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青未了/茱萸花开)

关于【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2、青未了/茱萸花开

1、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

桓景

重阳节的传说和桓景有关。桓景出自南朝梁吴均所作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是中国传统习俗重阳节里面的关键人物,重阳节的起源与桓景密不可分,民间故事继承了《续齐谐记》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间艺人想像创造的情节,又产生了很多重阳节传说的异文。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的传说,和东汉汝南人桓景有关。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2、青未了/茱萸花开

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青未了/茱萸花开)

眼下正是阳春三月,农历二月初。一日我去泉城公园,从全民健身中心的南面出口正好和泉城公园(以前称植物园)衔接,里面草木很多。在公园西南处,一眼瞥见一团团黄色的花儿开得正艳,黄得耀眼。初始以为是连翘花,但远远看去那明显是几棵树,不是灌木,我便走过去看。哦!这不是茱萸树嘛。我以前在千佛山的茱萸园里见过,但没有这里的几棵树长的茂盛,花朵成群簇拥,犹如小米粒般橙黄一片。

说起茱萸花,很多人不认识,但是“茱萸”这个词是应该听说过的,唐诗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的就是它。但这是诗人一首重阳节登高的诗句,从中可知,古人头戴茱萸,身佩茱萸药囊,肯定不是指茱萸花了,重阳时节花儿早败了,只能是枝子和果实了。

茱萸结果正当重阳前后,又有消毒、防虫等功效,传说茱萸可以留下重九的阳气,所以古代有重阳采折茱萸插头鬓,避恶气而御初寒之俗。《淮南万毕术》中甚至说,在屋里挂上茱萸子,可以辟鬼怪。当然现今山上种植茱萸树的是少了,很多山上见不到这种树,不知为何。我倒是提倡多种些茱萸,尤其是像市内的千佛山、佛慧山、华不注、药山等齐烟九点诸山,即美化了山林,又多了一种中华文明习俗的传承和教育,何乐而不为之呢。——当然折枝佩戴就不必了,现今不是古代,人口太多,游山者众,要是人人都来折上一枝,难以想象。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花梗纤细,密被疏柔毛。先叶开放,花期3-4月,果期9-10月。枝头上的花朵犹如米粒大小,却是伞形花序状,我大致数了数,每朵花托里足有二三十朵小黄花簇拥在一起,伸头探脑,挨挨挤挤的,像是个大家族般。

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青未了/茱萸花开)

茱萸有多个不同的科属及种类,比如:木本的茱萸就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之分,还有草本的茱萸等。

山茱萸别名:肉萸、枣皮、药枣、属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生长于温暖地带,海拔400-1500米的林缘或森林中。树形高大挺拔,高可达4到10米。冠幅宽阔,枝叶繁茂,分枝较高,生长迅速,寿命长且耐寒和耐旱能力较强,对土壤和光照的要求较低,很适于作行道树,可植于庭园角隅、草坪、山麓地带。

山茱萸还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

吴茱萸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5~8米,气味辛辣芳香。花小,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蒴果扁球形,细小,熟时紫红色。幼枝、叶柄及花序均披黄褐色长柔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食茱萸也叫樗叶花椒、满天星、刺椒、红刺葱、毛越椒等。是一种高度可达15米且浑身长刺的乔木,主要生长在长江以南、海拔500-1500米山地杂木林中。它的枝干分布瘤乳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还有“鸟不踏”之称。叶子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很多凤蝶幼虫也喜爱吃食茱萸的叶子,为诱蝶之植物。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它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

食茱萸味道辛苦,温,有小毒。《齐民要术》:“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候实开便收之。挂著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辛也。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鮓偏宜用。”自古以来食茱萸就是药食兼用的本草,在辣椒传入中国前,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四川人称其为“艾子’。至明代中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是六味中“辣”的主要来源。但因茱萸多为野生,采摘不易,而且处理工序较为复杂。明朝中期辣椒从美洲传入中国,初始被当为观赏性植物,后来用作调味品后,茱萸才逐渐退出了厨房。

还有一种草本植物的草茱萸,高13-17厘米;根状茎细长形,爬生,直立茎纤细,少分枝,淡绿色;草茱萸是单独的草茱萸属,花小,白绿色,直径约2毫米,花期为8月。

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青未了/茱萸花开)

再说说茱萸的药用价值:

山茱萸有补肝肾、强阴益精、固虚脱、暖腰膝的功效,多用于治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大汗虚脱等症。山茱萸是男人的补药,对于肾虚、阳痿遗精、气虚的男人都适合。此外,山茱萸又能固经止血,可用治妇女体虚、月经过多等,可与熟地、当归、白芍等配伍应用。所以,山茱萸也是一种妇科疾病的常用药。

吴茱萸同样为中医内服、外治的常用药物。吴茱萸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多用于治呕逆吞酸、用于头痛、疝痛、脚气、痛经、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等症。《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名医别录》中记载“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外用研末醋调敷足心,可引火下行,治疗口舌生疮等。

为何叫吴茱萸?“吴”指的是历史上的吴国,也是来自于一个传说。在春秋战国时,弱小吴国每年向强邻楚国进贡,一次曾把本国特产“吴萸”药材进献,楚王原以为是珍珠玛瑙等稀罕物,见此土物便大发雷霆,将吴国使者赶了出去。楚国宫中有位朱姓大夫,懂得吴萸乃上等药材,善待使者,并将吴萸保管好。翌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胃寒腹痛,宫中太医束手无策,朱大夫便将吴萸煎熬给楚王服下。楚王病好后询问了吴萸的缘由,便派人携带礼品去吴国道歉,同时在国内广植吴萸树。后来楚国闹瘟疫,全靠吴萸挽救了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中间加上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后来便演化成现在的“吴茱萸”。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古代有插茱萸的传统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本品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为佳(即吴茱萸)。《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人们除了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戴茱萸香囊。

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青未了/茱萸花开)

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在南北朝吴均《续齐楷记》里就有记载: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唯一的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囊,里面装茱萸,佩戴身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安然无恙。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曾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此习俗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畅游,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

于是,茱萸“辟邪祈福,消祸求平安”的寓意便流传下来,人们还为其取了个雅号“辟邪翁”,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避难消灾;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戴在身上;还有插在头上的,这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其它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三国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还有“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南唐李煜)“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王昌龄)“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杜甫《九日齐山登高》)“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宋.苏轼)

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青未了/茱萸花开)

到了清代,北方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到民国以后,茱萸风俗逐渐衰退,但民俗仍然保留着。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吴茱萸有“杀恶虫毒,牙齿虫匿”之功效。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中国民间又称之为“桂花蒸”。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少罕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习俗重心的潜移去理解。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百姓不仅关注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从重阳节的身插茱萸和饮菊花酒,联想到端午节的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其实,端午节和重阳节,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这也反映了我们祖先在实践生活中早就具备了预防疾病的科学思维。

每逢重阳节人人都要佩戴茱萸,成为古代的一种习俗。尤其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使得茱萸这种植物也随之声名显赫,成为重阳节的标志性植物。虽然插茱萸现在已经不流行了,但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如今依然保留着。

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青未了/茱萸花开)

以上我们说了这许多茱萸,而王维诗中的茱萸到底是哪一种呢?

一般来说应该就是指吴茱萸。因为吴茱萸有特殊的香气,芳香之物有驱邪避秽的作用,所以古人喜爱在一些节日中佩戴。而且吴茱萸与山茱萸的种属来源完全不同,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而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在中医药学上,吴茱萸与山茱萸的功效也相差甚远。

至于为何要登高?除了道家文化的影响,宋代博物学家方勺给出过解释:九九极阳,阳极转阴,登高为调阴转阳也。《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九九”与“久久”同音,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后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注意,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的名作,题目中的“山东”并非指我们山东省,而这个“山”也指的是华山。作者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现今“山西省”“山东省”行政概念之由来,而这里的“山”指的是太行山。因为山西省在太行山的西面,山东省在太行山的东面,二省因此得名。

王维年少时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由于他的诗歌久负盛名,成为当时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上层社会,对世态炎凉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时间久了便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十七岁那年的重阳节,胞弟也回蒲州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在心中引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诗作,道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们再多说点王维吧,尽管人们都不陌生。

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青未了/茱萸花开)

王维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幼年聪慧过人,才华早显。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14岁少年的王维离家赴京城,期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座上客。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王维20岁时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天宝十五载(756年),王维55岁,仍任给事中。六月,安禄山叛军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但因其诗名太大,安禄山派人迎接他到洛阳,拘禁于菩提寺,硬委之以给事中。有历史书曰,称之为“伪职”。

至德二载(757年)九、十月,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官员均被收系狱中,随后押到长安。这些人按律当死,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叛有功,并且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以宽宥,降为太子中允。这个职位为太子属官,当时属于正五品下。其职责是佐左庶子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总司经典、膳药等事。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历史上就王维任伪职一事,我是这样看:当年安禄山造反,自建新朝,为何就不行?天下也不是你李家一人之天下,别人为何就不能造反,推翻之前的腐朽统治呢。况且当年王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身不由己,这没有什么不光彩。就如同西汉王莽改制建立新朝一样,历代的改朝换代不也大致如此吗。说什么“伪职”?这又不是外邦侵略而建立的政权;说什么“篡汉”?天下也不是你刘家之天下,改换姓王又有何不可呢!

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青未了/茱萸花开)

在唐肃宗乾元年间(760年)夏,王维已经59岁了 ,转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这是他一生所任官职中最高的官阶。尚书右丞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唐时为正四品。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

上元二年(761年)春,王维上《责躬荐弟表》,请求削去自己全部官职,放归田园,使其弟王缙得以还京师。五月,进上谢恩状。七月卒。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友辞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卒年60岁。(王维的生卒年代有争议,也有说是活了61岁)

王维全家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母亲崔氏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他自己也是常年素食,他相信仁德博厚可以感动天地万物,宇宙苍生可以各得其所,相敬相和。他不止一次地恳求朝廷允许自己将所得的职田献出,作为周济穷苦、布施粥饭之用。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因笃诚奉佛,又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明代董其昌更是在《画旨》中明确指出:“文人之画,自右丞始”。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鼻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青未了/茱萸花开)

有关王维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逸文:有次一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是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如此。

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哩哩啦啦的写了这么一大堆,有读者会烦了,打扰了!还是就此打住吧。

2022.3.14凌晨初稿

(图片多来自网上)

壹点号文苇

本文关键词: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斯洛文尼亚男篮首进奥运,重阳节的传说跟哪个人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云钱包每日一题寻找答案,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一个人物有关,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这就是关于《桓景与重阳节有什么关系,重阳节的传说和哪个人物有关(青未了/茱萸花开)》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麒麟990和骁龙855哪个好(麒麟990和骁龙855哪个好一点)

下一篇: k790手机(索爱手机K700 K790 S700系列都有哪些机型谁知道W900属于哪个系列啊是K790还是S700啊)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