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收购时,设定了IBM品牌5年使用权的要求,作为保护措施。这种谦逊和恐惧对于一家有国际野心但从未真正走出国内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这很正常。也就是说,在收购之初,保留IBM品牌的使用权,更多的是为了防止收购后客户和员工的大规模外逃。在保留品牌的同时,联想采取的一些其他措施,如逐步整合以及联想国际和联想中国的分离,都是为了让原来的IBM客户和员工感受到即使收购后会发生什么。但在这个阶段,仅仅过了几个月,联想就逐渐找到了自信,甚至有点迫切地实现了大中华区两部分的真正合并。从合并后的高管层配置来看,联想也从之前的严重依赖IBM管理层转变为平分秋色。连董事长杨都被高高挂起,逐渐成为与沃德共同执政的双CEO结构。如果我们考虑联想美国宣布的战略重点是消费市场、新兴市场和边缘市场,而这正是杨的分工谎言,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病房实际上已经沦为看守CEO 。当然,联想决定放弃IBM品牌不仅仅是因为找到了自信,更是竞争形势所迫。据联想尽管联想在并购后以每年1000万美元的价格扭亏为盈难以置信速度在外界看来,其实真正盈利的是原来的老联想美国在中国的业务,以及一些原IBM 美国的生意仍在走下坡路。所谓扭亏,就像老刘说的,是真的。原来IBM PC业务在IBM的时候,分摊了与PC行业不相称的管理费用。如果去掉这个成本,自然会实现快速盈利。然而,市场竞争中的弱点是无法形容的而且不能冲走。如果不能解决,盈利也只是暂时的。虽然收购后交给IBM的管理费减少了,但IBM PC当初定位高端所依赖的开发能力和品牌投入自然消失了。因此,几乎不可避免的是,很大一部分原IBM 的业务会逐渐流失,但只是速度的问题。具体来说,在欧美市场,在高端市场,以联想的实力,即使用IBM的品牌,也能得不到支持,更不用说发展了。因此,在PC市场的竞争中,联想实际上选择了开路占两厢并以交错的方式与戴尔竞争。因此,联想的称呼是去农村,去边缘地区,那里有广阔的天地,有志青年可以大有作为。"而这种战略定位,对于IBM品牌的高端定位,自然形成了更大的矛盾,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IBM 小黑作为他们地位的象征,这是更不能容忍的。品牌变革方面,从身份品牌到大众品牌的转变中间有一个沟。身份品牌遵循虚荣经济学中的效应。这样的用户认为别人越多越能他们越觉得自己有价值。然而,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品牌恰恰相反。这种用户是看着别人用了才使用的,叫做对比效果。联想的收购 IBM品牌伤害了那些以品牌为荣的用户,所以干脆大胆放弃,来一次惊心动魄的飞跃。他们不得不依赖IBM 支持从身份品牌转变为大众品牌。所以联想放弃了thinkpad一成不变的黑色,开发了其他颜色的机型,逐渐流行起来。虽然在传统thinkpad用户中是一声叹息,但这是联想不得不做出的战略改变。为了支持这一战略调整,保留IBM品牌是不合时宜的。联想的急弃,在于一个关键时间点的临近,也就是2008年奥运会。如果把联想看做三国演义里的刘备集团,和IBM PCD合并相当于三顾茅庐,集成的完成只相当于希望有火,也就是说,它只赢得了两个小的胜利,但我
联想希望扭转格局的赤壁大战是2006年都灵冬奥会,进军蜀汉要看2008年奥运会。至于如何复兴汉朝三分钟后,我们只能等待世界改变,这不暂时不需要考虑。我们知道联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这次伏击被联想委以逆转干坤的重任,并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这三年时间里,联想需要提前完成一系列布局,然后关闭游戏贯穿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给联想的时间已经很紧迫了。这就是今年联想放弃IBM品牌的原因。事实上,在这一战略中,一些前IBM s业务只是成了追尾阻击力量,就像沃德在与杨的分工中的作用。联想收缩战线,回归核心,收购IBM相关业务。这些行动现在看起来井然有序,但仍有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PC还有未来吗?联想的服务和核心技术在国内可以算是企业的代表,但是如果你放弃了一个暂时很难但是很有前途的职业,进入一个夕阳产业,即使成功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要看联想手机在未来可以发挥作用。联想回归PC,但还是在亏损。不成功的手机业务保留了下来,一直给人一种很乖张的感觉。现在看来,保留手机业务还是挺有意义的,那就是3C融合之后,与联想这使得联想真正成为一家信息终端设备供应商。偶尔联想透露出模仿三星的成功。这个时候,渐渐明朗了。2003年,当被问及如何走向国际时,老刘用了金银理论来解读它,这一点后来受到质疑。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后,联想终于有机会把金银理论付诸实践。
标签:IBM品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