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机场航站楼查询(上海半百老航站楼的破茧重生)
今年,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港历史最悠久的航站楼——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成功经受住了不停航改造竣工、投入使用后的首场春运考验。以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为契机,上海机场集团正积极引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的理念,提升空港运行品质和旅客体验,推动机场高质量发展。
不停航改造期间的虹桥T1,外立面纵向立柱设计元素在竣工与待改造区域间传承(上海机场供图)
留住108棵香樟树 留住城市的记忆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用以迎接当时上海的首条国际航线——上海—达卡——开航,此后历尽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为让年龄渐长的航站楼,乃至整个虹桥机场东区能有“脱胎换骨”的新气象,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项目于2014年12月启动。上海机场集团副总裁、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戴晓坚告诉记者,工程前后历时3年多,采用不停航施工方式,将航站楼A楼、B楼两个区域的工期错开,先将所有在本场运行的航空公司集中到B楼,开展A楼改造。2017年A楼改造完工启用后,再将所有航空公司搬入A楼,进而开始改造B楼。2018年10月,B楼竣工投用,1号航站楼的改造工程全部完成。A、B两楼区域正式各司其职:前者负责往返港澳台地区和日本东京羽田、韩国首尔金浦的航班运行,后者则服务国内航班旅客。
在启用后的数十年间,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承载了几代民航旅客的记忆和上海城市历史的重要篇章。此次改造项目能否在更新的同时留住机场和城市的人文历史脉络,是许多上海市民和民航人关注的问题。对此,上海机场集团、上海机场建设指挥部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改造过程中,上海机场通过对原有建筑的深入剖析,汲取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设计元素,又融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重新演绎,使改造后的航站楼建筑既继承了原有风貌,又与虹桥西区的2号航站楼建筑风格遥相呼应。值得一提的是,虹桥机场进场主干道迎宾一路两旁栽种着108棵香樟树,多年来成为旅客心目中虹桥机场的第一道迎宾风景。在此次改造施工中,这些大树先移植到施工区域之外进行养护;改造完成后,又全部搬回交通中心既有道路上。大树得到了妥善保护,为旅客和市民留住“老友”,让城市和机场的记忆得以延续。
全自助流程 优化旅客出行体验
在2019年春运中,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国内航班起降架次和旅客吞吐量比平日分别增长了9%、12%。客流量增加了,值机、登机等环节却并未排起长队。这源自航站楼改造之初就着眼安全与便利并重的自助化流程建设。
在虹桥T1搭乘国内航班的旅客自助办理登机(韩菁/摄)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在改造后,大幅度增设了国内航班智能化自助设施,自助值机设备从原先的18台增加到28台,行李托运柜台从原来的15个人工柜台增加到18个自助柜台和6个人工柜台。
1号航站楼新启用的国内航班CUSS自助值机设备不仅能办理值机,还能打印交运行李条。自助行李托运柜台则会扫描行李条,自动检测行李尺寸、重量是否合乎要求;如果测算超重、需要收费,在柜台的交运操作界面上,还能用支付宝、微信自助付费;完成交运和检查后,柜台界面上会打印出行李提取凭条。另外6个人工服务的柜台,则能为不熟悉自助流程的旅客办理值机、行李交运。
旅客在虹桥T1自助登机(韩菁/摄)
自助流程还进一步延伸到了安检和登机环节。国内航班安检区有10条通道,包括8条自助和2条人工通道。旅客刷证件和登机牌,并接受人脸识别无误后,即可自助过检;所有的登机口,均接受旅客自助刷登机牌和证件登机,并可以智能核对安检记录的人脸与登机旅客是否一致,确认无误后即可开闸登机。信息技术让旅客出行更顺畅,也为空防安全再添屏障。
旅客在虹桥T1自助通过安检(韩菁/摄)
记者日前在1号航站楼现场看到,国内航班全环节、全覆盖的自助流程,得到了旅客的广泛欢迎。不仅年轻人,许多年逾花甲的旅客也乐意尝鲜,各个环节操作用时短则几秒钟、长则半分钟,排队情况显著减少。统计数字也显示,目前,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国内航班的自助值机率、自助行李托运率已达80%以上,安检自助验证率、自助登机率达70%以上。
绿色减碳 获气候大会最高奖
记者探访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时发现了一个细节,让人眼前一亮:航站楼值机区打开的照明灯光很少,基本靠自然采光就能让体量可观的建筑内部明亮通透。这是上海机场集团、机场建设指挥部在1号航站楼改造施工中精心打造的绿色减碳举措之一。
经过精心设计的虹桥T1值机区通过自然采光就明亮通透(钱擘/摄)
空调、照明等系统是航站楼能耗大户,而让旅客在光线明亮、空气清新、温度怡人的环境里候机,又是机场服务的应有之义。为同时实现舒适与绿色,一项项减碳新招在改造中纷纷亮相。在办票厅斜坡屋面的造型设计中,改造项目对斜坡的角度和材质加以优化,改善了大厅采光效果与均匀度;改造施工还利用办票厅的高大空间布置侧窗,增加自然通风,减少空调系统能耗;为解决国际联检厅被围在建筑内部、难以自然采光通风的难题,改造设计将脑筋动到了联检厅的中间立柱上,创造性地设计了与通风塔相结合的伞形柱,并在立柱上方设计天窗,成功优化了采光通风与舒适性,又降低了照明能耗。
上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号航站楼又位于虹桥机场跑道的东面,每逢夏季,航站楼空侧西向日晒严重,如果不加处理,夏季制冷能耗会大幅上升。但改造工程又要兼顾采光、视野需求,不能简单遮蔽。为弥补地理位置带来的先天不足,经过改造设计,视线高度以上区域选用了折板形穿孔板来遮阳。这既能大幅降低西晒造成的制冷能耗、提升室内舒适性,又不影响采光。改造施工还根据不同登机廊桥的朝向,设置了不同角度的廊桥竖向遮阳板,大大降低了登机廊桥的制冷能耗。
集合了通风和采光等多种功能的虹桥T1联检厅立柱
2017年3月,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后的A楼竣工投用,对航站楼绿色设计的考验接踵而至——当年夏天是自1873年上海有气象记录以来,37摄氏度以上极端高温日最多的一个夏季。7月21日,记录到了40.9摄氏度的历史最高气温。尽管如此,A楼单位面积能耗还是同比下降了14%,楼内的旅客和工作人员,依然感觉清凉怡人。去年秋天,B楼也建成启用,整个航站楼全面应用各类绿色节能新技术,预计将使航站楼全年电费开支节省300万元。
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项目节能减碳的成功,赢得了全球同行的认可。2017年11月15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23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3)上,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工程获颁绿色建筑领域的国际大奖2017绿色解决方案奖——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解决方案奖一等奖。
如今,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三期建设、上海机场的新一轮规划编制都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改造围绕“平安、绿色、智慧、人文”目标所积累的经验,将为上海航空枢纽港后续发展,乃至为全行业的“四型机场”建设,带来富有借鉴意义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