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精选问答 > 内容

教学叙事随笔,教学叙事随笔范文(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随笔)

关于【教学叙事随笔】,教学叙事随笔范文,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随笔?2、教学叙事随笔

1、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随笔?

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随笔?

冯卫东 教师博览

教学叙事随笔,教学叙事随笔范文(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随笔)

教育是为了人的生活,为了给人值得过的生活。这是鲁洁教授的观点。她在《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一文中说:“教育本来是面向可能生活的,它的功能是要为人揭示更加好的、更值得过的可能生活。”教师的教育生活当然应该是值得过的生活,要不然,他就是在耗费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在耗费学生的生命。

值得过的生活就值得回味。这是我对教育叙事随笔内在特质以及外在表现形式等的一种概括和揭示。

叙事随笔所叙之事应该是教师值得过的生活。如果没有这样的生活却偏要去叙,那就是“硬写”(鲁迅语),是杜撰,是矫揉造作。另外,拥有如此生活的教师,也未必每一时段、每一件事乃至每一个细节都值得、都必须、都能够去叙述,他理应从总体上值得过的生活中优选一些尤其值得过的片段、值得做的事情、值得把玩的细节加以叙写。

对如此生活的叙写,不应是流水账,不宜平铺直叙,不要完全原生态、照相式地反映,而应该是一种回味。回味既有回忆,也有对其中相关事件、历程、情景等的品味。回忆,总难免濡染着情感性或情绪色彩;品味,又往往表现出理智或理性的倾向。所以,叙事随笔可以没有对“意”的概括,对“理”的抽象,却应该乃至必须有“意”或“理”的寄寓。一言以蔽之,叙事随笔理应是“有魂”的。

以李庾南老师的一本书为例。大家知道,李老师是我们南通“二李(李吉林、李庾南)”之一,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第六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虽年事已高,却仍然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2007年,她执教满50年,同时连续在一所学校做班主任50年,被确认为新中国“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创造了一项“吉尼斯纪录”。那年,我与李老师一起去南京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换届选举大会。途中我突发灵感,对她说:“作为一名初中数学特级教师,您在全国首创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发表了不少论文,也出版了几本论著,蜚声全国中学数学教坛。而作为班主任,您的业绩也很突出,却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这不免有点儿可惜和遗憾。我想,您是不是可以写一本书,回忆50年班主任生涯中的100件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事情,然后我来给您做点评。这样的书对全体中小学班主任应该很有启发。”李老师深以为然。我们便在车上对书的选材、结构、体例等做了一个大体构思。回来后,李老师说做就做,不到4个月便完成了100个故事的叙写。她边写,我边整理、点评。在她从教50年之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班主任工作艺术一百例——触及心灵的足音》。这本书赢得很好的反响,出版社多次加印,获《中国教育报》“好书大家读”评选活动第二名。

李老师所做的班主任工作自然是“有魂的教育”,她的叙写以及我的点评使其教育之魂得以呈现、揭示或升华。

我们来看其中的三个例子(这里呈现的故事及点评都是经过缩写的)。在100个故事中,这三个并不突出,然而“真水无香”,我择取它们,意在说明和强调:值得过的生活往往就是由这些看似稀松寻常的事情组成的,而它的价值还需要经由品味才能较好地实现。

教学叙事随笔,教学叙事随笔范文(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随笔)

其一——

在“群言堂”中立高标

一次,在我回家的路上,一位初一新生由于刚刚学会骑车,不会刹车,撞上了我,使我跌倒。我好言安慰他,让他回家。一位家长看到后,主动送我去医院。我带伤上班,许多学生热情地搀扶我,但也有少数同学背后说风凉话,说他们在“拍马屁”。针对这一情况,我在班上开了一次班会,让大家各抒己见,正气又在我班抬头了。

【点评】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亡邦”,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十分重要。

教师不要做“奉送真理的人”,当道德认知、道德理解、道德实践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时,德育就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自能学习”的境界。

其二——

看谁能最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班组建,我让学生先自行按身高站队,然后向他们说明排座位的规则,又让他们自行寻找自己的座位。在这一过程中比赛,看谁能既快又准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此后,平时学习,四人分为一组,实行组内合作,组际竞争。

【点评】

用竞争与合作来“链接”两件事。一开始就启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建构合理的秩序,颇有点儿数学建模的意味。它内隐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学习与思考的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正向迁移等教学、教育思想。班务工作与学科教学、慧心培养等浑然结合。

竞争是最好的合作,合作也是最好的竞争。

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在人生坐标中找准或建立自己的“位置”。竞优争先是我们确立人生“位置”的一条永恒法则!

其三——

不能让流汗者流泪

小王同学成绩不理想,但人品好,乐于助人,值日工作做得极为认真。一天放学迟了,同组同学都急着回家,只剩下她,幸亏两位成绩也不理想的同学协助她完成任务。她回家后觉得十分委屈,向妈妈倾诉。我知道此事后,对全班进行了教育,效果很好。

【点评】

这个故事使我想到,对班主任工作,可以有三个隐喻:第一,它是学生的一只援手;第二,它是学生的一个知音——对学生,我们必须有“倾听的道德”;第三,它是学生道德生活中的一块打火石 ——教育是一种“催化”。

“淡而有味”,这是我在阅读李老师的手稿时最深的感受。是的,一个优秀教师,她每一天的教育行走大致就是这样的,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彩繁华,不可能有太多的轰轰烈烈,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抢人眼球”。

不过,这些还只是说了“淡”的一面,“有味”的另一面更为重要。在第一个事例中,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所扭曲,李老师恰当其时、恰到好处地给予引导,使其又回到正确的航道中来。在第二个事例中,李老师不失时机而又不着痕迹地引导新生建构新的学习、生活秩序,并促成他们在这种秩序之中合作、竞争。在第三个事例中,李老师倾听弱势学生的委屈,通过合适的教育方法和形式,给予她精神上的关注与支持,并使更多学生对自己“无意过失”的行为加以反思。李老师所有这些言行举止都点在学生精神的痛处、行为的要处、思想的盲处。把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事情做对、做好,教师的工作就会无怨无悔,教师的生活就“值得过”。

教学叙事随笔,教学叙事随笔范文(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随笔)

叙事随笔不只是对事情的叙述,也是一个转到事情的背后——套用吴康宁先生“转向教育的背后”一说——对自我进行琢磨、反思和研究的过程。因此,它有一定的叙事研究的味道或性质。叙事研究是这些年来非常时尚、极有生命力的一种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的丁钢教授是国内教育叙事研究的大家,我们来看他的一段论述。

教育叙事的主要目的在于关注日常教育实践与经验的意义……想要获取的正是那些对个人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却产生深层影响的自我故事或个人经历故事……是一种不断反思自身教育生活与实践的专业精神,以及对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情境中教与学交往的追问过程……任何一个场景中发生的事件都具有多重意义……研究者还必须将诠释与理解呈现给读者……教育叙事研究需要“问题意识”……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去参与经验,在经验中去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形成理论的思考。

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叙事研究”非一线教师所能为,但对照丁先生的论述,尤其是其中的“故事”“意义”“反思”“追问”等几个关键词,我们至少有理由认为,好的叙事随笔与叙事研究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结合丁先生的观点,我给叙事随笔列了一道“方程”。

问题意识(?)

×(日常事件+可能意义)(……)

×反思、追问(á)

×理解、诠释(ò)

=现实意义 +理性或理论思维(!)

=普适价值(——)

问题意识是起点。不会究问的人面对丰富复杂的世界也一定是盲目和麻木的。在他们眼里,“世界是平的”。我们要怀揣问题意识,去面对和走向每一天的教育生活,其间一定蕴含着大量若隐若现、稍纵即逝的意义。对此,我们要有敏锐的嗅觉,要有一定的洞察力,要穷追不舍,打破砂锅问到底。然后静下心来,对它进行咀嚼、玩味,进行理解、阐释,此时应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在这样的过程完成之后,生活的某种意义便会浮出水面,呈现在眼前。我们或许还可以由此获取一些“附加值”——对教育问题的理性的而非纯粹感性的、理论的而非纯粹经验的思维、思想。再以这些思维或思想观照自我或他人的教育行为,你会感到,它不仅适用于一人、一时、一事,还适用于更多人、更多时候、更多事情。

这道“方程”中有一些符号。“?”代表问题、疑问,“……”代表丰富、多样,“á”代表起疑,“ò”代表彻悟,“!”代表深刻思维、丰富思想所产生的心灵震撼力,“——”代表它适用于更广泛的时空。我多次用了“×”,而不是“+”。“+”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叠加,而“×”既代表着诸多元素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也表明意义的获得未必是算术级增长,而可能是几何级“裂变”。是的,有时,一个事件以及对这个事件的追问,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乃至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的教育观念、人生方向。

每一次教育叙事都应该是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如果说也要有什么限制,我以为有两条。一是真诚、真实、真切,不虚构、不矫情。二是努力追问意义,并在经常性的教育叙事中养成追问意义的专业思维习惯与能力。这样的追问应该能反过来使将要发生的教育行为、教育事实更有积极的、明晰的方向与目标,更有清醒的理性和充分的实践智慧。

我们来看两位老师的叙事随笔,它们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一篇是南通市如东县职业教育中心杨红兵老师的《心,是相通的》,写得质朴、真诚。杨红兵老师写自己翻看记事本时想起一段往事:班上的冯亚飞同学不慎被开水烫伤大腿,他以最快的速度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救护。回来时已经很晚了,他却在传达室里无意间听到一个学生正在和前来探望自己的妈妈说起这件事。这个学生让妈妈放心,说,班主任就像家长一样关爱着大家。后来,杨老师生病住院时,全班同学轮流来看他,以至病友们都误以为他是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的老师……这些可谓是“无事之事”,杨老师却由此追问出许多意义。譬如,“心,是相通的”;譬如,“爱人就是爱己”;再譬如,职业教育事业同样有不逊于普通教育事业的育人价值,等等。

一篇是如东县实验幼儿园陈锦霞老师的《难舍冲动》,写得优美动人。元宵节前一天,她给全体家长发去“家园通”,约定第二天晚上去公园看花灯。结果天公有些不作美,她暗地里怪自己一时冲动,又有些犹豫到底要不要取消先前的约定。可到公园时,她却看到来了不少幼儿及家长,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她又一时“冲动”,和大家相约明年再来……“冲动”其实是激情的一种表现,一个不再会“冲动”的教师或许已经拥有了一份成熟和理性,却也可能远离了激情,而激情是弥足珍贵的。陈老师没有把这些“意义”都和盘托出,但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却能读到她的弦外之音。

谁的生活中都会有无数个动人的瞬间,这两位教师都用随笔捕捉了这些瞬间,并将它们“定格”下来。当然,我更赞赏和提倡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成系列、能连续地“开发”出自己精彩的教育生活、精彩的教育事件。它们不是几个无甚关联、零零落落的镜头,而是一幅幅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的风景。此时,我们的叙事就超越了一般的讲述,而成了一种艺术的演绎。

教学叙事随笔,教学叙事随笔范文(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随笔)

我想向大家推介两位优秀青年女教师和她们的作品。

一位是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的刘昕,她三十刚出头,已经出版两本著作,其中一本是《守望的神情:关于一个孩子的语文教学笔记》。她刚接一个新班,发现长得眉清目秀的小飞同学总是闷声不响,好像患了失语症。经了解,原来小飞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境贫寒,父母目不识丁,这使他处于一种非常自闭的状态。老师跟他及其父母沟通都极为困难。刘老师决心不放弃,不抛弃,从语文教学入手,尽最大努力把小飞引上正常成长的轨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中午,刘老师在办公室小憩,小飞冲进来,没头没脑地说了四个字——“他们哭了”。然后逃也似的走了。这莫名其妙的一句话却让刘老师欣喜不已,仿佛看到了铁树开花。她紧随小飞,来到教室里,原来许多孩子都在阅读《夏洛的网》,他们为其中的故事感动而流泪……就是这样一个将自己的心紧紧包裹起来的孩子,让刘老师耗费了无数心血,也使她得以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毋宁说,她在“牵手”小飞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教育人生“牵引”到一个诗意的甚至不无宗教情怀的境界。她精彩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篇篇精彩的教育故事。

另一位教师叫章小英。我在她所在的学校——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发起开展的有关“倾听教育”的课题研究,使她和其他一些教师“几乎熄灭的职业追求之火又重新燃烧起来”(一位教师的原话)。他们忘情地投入“倾听教育”之中,既认真追问事件意义,又努力促成“意义事件”。对许多教育事实,她总喜欢从“倾听”的视角去审视和反思;另一方面,她还在平时的实践中紧紧围绕“倾听”,源源不断地设计并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章老师叙写了“倾听教育”系列故事,这固然令人钦佩;而更让人感动的是,她侧耳谛听,在她的耳畔,充满着无数“花开的声音”!

——值得过的生活就值得回味。美美地叙写我们的故事,这不也是一种值得过的生活样态吗?

2、教学叙事随笔

教学叙事随笔

记得在期中考试后的讲评课后,我布置学生把数学期中考卷更正好,并请家长查阅签署意见。第二天,课代表收好试卷交给我,我着重查看了几个成绩退步的学生试卷。忽然,我的眼睛停在了一张笔迹秀气的试卷上,试卷的分数已显著改动,接着往下看,几处扣分的地方已经显著改动,鲜红的叉叉已经淡淡地退去。我仔细一看名字,是她:那个平时乖巧可爱的小女孩。

我的心猛的一震,怎么可能是她,一向乖巧可爱的她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我不敢胡乱预测,只好把她叫到办公室。我害怕伤到她,以询问的口吻问:“试卷的分数是不是你改的?还是同学改的?”只见她低着头不敢看我,默不做声。我又说:“你说实话,老师不会责怪你的。”她犹豫了一下,用蚊子似的的声音说:“是我自己改的。”我没有批评她,反而安慰她:“你别怕,老师知道你这么做是由于成绩退步了,怕回家爸爸妈妈骂你打你,是吗?”她的眼泪已经顺着脸颊流下来,哽咽着说:“王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您原谅我吧?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要知道一个人的品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你想要好成绩,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耐劳学习,我相信通过你的努力,能取得优异成绩的。这次的事老师就原谅你,也替你守住秘密,不会让班上的任何同学知道的。但是你父母那里你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做吗?”我仍是柔和地说,“只要你能真正改正错误,在王老师心里,你仍是那个乖巧可爱的小女孩。”她点了点头。

第二天,课堂上她格外认真的听课了。后来遇到了这位学生家长,我和她父母谈到了此事,证明她是真正知道自己做错了,而且一直在努力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后来的日子里,她的表现一直很好,对我也格外喜欢,对数学的学习也更喜欢了,有什么心里话都找我说,就这样,课堂外的我成了她的好朋友。

经由这次事件,我好像有所感悟: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师生适当的沟通足可以改变教育。

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道”就是这个道理。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情感,化情感为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信任是师生和谐沟通的桥梁。

许多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通过沟通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信任和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信任老师,亲近老师。学生往往是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喜欢他的课。因此多给孩子一点信任,多给孩子一些关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到教师喜欢自己,要学好这位教师所教的课。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帮学生树立自决心信念。自决心信念是学生学习提高,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念,常常鼓励,赞美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他们身上的长处去克服他们的缺点,用积极的心态克服消极的心态。往往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会给学生开辟了另一片天地。

教学叙事随笔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于是,很多老师奉这句话为圣旨,把它理解为想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当然,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和,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极其软弱的人,也是一个英雄的复仇者。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清醒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复杂性格。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读者自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复仇重担而又踌躇,是由于他本身软弱的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称赞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当教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原谅,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分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倡导的吗?狐狸的“聪明”则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聪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师一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聪明”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好像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到底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教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有马上反驳,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标新立异,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永远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教学叙事随笔

一轮学生带到毕业,真的有点淡淡的不舍。又开始教一年级了,拿到班里学生的资料,马上看了起来,我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每个孩子的名字,在我看来这一点很重要。一看到“晓阳”的`名字,便印象深刻,晓阳姓李,妈妈和我一样也姓邵,而且名字和我儿子只有一字之差。真巧啊!

第一次见到孩子们,是开学前的亲子活动,我们在学校的门厅迎接着孩子的到来。我仔细观察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个个都很可爱,我要尽快把名字和每张小脸对上号。一个瘦瘦的小不点闯进了我的视线,他几乎是拽着妈妈走进学校的,满脸的兴奋,看到我大声地喊:“老师好!”看来对学校生活很期待,这是个好的开始。我问:“欢迎你,小朋友!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啊?” “老师好,我叫李晓阳。”孩子很有礼貌,说话声音很响亮,看来幼儿园教育的非常好!妈妈在一边,一直脸上带着微笑,满意地看着儿子。“哦,我知道了,你妈妈姓邵吧,和老师一样,你一定记的住怎么称呼我。”“恩,邵老师好!”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妈妈和小家伙默契地相对一笑,然而又对我刚才的言语有点奇怪。小家伙拉着妈妈的手,向二楼教室走去,一边走,一边问:“妈妈,老师怎么知道你姓邵啊。”“老师很了不起啊,她还知道晓阳很想上学,要做好孩子呢。”

上午的活动很精彩,每个孩子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用丙烯颜料在T恤上,合作完成一套亲子装,完成后,我们要把自己的作品穿在身上,上台秀一秀。我忙着组织大家,兼职摄影师,不时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并没有太多时间关注晓阳。

不过他已经有点与众不同了,照片里那个扭过头去的孩子就是晓阳。

本文关键词:教学叙事随笔500字,教学叙事美篇,教学叙事随笔小学,教学叙事随笔范文,教学叙事随笔反思。这就是关于《教学叙事随笔,教学叙事随笔范文(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随笔)》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如何让已婚女人爱上你,怎么让已婚女人爱上你(魏璎珞给已婚女人的忠告)

下一篇: 什么乌龟适合新手养,什么乌龟适合新手养一只(新手养什么龟比较合适)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