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欣赏 > 内容

张良的故事(中国第一谋圣——张良)

张良的故事(中国第一谋圣——张良)

张良(?—公元前186年),字子房,战国时期韩国城父(今河南禹县)人。本姓姬,其祖父和父亲相继为韩相国,侍奉过韩国五代君王,史称“五世相韩”。张良以其出色的智谋,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是秦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历史典故之一:椎秦报韩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游,张良为报国仇家恨,散尽家资寻得大力士,打制一百二十斤铁椎,趁机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狙击秦始皇。

然未及始皇,误中副车,秦始下令全国开展为期十天的刺客大搜捕集中行动。张良逃亡隐匿于江苏下邳。椎秦事件天下震惊,虽以失败告终,但张良的为国雪耻、不畏强权的精神却千古流传。

张良历史典故之二:圯上授书

张良椎秦失败后,隐匿江苏下邳,在圯水桥偶遇一老翁(黄石公)。翁令其拾履进履,赴其三次相约,观其心智,试其人品。

张良的虔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翁,觉得孺子可教,便授予《太公兵法》一书。

从此张良日夜研习此书,俯仰天下大事,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终成王者师。

张良历史典故之三:巧遇沛公

公元前209年,各地反秦势力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予以响应。因势单力薄,欲投靠自立为假楚王的景驹。途中遇到在下邳以西攻城掠地的沛公——刘邦。

张良屡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总能心领神会,深受赏识和信赖,其谋略常被采用。

张良便跟随刘邦,放弃投靠景驹,从此开始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功业人生。

张良历史典故之四:智取咸阳

公元前208年,楚怀王与抗秦众将士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张良随刘邦南下,攻下宛城,西入武关,欲攻打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峣关。

刘邦依张良疑兵之计,并用财宝劝诱,秦将果然反叛。刘邦想接受秦将的投降,张良说秦守将反叛而士兵不一定服从,献计在秦军懈怠之时突袭。

最终刘邦大败秦军于蓝田,秦王子婴投降,大秦帝国灭亡。由于刘邦采取了张良的计谋,从而缩短了进军的时间,比项羽抢先一步进据秦都咸阳。

张良历史典故之五:谏主安民

刘邦进入咸阳,面对大量的奇珍异宝,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樊哙冒死进谏,刘邦不予理会。

关键时刻,张良劝说刘邦:秦王暴政,所以您才能推翻秦朝,替天下人铲除祸害,应以崇尚朴素节俭为本,否则就是助纣为虐。于是刘邦听从张良的劝谏,下令封存秦宫财宝、府库,率军回到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休整,并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安定百姓。

此举为刘邦获取民心、巩固阵营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张良历史典故之六:鸿门救主

公元前206年初,项羽率军到达鸿门(今陕西临潼县),得知刘邦已攻破咸阳后大怒,欲攻打刘邦。张良得知后巧妙安排刘邦与项伯结为亲家,百般疏通。次日刘邦赴鸿门会见项羽,一再表明无背叛之意,卑言求和。

席间范增安排项庄拔剑起舞欲刺刘邦,项伯挥剑竭力掩护。情急之下,张良命樊哙进帐保护,刘邦借机脱身返回灞上,终化险为夷。

这次生死攸关的斗争,张良以其大智大勇,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

张良历史典故之七:火烧栈道

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封刘邦为汉王,统属巴蜀,建都南郑。张良送刘邦至褒中(今汉中褒城),献计刘邦烧绝栈道,向天下表明永无东归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

刘邦依计而行,烧绝了通往关中的栈道,在汉中养精蓄锐,等待时机。此计为刘邦东进取得了重要保障。

张良历史典故之八:谏联三雄

公元前205年春,刘邦平定三秦后收降各路诸侯,攻打楚都彭城兵败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县),惊魂未定。在兵败危亡之际,刘邦采纳张良的谏联三雄、联兵破楚策略,派臣游说策反九江王英布,遣使联络彭越,命大将韩信攻打魏王豹,乘势攻占了燕、赵等地,形成了内外联合共击楚国的军事联盟,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张良深谋远虑,帮助刘邦保存军事实力,从根本上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

张良历史典故之九:借箸安刘

公元前204年,楚军将汉王围困于河南荥阳,刘邦惊恐忧愁。郦食其献计分封六国的后代,削弱楚国力量。张良得知后,借用桌上的筷子筹划当前的形势,列举出不能分封的八条理由,字字珠玑,切中要害。

刘邦听后辍食吐哺,立即下令销毁刻成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失误。张良的论述体现了他谋略家的洞察秋毫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张良历史典故之十:计扶彭韩

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国后,向刘邦上书欲自立为代理齐王。当时刘邦被困于荥阳(今河南郑州),看信后勃然大怒,张良暗示刘邦授封韩信为齐王。

公元前202年,“鸿沟和约”之后,刘邦采纳张良、陈平猛追穷寇灭楚的策略,并令彭越、韩信合力攻打楚军,但两人迟迟不派援兵,刘邦失利坚守固陵(今河南淮阳)。

遂听张良划分封地之策,彭越、韩信果然进兵合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并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计大败楚军,项羽乌江自刎,楚汉战争结束。

张良历史典故之十一:劝都关中

汉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何处,群臣众说纷纭,刘邦犹豫不决。

张良劝说刘邦:洛阳虽然坚固,腹地太小,易四面受敌,非用武治国之都;然关中东有崤山、函谷关之险,西有陇山、蜀山沃野辽阔,南有巴蜀富饶农产,北有畜牧之利,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公元前202年,刘邦采纳张良、刘敬的定都建议,正式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由此开启了四百年大汉王朝的序幕。

张良历史典故之十二:辞汉万户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正式即皇帝位,大封功臣。汉高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可自择齐地三万户作为封地。

而张良却谦恭礼让,仅以不足一万户的留县作为封地,受封留侯,自此张良圆满完成了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伟业。张良知足知止、功成不居的精神和品德倍受后人崇敬。

张良历史典故之十三:谏封雍齿

刘邦大封功臣后,未受封者皆议论纷纷,争功不休。刘邦见诸将窃窃私语,便问张良何故?张良献计说:陛下封赏的都是平日亲近你的人,其余的大臣怕你不封赏,还会追究平日过错被杀,因此在商议谋反。如果您连最恨的雍齿都能封赏的话,大臣们便可放心。

刘邦依计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督促御史评功行封,群臣见状,皆大欢喜。张良此计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徇私行赏的弊端,而且稳定了人心,巩固了汉初政权。

张良历史典故之十四:举荐“四皓”

公元前197年,汉王朝出现了一场政治危机。刘邦宠爱戚夫人,欲废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朝野群起谏争。吕后挟持张良之子逼迫张良出策,张良无奈,献计邀请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商山四皓”随太子入朝。

吕后依计行事,刘邦见状,深感太子羽翼已丰,未再提及易立太子之事。张良此举虽情非得已,但为稳定汉初朝纲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良历史典故之十五:紫柏归踪

张良生性多病,晚年杜门不出,活动鲜为人知。据传张良云游四海,常居留坝紫柏山中。公元前186年,张良逝世,谥号文成侯,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善始善终的人。

东汉末年,自称为张良的第十代玄孙汉中王张鲁,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在陕西省留坝县紫柏山间修建了“汉张留侯祠”(俗称张良庙),受世人敬拜。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太阳的后裔韩剧(宋慧乔宋仲基没走下去!)

下一篇: 西兴大桥(杭州西兴大桥非机动车道通行难)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