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民俗
合阳古称“有莘国”,位于渭南市东北部,黄河西岸。合阳文化积淀深厚,有“伊尹故里.诗经合阳”的美誉。这里安寝着“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关雎》等30篇《诗经》佳作旨出自或描述合阳,合阳民俗文化中的提线木偶、跳戏、面花、秋千等31项民间艺术列入国家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爱情诗之源、中国民间文化之乡。
接下来
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这样丰富多彩的合阳民俗吧
1合阳葫芦
据史书记载,葫芦是福禄,吉祥的寓意。中华民族最原始最古老的吉祥物之一,是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辟邪招财的物器。
2合阳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合阳剪纸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清明,多取材于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
3合阳面花
面花在合阳又叫“花馍”,合阳花馍艺术制作精巧,造型美观,民俗内涵丰富,婚庆、做寿、满月、祭祀等民间活动都有相应的花馍。花馍久负盛名,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
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面花在民间极普遍,各村都有许多高手,而且依地域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合阳面花造型高大,做工细腻,色彩艳丽,民俗内涵丰富,大体分为贴花型、模拟型、插花型、楼阁型,依民俗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1999年《合阳面花》画册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80年代以来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并在首都展出,均载誉而归。
4手工刺绣
合阳手工刺绣是合阳县民间普遍流行的传统工艺美术之一,俗称“绣花”或“扎花”,尤以东乡、东南乡和西南乡为多,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珍贵的物种之一。
5东雷上锣鼓
东雷上锣鼓是中国古代传统民俗舞蹈的缩影。东雷上锣鼓仅存于陕西合阳县坊镇东雷村。东雷村上锣鼓被喻为“中国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上锣鼓,这是伏六乡东雷村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以“狂、蛮、怪、狠”的特点出名,具有强烈的群体性、争斗性和舞蹈性,显示了浓郁的黄河文化特色。村中按地域分成两社,各组一队锣鼓,鼓点急促,动作刚劲,气氛热烈,吸引了大批专家前来参观。
上锣鼓一般是双方对垒,它的表演分为以下几个过程:“排锣”,以整齐缓慢的节奏酝酿情绪,聚集同伙;“流水”由小鼓引领,节奏加快,花样增多,向对方开始挑战;“上鼓”敲打进入高峰,鼓手蹲马步,敲锣者一脚踩地一脚踏鼓,呐喊着轮番上鼓,敲铙钹高举头顶,节奏急促,气氛热烈;“乱刮风”,则锣鼓铙钹齐响,把气氛推至高潮;最后是背鼓追逐,火把高举,火堆熊熊,火铳震天形成一个喧嚣震撼的壮观场面。
上锣鼓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曾在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进行了播放,并先后在《陕西日报》、《中国文化报》、《文化艺术报》进行了报道,参加渭南市大型民间社火舞诗《华山魂》演出,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赞赏。
6南社秋千
“华夏秋千数关中,关中秋千数南社”南社秋千属于一种民间技艺,这种技艺始于宋朝时期,清朝时候达到鼎盛,这种与体育融为一体的民间技艺老少皆宜,深受合阳人们的喜爱。
南社秋千类型多种多样,分为门式秋千、天平秋千、三状元秋千、轮儿秋千、过梁秋千等形式,还有一人荡、二人荡、三人荡、多人荡等多种多样的秋千形式,南社秋千的用材多为生产中的农具,绑扎过程分为:摆形、扎绳、逼楔、垫礅、起架、扯绳固定等环节。
在后来的发展中,南社秋千还与戏曲,秧歌,社火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一种技艺形式。
7合阳唢呐
唢呐作为“礼乐文化”自古是中华文化的根基,《论语·述而》曾描述:“子在齐闻音、三月不知肉味。”反映了古代至圣“乐”的精神。合阳唢呐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喜调激昂震撼,悲调幽怨委婉,2011年已被列入第三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合阳唢呐经民间艺人的不断创作优化,演奏艺术日趋丰富,以坊镇伏六村、王村镇南蔡村、路井镇北党村最为驰名。艺人常用的唢呐有寸杆唢呐、尺杆唢呐、小唢呐三种。唢呐演奏的主要配器有小鼓、小镲、大锣等,独奏时用弦乐配合。
合阳民间唢呐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阳刚之美,从形式上可分单吹、双吹、双吹假哨片、咔戏(模拟动物叫声)等,从技巧上有柔音、滑音、泛音、单双吐等,至今保留了《地莉花》、《肚子疼》、《柳生芽》、《摆场》、《小开门》、《百鸟朝凤》、《双凤朝阳》等120多个曲牌,广泛应用于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仪式。还衍生出花钗、顶碗、抽彩(边吹奏边从唢呐中抽出彩带)等许多绝活。
早在1958年,民间艺人陈根成代表陕西省参加了北京“国庆”9周年庆祝演出,获得国家级奖励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2012年6月,郭玉生作为省级非遗唢呐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了由吴天明执导,张大龙作曲的宽银带电影《百鸟朝凤》吹奏,获金鸡提名奖,2016年,合阳十多位唢呐艺人在北京参加了影片首映仪式,先后受邀做客央视6套、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现场表演,使合阳唢呐大放溢彩,吹响九州。
8合阳跳戏
跳戏向无职业班社,一直以农村社戏形式组织演出。跳戏盛行的地方,称为跳戏窝子,附近各村,社有戏箱,村有戏台,互相赛戏之风,十分盛行。演员皆由本村村民充任。
跳戏剧目比较丰富,建国后收藏者一百余本。村与村不同,社与社有异。据说广场跳剧目原先有五、六百本,上台跳约三百余本。且多属故事完整、结构严谨的大本戏。故事内容大部分出自"列国"、"封神"、"三国"、"说唐"等说部。这些剧本以武戏为主,如《出祁山》、《平魏图》、《七擒孟获》、《齐国乱》等。其次是以反映爱情故事为主的文戏剧目,如《意中缘》、《十才子》、《浑哥闹房》、《升仙桥》等,人称"斯文戏"。其中《游列国》、《乐毅伐齐》、《庆顶珠》诸剧,虽剧名同于其它剧种,内容结构迥然有别,是跳戏的特有剧目。除此,便是开台演出的神、佛戏。这类戏,有许多特殊表演动作,是其它剧目所未有。
9合阳撂锣
“撂锣”目前仅有渭南地区合阳县的黑池镇、马家庄乡所属的太定、南吴仁、西中雷三个村庄还保存着。“撂”是当地土语,意为“抛”、“扔”。撂锣,即是手持大锣边舞边敲边将大锣扔向空中的一种表演,当地又称其为“抡锣”。
表演时,除以大鼓、小鼓伴奏外,击铙者与敲锣者必须人数相等,少则各三四十人,多则可达近百人。另有数十名舞花杆的姑娘两人一组站在队伍中间,随着节奏边舞边跳。上百人组成一支队伍庞大、响声震天的表演大队。特别是数十面大锣随着节奏同时抛向空中,在阳光的照耀下齐上齐下,犹如彩蝶翻飞,金龙飞舞,给人们以新颖、壮观的气势感染。
撂锣只有—个基本动作,即边舞边走边将大锣抛向空中。表演分为“行进式”和“场地式”两种。行进式常和高跷、花杆、彩伞等组成综合性民间舞队,在打击乐队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进行游乡转村表演。场地式即广场表演,将大鼓撂于场地中心,击铙队、花杆队、撂锣队依次围鼓摆成三层圆圈绕转表演。场地表演结束后,俗称“落场子”,庙会的主事或主家向社火队敬烟、送酒热情款待,或馈赠礼品、红包以表酬谢。
10提线木偶
合阳提线木偶是至今活跃着一个“起于汉而兴于唐”的稀有传统剧种,也叫合阳提线木偶。
合阳线偶戏自成一家,表演时木偶的动作全部是靠演员用手中的细线悬控木偶完成的。同时,配合合阳线戏的唱腔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合阳人称之为线腔,线腔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悲怆苍凉而不失激情,委婉细腻而不失刚烈,颇具秦人秦地的风采和特点。
合阳提线木偶是中国目前现存木偶戏中历史最长的传统戏剧剧种之一。合阳人把提线木偶戏爱称为“线猴”,也叫“线胡”、“线戏”或者“小戏”,它是陕西东府特有的一个古老剧种。合阳提线木偶起于汉,而兴于唐,繁荣于明清。尤其在明清,流派纷呈、名角辈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合阳提线木偶里早已具备了后来戏剧里的主要行当,如生、旦、净、丑。
来源:西北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