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的答案】,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的答案: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2、三国成语故事:手不释卷1、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的答案: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
简要回答
手不释卷的故事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指吕蒙。
一个人认真拿着书勤奋读书的时候,经常会用手不释卷这个词语来形容,那这个词语出自哪里呢?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指谁呢?下面小编来为大家讲解一下。
详细内容
手不释卷,汉语成语,读音为shǒu bù shì juàn,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声明:本篇经验系酷知网「www.coozhi.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2、三国成语故事:手不释卷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鲁肃传》注引《吴书》,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年间,主人公是鲁肃。原文如下:
(鲁)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鲁肃为人正直严谨,从来不会用虚假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过失。同时,他非常节俭,没有世俗的嗜好。他统率军队期间,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虽然常年 在军旅之中,但非常喜欢读书。鲁肃还擅长谈论,又能撰写文章,思路恢弘,气度豁达,有超出常人的明智。自从周瑜死后,江东文武就都以鲁肃为第一人。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文中所提到的“手不释卷”,意为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这里成语在《三国志》中还有两处也有出现,是作者陈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受到文艺作品的巨大影响,不少人对鲁肃留下了老实巴交、容易被骗的印象。不过,这只是文艺作品的虚构,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鲁肃是位杰出的战略家和外交家。据《三国志》记载,早在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鲁肃便向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对”,首创“三足鼎立”这一战略设想,这与七年后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不谋而合。而后来东吴帝国的发展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构想实施的。
除了在战略构想上的巨大成就外,鲁肃还是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后来的孙刘联盟就是在鲁肃的设计和参与中逐步形成的。此举不但令实力强大的曹操集团惨败赤壁,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最佳时机,同时也让孙权集团及刘备集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
鲁肃这个人有什么缺点呢?他的最大缺点正如后来孙权对陆逊提到的:“借玄德地,是其一短。”这个意思是说鲁肃一味追求孙刘联盟的稳固,在对待刘备集团的问题上过于软弱,导致刘备集团日益做大,对东吴产生严重威胁。幸好后来吕蒙出现,纠正了鲁肃的这一巨大失误,及时调整了东吴的国策,终于夺取了荆州。
参考书籍:《三国志》
本文关键词: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手不释卷主人公是谁?,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呢。这就是关于《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的答案,手不释卷的主人公是谁(三国成语故事:手不释卷)》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