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关于佛教的佳句书法

1.关于佛教上的好词句

施主多阅阅佛书就哦了!

禅客来问念佛理,我说此问从何起。

念佛是我我是谁,佛我究竟何为体。

水中月影镜中面,水月镜面从何现。

何者是假何者真,请君问取镜中人。

城中娥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

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桃花欲经夏,风月催不待。访觅汉时人,能无一个在。

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

有人把椿树,唤作白栴檀。学道多沙数,几个得泥丸。

弃金却担草,谩他亦自谩。似聚砂一处,成团也大难。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造罪楂。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

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无一事,明月清风是我家。

身如菩提树,

心似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非树,

明镜变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求自在不自在,得自在自然自在;

悟如来想如来,非如来如是如来。

十大经典佛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

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

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

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关于书法家的名言警句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梁振奋1987

关于书法的名言警句 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5、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6、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7、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8、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9、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0、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1、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2、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13、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14、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15、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16、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17、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18、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19、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20、书无定

3.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

书,心画也。

〔中〕扬雄:《法言?问神》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中〕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缀法》书法,就其现象而言,它是一门借助于汉字,追求运动、节奏、张力,有着无穷变化的点画线条形式及其递进组合态势的抽象艺术。〔中〕丛文俊:《书法意象批评释名》喜即气和而宇舒,怒则气粗而宇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中〕陈绎曾:《翰林要诀?变法》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中〕蔡邕:《九势》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中〕蔡邕:《九势》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

〔中〕孙过庭:《书谱》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中〕苏轼:《论书》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

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

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中〕冯班:《钝吟书要》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中〕包世臣:《艺舟双揖?答三子问》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写字者,写志也。〔中〕刘熙载:《艺概?书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中〕刘熙载:《艺概?书概》作书能养气,亦能的助气。〔中〕周星莲:《临池管见》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中〕周星莲:《临池管见》善书。书与画殊途同归也。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中〕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国书法从很早开始便成就为一门最为普及的艺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又成就为一门独特的、高级的艺术。

〔中〕陈廷佑:《中国书法美学?国粹论》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中〕卫夫人:《笔阵图》用笔须手腕轻虚。

〔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

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中〕李世民:《笔法诀》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中〕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中〕韩方明:《授笔要说》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中〕林蕴:《拨镫序》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中〕林蕴:《拨镫序》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中〕苏轼:《论书》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中〕苏轼:《论书》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中〕姜夔:《续书谱?用笔》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中〕丰坊:《书诀》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

〔中〕丰坊:《书诀》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构而难运。〔中〕徐渭:《笔玄要旨》执笔欲死,运笔欲活。

指欲死,腕欲活。〔中〕王澍:《论书剩语?执笔》臂、腕、指三者功夫齐到,方能成书。

〔中〕朱履贞:《书学捷要》臂肘一悬,则周身之力自至矣。〔中〕朱履贞:《书学捷要》中锋腕力尚矣,然腕力之运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笔木强之谓。

〔中〕朱和羹:《临池心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中〕蔡邕:《九势》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中〕蔡邕:《九势》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有,至回左亦尔。〔中〕蔡邕:《九势》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中〕蔡邕:《九势》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中〕蔡邕:《九势》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

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中〕蔡邕:《衍极》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中〕卫夫人:《笔阵图》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中〕王羲之:《书论》每书欲十迟五急,十由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

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中〕王羲之:《书论》粗不为重,细不为轻。

纤微向背,毫发死生。〔中〕王僧虔:《笔意赞》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

〔中〕欧阳询:《传授诀》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中〕虞世南:《笔髓论?指意》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

〔中〕孙过庭:《书谱》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

然而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续书谱?真书》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

4.佛教书法家有哪些

隋唐是中国佛教最发达的时期,也是僧人书法最发达的时期,僧人书法家辈出,据陶九成《书史会要》,单单唐代就有杰出的书僧28人。

释智永,陈、隋间书法家,名法极,王羲之七世孙,山阴(浙江绍兴)永兴寺僧,人称“永禅师”。智永近承家法,远涉张芝,工于楷、草,其书法被称为是从南朝过渡到唐代的桥梁。他的墨迹留存于今的有《千字文》和《归田赋》,其中《千字文》最为著名。《千字文》原是古代的蒙童识字课本,智永所书的《千字文》用笔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刚柔相济,含蓄而有韵律,字体规整,结构匀称,疏密合体,有“二王”遗风。清代何绍基评其曰:“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也。”智永在永欣寺学书40年。40年间,他精心临摹了《千字文》800本,分赠江南各寺。他写完800本《千字文》时,已是八十多岁了,所用秃的笔头整整装了10瓮。此外智永在研究书法的基本笔法“永字八法”上也很有功绩,“后世所传水字八法,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流于万字,智永益发其旨趣,授于虞世南”。“永字八法”自智永的整理和推介后便被书法界广泛地认同和接受,据说,当时向智永求字的人络绎不绝,竟把木制的门槛都给踩坏了。

释怀素,中唐名僧,玄奘法师门徒,字藏真,以“狂草”闻名。怀素好饮酒,性格狂放,人称“醉素”,与张旭并称“张颠素醉”,同为草书艺术之代表。与张旭相比,张妙于肥,素炒于瘦。怀素草书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即“瘦硬”。留存于世的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和《论书帖》等,最著名的是《苦笋帖》。李白因爱怀素草书“不师古”而作《草书歌行》推奖之,称他“独任天机催格律”、“志在新奇无定则”,酣醉作书,独辟蹊径。总之,怀素的草书奔放流畅,一气呵成,笔画的转折微妙而可辨,圆到而不失于率直;运笔判然内捩,属于中锋。至于书写速度,怀素是相当快的,可谓心手相应,技巧娴熟,体现出一“捷”字;而其笔性则遒劲、凝重,快中带顿挫、利中见韧性,体现出一“涩”字。古人论书法运笔之妙,只取“捷涩”两字。怀素草书正是“捷涩”全齐,极为难能。然而更有“神”者,怀素草书的结体奇肆险巇,摄人魂魄,令人退犹不及,只能顿足叫绝。

释亚栖,晚唐名僧,《宣和书谱》中说他“喜作字,得张颠笔意,昭宗光化中对殿庭草书,两赐紫袍,一时为之荣”。他自己也曾作《对御书后》一绝,云:“通禅笔法得玄门,亲人长安谒至尊。莫怪出来多意气,草书曾悦圣明君。”此可看出亚栖对自己书法的得意和自负。明代李晔《六研斋二笔》中言“亚栖书开元寺壁,笔势浓郁,古帖有之,亦是晚唐奇迹。”亚栖不但在书法实践上颇有造诣,而且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书法理论家,他喜欢论书,所著《论书》中提出了“凡书通即变”的著名观点,以为“变”是书家成功的关键,他说:“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人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此是书家之大要。”亚栖重视“变”的倾向反映了禅家不立宗派的精神,是与亚栖样僧的身份是相符合的。亚栖善草书,但黄庭坚却说“草书书法坏于亚栖”,这种指责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亚栖不为前人“书奴”的“变”的书法风格。《书史会要》评亚栖云:“喜作字,得张颠笔意,每论颠云:‘人徒知张之颠,而不知实非颠也……此亚栖所以独得,而世俗语未必知也。’”亚栖虽然得张旭笔意,但没有成为张旭的“书奴”,自有“独得”,所谓“禅心语事,独得精微”也。

与隋唐相比,宋元明清时代真正自创一派的杰出书僧已很罕见,僧界的书法成就也相对暗淡,这多少与宋以后禅宗的败落(佛教中所谓的“法久弊生”)有关。随着禅宗的败落,佛门中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总体水平下降了,出家为僧者大多不是出于好佛,而是出于其他的原因,比如避乱求隐、贫穷求食等。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出家动机下,真正有志于书法艺术的僧人自然会减少。但是,此一时期书法上较有造诣的僧人还是有那么几位的,比如释佛印、大慧来果、一山一宁、石涛和尚、八大山人等,在这些人当中,石涛和尚和八大山人应是最杰出的两位。

石涛和尚亦称苦瓜和尚,是一位书画双绝的名僧,其书于真书、行书中多含隶意,有六朝写经的体势,清健灵秀,颇有雅韵。同时他的书法也和他的绘画一样,富有山野味,这反映了石涛和尚在一生游荡江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山水灵气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石涛和尚的书法座右铭是“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八大山人,即朱耷,为明朝宗室,僧名传綮、刃庵、个山、个山驴、个屋、驴屋等。八大山人的书法风格,章草似索靖,行书近米芾。行草书均秀健清新,用笔方圆相兼,结体俯仰欹侧,纵横奇正,笔势相携,似散而不散,疏朗有致,并将秃笔的意趣加以发扬,形成为含蓄圆和的个人风格。

5.佛教对中国的书法有哪些影响

佛教的传入,犹如催化剂,使得中国书法艺术逐渐丰满与丰富。

手抄佛经的出现,不仅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保留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繁荣和发展了书法艺术。书法大师的手抄经书,成为后来历代文人墨客临摹与学习的典范。

具有代表性的有王羲之的《遗教经》,柳公权的《金刚般若经》、《清净经》,释道秀的《观无量寿经》,李煜的《心经》,苏东坡的《华严经破地狱偈》,黄庭坚的《文益禅师语录》,林则徐的《阿弥陀经》,弘一法师的《华严经》。 在这些手抄经卷中,正、行、草、篆等各体倶备,成为传世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造像题记是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的另一高峰。造像题记中著名的有被后人整理出来的《龙门二十品》,为历代书法学习的经典摹本。

除此之外,有关佛教的碑、铭、志、记、帖等数量也是不一而足,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亦难以胜数。 历代书法家在写经、书碑、刻铭、题记的同时,佛教的思想亦必无形中渗入内心,进而影响书法的意境。

南北朝陈代的智永禅师,创作真草“千字文”,被后代书法家奉为典范。唐代怀素禅师,是中国僧侣中对书法艺术史影响最大者,出自他手的《自叙帖》、《苦笋贴》,是书法艺术中的顶级瑰宝。

因此有人说:若将佛教书法这部分拿掉,中国书法史将黯然失色。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一起拍照的佳句

下一篇: 季羡林作品集的好词佳句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