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绪岚演唱会(连云港东海酒店有哪些)
住宿业在厦门并非新鲜事物。清末以来,厦门成为闽南一带通商大埠,各处人士接踵而至。特别是上世纪20-30年代市政建设后,厦门旅店业繁荣一时,开始出现一些较为大型的旅社,如天仙、大千、白宫等。
▲40年代鹭江道白宫旅社(今钻石海岸)(陈谷 收藏)
50年代后,由于当时的国情、经济条件及厦门特殊的地理位置,出入厦门的旅客很少,因此住宿业也就萎缩了许多。1980年,厦门成为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昔日的海防前线—厦门,再次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样板、对外的窗口,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人士前来考察、交流、观光。
▲1984年的厦门,远处2栋高楼分别是华侨大厦与白鹭宾馆
改革开放以前,宾馆(或招待所)多是由政府出资修建的,主要功能为接待外宾或者领导,其余的则称为“旅社”,多是国营,旅客需持有介绍信方可入住。特区成立之际,厦门最大的旅社是位于湖滨中路的湖滨饭店,楼高12层,可接待上千人,不过仍旧远远满足不了旅客日益增多的需求。
▲80年代初的湖滨饭店(《厦门市建筑设计院》图集)
特区成立后,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酒店业也开始起步。80年代厦门通过引入港资、外资,合作经营,涌现了不少现代化的酒店。这些老牌的酒店,不但是厦门特区的形象,也是厦门的地标。我们这期选出了厦门8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10家酒店(宾馆),聊一聊它们的前世今生。
▲80年代初悦华酒店在和平码头的欢迎广告标语
鹭江宾馆是一栋中式风格的七层建筑,原称“鹭江大厦”、“厦门国际旅行社”,于1958年动工兴建,1960年国庆节正式开业。建成时,它曾是厦门岛内的第一高楼,矗立于市区最繁华的中山路与鹭江道交汇处。
▲60年代的鹭江大厦,时称“厦门国际旅行社”
1984年,鹭江大厦与中国银行厦门分行、香港华侨商业银行、香港恒兴基立有限公司合资并对大楼内部按三星级标准改造装修,改称“鹭江宾馆”,是一家全省第一家合资宾馆,1985年1月正式开业。凭借优越的位置及良好的服务,它曾是厦门特区效益最好的三资企业之一,仅用三年便已收回全部投资。
▲1985年的鹭江宾馆广告
鹭江宾馆6楼的茶餐厅拥有厦门最美的景观,鹭江与鼓浪屿的美景尽收眼底。亲友聚会、接待宾客,到宾馆观海餐厅享用闽粤风味的早茶也似乎成为了厦门人的一个习惯。印象最深刻的是水果甜点上会插有一把牙签与纸张做的雨伞或者孔雀,每个颜色都不一样,小时候都舍不得扔掉,带回家里。
▲90年代初的鹭江宾馆早茶(《厦门特区建设10周年》画册)
现今鹭江宾馆依旧是鹭江道上最具代表的地标建筑与酒店,为四星级,共有154间客房。
东海大厦紧挨着鹭江宾馆,是厦门特区兴建的第一栋综合性的商业服务大楼,于1986年落成。大楼高10层,1-3层为华联商厦(1987年开业),4-5层为批发商场、展销厅,6层为中餐厅、夜总会,7-10层为酒店客房(1988年开业),地下还有翠园厅经营中西式冷热饮料及快餐。
▲90年代中期的东海大厦酒店(《厦门经济特区15周年》画册)
华联商厦(今夏商百货)是80年代厦门最先进的大型百货商场。不但有自动扶梯,还有开设了厦门第一家自选超市,商品、陈列方式与国际接轨。楼上住宿,楼下用餐、购物这种一站式的体验在当时也给了东海大厦酒店其它酒店无法比拟的优势。
▲80年代的东海大厦地下咖啡厅(《厦门市建筑设计院》图集)
▲80年代末的东海大厦华联商场
▲80年代末的东海大厦夜总会(《中国厦门》)
如今酒店改为和颐酒店,于2013年开业,2016年装修,共有171间客房。
80年代,厦门曾有一座在海上,可移动的酒店。为了缓解当时厦门酒店客房不足的问题,1984年从国外购置的“鹭江”号客轮被改造成为酒店及娱乐场,停靠在厦门与鼓浪屿之间海面上,起名“海上乐园大酒店”。
▲80年代的海上乐园(谢添水 摄影)
“海上乐园”有客房(共700床位),还有酒家、商场、舞厅、游戏室等许多娱乐设施,因此到“海上乐园”玩是许多老厦门的回忆,“海上乐园”的胸章,是当时孩童们胸前最“潮”的饰品。
▲海上乐园门票(杨羽翔 收藏)
尽管风靡一时,但鹭江号的维护费用高昂,且停泊于厦鼓之间的客轮阻挡了鹭江道上观赏鼓浪屿的视线,加上80年代末厦门酒店客房相对不再紧张。基于上述原因,海上乐园酒店于1988年停业,后来客轮被卖到外国改作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