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精选问答 > 内容

清明节来历典故,清明节的来历历史故事(传承孝道……清明节是这样来的)

关于【清明节来历典故】,清明节的来历历史故事,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缅怀先辈,传承孝道……清明节是这样来的2、清明节来历典故

1、缅怀先辈,传承孝道……清明节是这样来的

清明节来历典故,清明节的来历历史故事(传承孝道……清明节是这样来的)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扫墓节,历代有祭祖扫墓的习俗。后来,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已节合为一体,三者融汇成为我国精华的清明节。

传说清明节源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割股奉君”。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迫自杀。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立起来。随他一道外出的大臣们找了半天都找不到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一个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将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公子喝下,使之恢复了精神。

而后19年,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文公即位后,重重地奖赏了当初伴随他一道流亡的功臣,唯独忘记了救活他的介子推。介子推打点好行装,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着随行官员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要找到介子推谈何容易。于是一位随臣献计说:“绵山太大,而且树木茂密,只得从三面放火,留下一面,他一定会从未烧的一方跑出来。”大火烧遍了整个绵山,都没有见到介子推的身影。待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大火烧死了。晋文公看到如此惨景,恸声大哭。

装殓时,才从树洞中发现一纸血书,上面写道:“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特意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在这天忌烟火,吃冷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又决定赐老柳树为“清明树”,并告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从此,清明节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成为纪念先辈的一种习俗。每逢这个日子,人们纷纷带上钱纸、香烛等祭品走出家门,来到亲人的坟前,燃烛焚香,叩首跪拜,追念先人的恩德,寄托对父母亲人的追思之情。

为什么后人要祭奠扫墓呢?主要是为了纪念先人们的恩德。遥想父辈健在时,一路上坎坎坷坷,人生道路曲折而崎岖。他们在艰难困苦中,以坚强的毅力肩负起人生的责任;以瘦弱的双肩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以劳动的双手开辟出前行的道路,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长大,这一路走来,他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洒下了多少汗水?今天我们纪念逝去的亲人,追寻他们的生命轨迹,回眸他们的人生历程,重温那段难忘的记忆,目的就是要不忘先辈们经历的艰辛,牢记他们的教诲,感念他们的养育之恩,从而更加懂得孝敬父母。

祭奠逝去的父母亲人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孝敬而今还活着的父母和长辈。“百善孝为先”“忠诚出于孝子之门”“中国固有的道德是忠孝。”说明忠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的重要基础。

人类异于禽兽,就在于人懂得行孝,能够善行孝道,对父母不尽孝道就不配做一个人。有少数禽兽尚知行孝,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若不行孝,那就连禽兽都不如。虽然人们大多数的都懂得行孝的重要,可是未必人人都能够善尽孝道。有的到了五六十岁时想尽孝道,却失去了尽孝道的机会,心有余而难果,到那时才感到后悔莫及。

今天的老年人所需要的主要是精神上的安慰、心灵上的满足、生活上的调剂,不完全是物质上的供养。因此,年轻人如何在精神上尽孝道,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其实父母对子女还有个更大的期盼,那就是希望儿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办事,不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不做对不起国家民族的事。就是说:不损公肥私,不损人利己,不违法犯罪。纵无稳定的工作,也是务正业,做父母的就感到是最大的安慰和荣幸了。所以说“尽大孝则是尽大忠”!

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凡是孝敬父母的人都受到社会的赞扬,凡是不孝敬父母的人都为世人所唾弃,但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兴旺发达的国家,在平安和谐的社会里,有更多的人既精忠报国,又孝敬父母、尊重老人。

文:李元章

2、清明节来历典故

清明节来历典故

清明节的来历典故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清明节来历典故

清明习俗

传统习俗一:扫墓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荡秋千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传统习俗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皮球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2006年5月20日,蹴鞠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习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直到清朝中叶,这项活动才渐渐消失。

传统习俗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唐玄宗爱好斗鸡运动,因此经常会在长安举行规模盛大的斗鸡比赛,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唐玄宗更是一定要聚众斗鸡,以示天下太平。

传统习俗六: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传统习俗七: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统习俗八: 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传统习俗九: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来历典故

清明节的来历典故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本文关键词:清明节典故来自于哪里,清明节的典故,清明节的节日典故,清明节来历典故简短,清明节的来历典故。这就是关于《清明节来历典故,清明节的来历历史故事(传承孝道……清明节是这样来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夹竹桃花的寓意和象征,夹竹桃 寓意(蕴含凄美动人的传说)

下一篇: 员工管理方法,员工管理方法有哪些(员工管理的十大方法)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