并拥有了脑白金的独家生产权。而脑白金从1998年推出市场到被收购之时,已经是知名品牌且市场进入了成熟期。
靠着脑白金这棵摇钱树,民生控股有惊无险的完成了ST青健到健特生物的过渡。且2002年又再次收购了无锡健特39%的股权。
关于收购重组案,最后补充一点,在首次收购无锡健特药业有限公司时,51%的股权作价9350万元,溢价幅度为39.92%;业绩方面,承诺2001年7-12月、2002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288万、1.07亿,且承诺2002年净资产收益率将不低于30%,否则本公司将同比例扣减股权收购款。
补充的原因主要是风云君就想把溢价率、业绩承诺提出来对比对比,想知道如今那些高溢价并购都是谁开的先河?再者,这脑白金要搁如今,还不知是什么样的盛况呢?
然而花无百日红,脑白金也有其生命周期,在广告效应减弱之后,再加上巨能钙事件对保健品行业的冲击,脑白金也成了健特生物的弃子:健特生物先是终止收购“脑白金”商标,随后表示要逐步降低公司业绩对“脑白金”的依赖程度,开始逐步出售无锡健特股权,然后开始寻找新的投资项目。
最开始找到了--江西博雅生物,拟购买13.3%的股权,介入血液制品行业;可惜,不久即出售;然后又觅到了第二个,拟2.229亿元收购港陆钢铁所持唐山港陆焦化有限公司75%的股权,结果一年不到,解除协议,已付收购款还得分期收回。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原本已不再并表的零售业务,已经转让的该部分股权受让方未能按期付款,导致协议解除,最终零售业务转了一圈又回来了。
也就是说,在2007年完全剥离了保健品业务之后,民生控股从健特生物实际上又转回到了青岛国贸时代。风云君忍不住想,这股权受让方要是如约付款了,健特生物该咋办?
如此来看,曾经的健特生物确实实现了自己的承诺,降低对脑白金的依赖。只是这净利润怎么也跟着消失的快没影呢?
三、炒股时期:华馨实业—民生投资
既然业务已回归原来的零售行业,无锡健特的股权又已经完全转让了,那健特生物的名字肯定是叫不下去呢。那回到原来的青岛国贸?青岛市商业总公司或许会同意,但是上海华馨投资有限公司肯定是不同意的,毕竟人家才是大股东。
然而更名势在必行,又得具有代表性,那就“华馨实业”吧。不过,2008年年末再次更名为“民生投资”,与此同时,业务范围也发生变更。想来上市公司考虑比较周全,只做零售与投资不匹配啊,所以,经营范围变成了股权投资,资产管理,资本经营及相应咨询与服务。
而在下一次更名之前,民生投资主要从事的就是商品零售业务,以及短期投资理财和委托贷款、购买信托产品等对外投资业务。其实本质上是商品零售业务与炒股。
而这两部分业务发展各有特色。商品零售是老本行,走的也是老路子。既没有建新门店,也没有发展品牌。业绩自然是不温不火。不过炒股就截然相反,玩的是心跳,起起落落是常态。况且,民生投资入市后赶上股灾,原本可能想的是借东风,结果喝了次西北风。
然而民生投资并未气馁,在炒股路上一路坚守。至于持续收益如何?看起来像是随行就市。
从下图也可以看到,民生投资的净利润也跟随着投资收益大起大落,至于扣非后净利润则相对平稳多了。
在此期间,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再次发生变更,上海华馨以其持有的公司119,981,428股限售流通股作为出资,对中国泛海进行增资。增资完成后,上海华馨成为中国泛海的股东之一,而中国泛海直接持有公司22.56%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四、投资控股平台:民生投资—民生控股
到了2014年,公司可能觉得炒股业绩不确定性太大,而零售业务又受宏观冲击,盈利下滑,是时候做出调整了:一方面,再次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剥离零售业务;另一方面,开始推进战略转型,把构筑投资控股平台作为发展方向,布局典当与保险经纪等现代金融服务业。
更名亦随之而来。不过,更名后的民生控股也并未放弃炒股。只除了2014年其投资收益对业绩影响较大之外,后续影响退居末尾。
而为了战略转型,搭好“投资控股平台”这个概念,大股东中国泛海可谓是倾囊相授。
先是2014年3月,民生控股与中国泛海以及其控股的相关企业签署了《北京民生典当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协议》、《北京民生典当有限责任公司增资协议》、《民生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协议》,收购了民生典当75%股权及民生保险经纪100%股权收购。
同时还签订《民生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协议》,以9,000万元的价格受让民生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6%股权。
再到2015年5月,又与中国泛海签署《民生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协议》,以转让价格350,797,200元受让民生财富100%股权。民生财富致力于为高净值人群提供财富管理综合解决方案。
同年8月,又与中国泛海控股的泛海控股签订《深圳市泛海三江电子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协议》,拟受让深圳市泛海三江电子有限公司75%的股权。不过,该方案未获得证监会批准。
此外,由于增资扩股的影响,民生控股对民生电商持股比例下降至4.235%,对民生典当的持股比例上升至92.38%(增资了12,563.68万)。
而民生控股自己也没闲着,当年设立了民生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主要是做项目开发与投资;并通过竞标,从第三方手中取得民生期货18%的股权(随后在增资扩股中,持股比例缩至4.13%。)。
一系列的动作之后,投资控股平台算是有模有样呢。那表现又如何呢?
对于2016年为何有两项空白,很简单,民生控股在折腾了一番之后,把2个都卖了;其中民生财富又以3.5亿的价格卖回给了中国泛海。民生控股给出的原因是:财富管理行业竞争加剧,后续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增强,已经不符合公司的战略和股东的利益。
其实通俗点说就是都不赚钱呢。民生期货2015年就没实现收益;而民生财富呢,2016年1-8 月的净利润为-1,728.41万元,且预计全年业绩无改观。
在这种情况下,成了弃子很正常,这也符合民生控股一向的处事风格。
在剥离了财富管理之后,民生控股又回到了以典当与保险经纪为主业的时代,准确的来说,以典当为主业。毕竟保险经纪非保险,提供的是中介服务,收入来源靠的是保险公司所支付的佣金。
而对于典当行业,民生控股亦有自己的认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盈利水平下滑严重,且公司在典当行业的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相对较为薄弱,短期内难以对上市公司提供强有力支撑。
由此得出结论是:公司亟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关于这点,民生控股在终止参与吉林泛亚信托投资有限公司重组事宜之时也提及了,终止参与是为了集中力量推动战略转型。
只是,靠着典当,民生控股这次又要往哪里转?
结束语
纵观民生控股一路以来的经营思路,其实也比较简单:能赚钱时就留下,不赚钱了就尽快分手,好似谁也不耽误谁。
可折腾了二十余载,换来的是扣非后净利润已连续两年为负,主业亦未真正定下来,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那么问题来了,这位大哥未来还能折腾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