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关于托物言志的古诗句

一、关于托物言志的诗句有那些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是经过千万次锤打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 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简单的意思: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用烈火焚烧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

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

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注释 【诗文解释】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

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

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

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

二、托物言志的古诗

顾炎武《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三、托物言志的诗句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

四、托物言志的诗(越多越好)

早梅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早梅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注释【诗文解释】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词语解释】迥:远。

傍:靠。发:开放。

经冬:过冬。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

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

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

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早梅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注释【诗文解释】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

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

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诗文赏析】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

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望梅花年代:【唐】 作者:【和凝】 体裁:【词】春草全无消息,腊雪犹馀踪迹。越岭寒枝香自拆,冷艳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忆梅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五绝】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注释【注释】: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

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

“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

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

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

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

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

五、关于花或者托物言志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x04\x0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x04\x0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x04\x0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x04\x03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客中初夏》\x04\x0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x04\x03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孟浩然《访袁拾遗不遇》\x04\x03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x04\x0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 《晚春》\x04\x0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x04\x03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x04\x0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x04\x0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x04\x0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赠汪沦》\x04\x0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x04\x03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题菊花》\x04\x03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苏轼 《浣溪沙•蔌蔌衣巾》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六、描写托物言志的诗句

托物言志的诗 1、《青松》 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3、《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七、关于托物言志的诗或句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虞世南《咏蝉》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李商隐《咏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唐)李贺《南国十三首》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唐)来鹄《云》

千形万象还成空,影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宋)郑思肖《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感遇•江南有丹橘

张九龄

??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八、托物言志的诗句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到“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独立疏芳,自甘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强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如黄巢落第后所作的《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诗的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丽、意境的阔大,都可谓前无古人。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因此这首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有“奇”的特点,使人于诗作中读出抒情诗人的高大形象,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花园古诗句

下一篇: 写黄河有关的诗句古诗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