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来说,想知道今天是星期几还不容易吗?只要看看日历就制定了。我们都知道一年有365天(闰年是366天),52周,12个月。不过,这个我们熟悉的日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呢?在日历出现之前,人们又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几千年来,人们用了各种形式的历法来记录时间,并且想要追寻时间的规律。根据历法,人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比如在合适的时候播种、收割、狩猎以及庆祝一些重要的节日。
历法从何而来?
古代人通过观测每天都能看到的事物——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规律来创立历法。他们还通过观察天文周期来赋予时间特定的含义:一天是地球 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月份是以月球绕地球的轨道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而一年大概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考古学家在洞穴中发现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万年的“日历”。当时的古人类通过在石块、鹿角和骨头上做记号来记录月相周期的变化。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年发明了自己的历法,玛雅人也有好几种历法用来记录较短的周期以及更长跨度的时间。
不过,不同文明记录时间的依据是不同的。一些文明选择遵循以太阳运动和季节轮换为基础的太阳历(简称阳历);一些文明则遵循基于月相的太阴历(简称阴历)。
我们现在使用的大部分日历都是以太阳年为基础的,即一年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两个春分之间的一年就被称为太阳年。人们通常把春分作为入春的第一天。北半球的春分一般在3月21日前后,南半球的春分则在9月23日前后。
阳历和阴历有什么区别?
1582年开始使用的公历(又名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以太阳年为基础的历法。它与真正意义的太阳历每年相差26秒,这也意味着,从今年算起,到4909年,公历将比太阳年提前整整一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周期时间来制定的。从一个新月到下一个新月大约需要29.5天,这被称为“朔望月”。
朔望月,又称“太阴月”,以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为长度,也就是月亮连续两次呈现同样的月相所经历的时间。我国的先民们把“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望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太阴年有354天,比太阳年少11天。虽然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使用阳历,但是一些地区仍然在使用阴历,或者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犹太历法是以色列国目前使用的古老历法,它是阴历和阳历的结合,这就要求每两到三年需 增加一个月来确保月份与季节保持一致。每月以月相为准,以日落为一天的开始。
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的一些传统节日的日期都是根据阴历来计算的。虽然人们通常不会根据阴历来安排日常的生活,但是些重要节日的时间仍然是参照阴历来确定的,尤其是在亚洲文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