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问答 > 内容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中医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最高境界是养心(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浅议中医药之“心”)

关于【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中医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最高境界是养心,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浅议中医药之“心”2、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

1、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浅议中医药之“心”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中医作为有别于西医的医学理论体系,有着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医对“心”的认识自然有了独特性-----心藏象理论。所谓藏象理论,就是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改变和相互关联 进行研究的一种学说。心藏象理论,则是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研究心藏象之心,认为至少有三个内涵,即“三心”说:一是“主血脉”之心,即有形之心:“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论人之藏象)。二是“主神志”之心,即无形之心;“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三是“心学”之心,即道德之心。如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

中医认为“心”在人体中地位很高,称“心”为“君主之官”,“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研究、探讨中医之“心”,对心藏象理论的丰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主血脉”之心,有形之心

古人对心脏的实际观察,是心字的产生根源。 “心”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心”形象人或鸟兽的心脏,本意即心脏。从“主血脉”的角度看,此心脏与西医的“heart”相当,为有形之心。古代解剖学明确认为“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说文》。

1.1生理功能

(1)“心”的主血之功: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2)“心”的主脉之功:脉,即血脉,又可称经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故《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3)心包络之功: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脏象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袭于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故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

1.2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医学实在易》)。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2)“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心阳皆起着重要作用。(3)心应夏气:心气与夏气相通应,“通”即相互通应之意。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是通应联系着的。心与夏季、南方、热、火、苦味、赤色等有着内在联系。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了解心的这一生理特性,有助理解心的生理病理,特别是病理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1.3有形之心的外在表现

(1)在液为汗: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脉是指血脉。心合脉,即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华,是光彩之义。其华在面,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面泽变化(3)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血瘀则面色青紫。(4)在窍为舌: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舌的味觉功能,赖于心主血脉,心的阳气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的阴血不足,则舌质红绛瘦小;心火上炎则舌红,甚至生疮;若心血瘀阻,则舌质暗紫或有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舌卷、舌强。(5)与小肠相表里(6)心五色属赤色(红色),五味上对应苦味。

2. “主神志”之心,即无形之心

“心藏神”理论确立,始于《素问·宣明五气篇》曰:“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是由“君主之官”决定的。笔者认为“主神志”之心与西医的“mind”相当,即无形之心。

2.1心藏神的功能

(1)心的任物作用:任,是接受、担任、负载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有了这种“任物”的作用,才会产生精神和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主宰生命活动作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近代以来, 持“脑主神明”论的人越来越多,因为中医有 “脑为髓之海”“髓由精化, 精血同源”, 心为脑提供了充分的血液供给,从而产生了后天的识神之说。笔者认为脑为识神的物质载体, 是先天元神演化的结果。在临床上,如果人体停止了心脏搏动,元神已失,识神仍在,也不能独宰五脏六腑,不久必死;若识神不出,神智昏迷,但只要元神存在,经治生命仍可复苏,故脑的功能归属于心,“脑主神明”提法可理解为“脑主识神”,但仍以心藏神为主导。心主思维、意识、精神。

2.2生理特性

心在志为喜:藏象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思、忧、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喜,一般说来。对外界信息的反应,是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一般说来,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但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2.3无形之心与神志异常

中医认为外邪蒙蔽心中所藏之神功能,可导致神志异常。常见(外邪)病因(1)火热。火热为阳邪,最容易扰乱心神。(2)情志过激。情志反应过强,超过了人体的心理承受范围则会损伤脏腑精气导致脏腑机能失调。(3)劳神过度。长期思虑过度,气机运行不畅久而容易耗伤心血,导致心神失养, 出现记忆力减退,精力不济,神情倦怠的表现。(4)痰饮。痰饮致病往往具有易于阻闭心孔、蒙蔽心神的特点。(5)瘀血。瘀血致病多有神志方面的改变。

心主藏神功能异常,临床常见病机,可表现为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心血虚证、瘀 热扰神证、心阴虚证等。痰浊向上蒙蔽心神,神明失去控制可见神志痴呆、意识不清、 甚至昏不知人,或者情志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或者突然倒等;痰火扰乱心神可见心烦失眠、烦躁不宁、神昏谵语等,痰火蒙闭心神,心神失控可见狂躁妄动、胡言乱语、打人毁物等;瘀热扰神可导致如狂发狂等证;心血虚不能养神可见失眠、健忘等;心阴虚可导致阴液亏少,心失濡养则会出现心烦、多梦等症状。

3.心学之心,即道德之心

心学是强调主体自我的儒学,阳明心学是中国心学的最高成果。心学不是心脏学,也不是心理学。故心学之心不是物质层面的心脏,也不是后天意识的集合,即俗称的“人心”或“人性”,即道德(哲学)之心。在中国传统文化华夏文明的智慧里,心为中、为正,为善为先天德道、先天本体,天人合一才是真心,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心。

对人而言,世间万物,最为宝贵的就是生命。养生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保养生命,以期提高生命质量,增加生命数量的行为。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笔者认为,养心所有调摄心功能的意思,养心之心有“主神明之心”的意思;但最根本含义应是心学之心,因为“无限心”不安顿,“主神明之心”通过情志(心理)调节可以实现短时的平衡,但无法长时间静养。

以孔、孟之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开创了“身、心”并重的养生之道。孔子倡导“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仁”的基本精神就是有“爱亲之心”。“爱人”的意思是一个人只有首先爱自己的亲人,才会去爱其他人,爱人是爱亲之心的外展和扩充。儒家的仁爱之心展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儒家仁、义、礼、智、信、孝、悌的伦理道德来加强人性修养,达到博大宽容、中和平正的人格境界。孟子《尽心》谓“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把养德、养性与养神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王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良知”就是自己内心的精神信仰,就是道德之心。致良知就是成圣的过程,正是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这一中医养生观的体现。总之,通过道德之心的人性修养,达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安闲清静心态,最终实现“仁者寿”的养生目标。

2、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

一、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使心安神静,胸怀开阔,从容温和,乐观积极,即是养神。至于怨天尤人,急躁易怒,烦恼忧愁,都是不养神的表现。事实证明,善养神者往往可享高寿。

现代医学也有统计,70%的疾病与情绪有关。中医认为心藏神,“肝心脾肺肾”分别主宰了“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而心为君主之官,心又藏神,可以统领五脏。《内经》中提到的“御神”其实就是认识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内通五脏,心神和谐则五脏和谐,自然健康。

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健康,而《内经》中有养生的大智慧,值得每个人去读。如果人人都能从《内经》中寻找养生的智慧,并且积极实施起来,我相信,人人都能找回健康的。

二、养神,先要养足心气

因为“心主神”,养神,需要养心。

心气充足,则立志高远,且愿意付出辛苦与努力;心气不足,则往往立志不坚,稍受挫折即易放弃。但亦有心气不足而拼命努力者,这样做最是危险。近些年常见有年轻的医生猝死,其根本原因即是素体心气不足而努力过度了。

若自身心气不足,则要适当放弃一些目前难以达到的目标,所谓志闲而少欲,欲速则不达。放慢步调,让身体能够跟上心的节奏,而不至于苦求而不得,殚精竭虑,快速地耗尽心神,无法颐养天年。

所以说,养神,离不开养心。中医有养心的理法方药,若能辨证用之,使心气和畅,使心血健旺,皆有助于养神。

三、养神,快乐最重要

心其志在喜,让自己快乐起来,即是养心。因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如果能调畅自己的情绪,多些开心,一定可让悲忧无所遁形。既快乐又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夏天对应于心,人的心气逢夏天最旺,此时最适合开怀大笑,以舒畅心志,尤其适合于抑郁或心神不振、精神萎靡的人。大笑时阳气升浮,阴浊自散,有利于通阳排浊。

健康,离不开快乐。真正快乐的人,才可能健康。因为快乐,所以心气和畅,心为君主之官,心和则五脏六腑皆和。人之所以会生癌症、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病,与心气不和有大关系。怨恨恼怒烦五毒内蕴,心失和畅,五脏六腑皆被阴浊壅滞,当然生病。

快乐,是养神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追求快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

一、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中医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精养,精养不如神养”的说法。养神,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使心安神静,胸怀开阔,从容温和,乐观积极,即是养神。至于怨天尤人,急躁易怒,烦恼忧愁,都是不养神的表现。事实证明,善养神者往往可享高寿。

现代医学也有统计,70%的疾病与情绪有关。中医认为心藏神,“肝心脾肺肾”分别主宰了“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而心为君主之官,心又藏神,可以统领五脏。《内经》中提到的“御神”其实就是认识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内通五脏,心神和谐则五脏和谐,自然健康。

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健康,而《内经》中有养生的大智慧,值得每个人去读。如果人人都能从《内经》中寻找养生的智慧,并且积极实施起来,我相信,人人都能找回健康的。

二、养神,先要养足心气

因为“心主神”,养神,需要养心。

心气充足,则立志高远,且愿意付出辛苦与努力;心气不足,则往往立志不坚,稍受挫折即易放弃。但亦有心气不足而拼命努力者,这样做最是危险。近些年常见有年轻的医生猝死,其根本原因即是素体心气不足而努力过度了。

若自身心气不足,则要适当放弃一些目前难以达到的目标,所谓志闲而少欲,欲速则不达。放慢步调,让身体能够跟上心的节奏,而不至于苦求而不得,殚精竭虑,快速地耗尽心神,无法颐养天年。

所以说,养神,离不开养心。中医有养心的理法方药,若能辨证用之,使心气和畅,使心血健旺,皆有助于养神。

三、养神,快乐最重要

心其志在喜,让自己快乐起来,即是养心。因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如果能调畅自己的情绪,多些开心,一定可让悲忧无所遁形。既快乐又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夏天对应于心,人的心气逢夏天最旺,此时最适合开怀大笑,以舒畅心志,尤其适合于抑郁或心神不振、精神萎靡的人。大笑时阳气升浮,阴浊自散,有利于通阳排浊。

健康,离不开快乐。真正快乐的人,才可能健康。因为快乐,所以心气和畅,心为君主之官,心和则五脏六腑皆和。人之所以会生癌症、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病,与心气不和有大关系。怨恨恼怒烦五毒内蕴,心失和畅,五脏六腑皆被阴浊壅滞,当然生病。

快乐,是养神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追求快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

四、养神的生活习惯

俗话说“闭目养神”。肝血充足则眼能视物,视物的同时,神气亦外泄。久视伤肝血,久视亦伤神。经常闭目,让神气内敛,好处多多,一举数得。一则眼不见外物,则君火不被扰动,心自然安静,心静则五脏六腑亦归于平衡;二则可以养神,神足则思虑清晰,头脑灵活;三则闭目养神是阳气小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当工作疲倦时,不妨闭上眼睛打个盹,即使数分钟,也有助于恢复精力;

午休亦助养神。中午阳气升浮,此时午休一下,可以保证下午的高效率工作。有研究发现,工作时打瞌睡对提高记忆力、缓解疲劳有着极大的帮助;睡午觉可以降低心脏病的发病风险,且可消除压力。从中医来分析,睡眠是阳气大归根,闭目养神是阳气小归根。

静可养神。生命离不开形与神,养形在于运动,养神则需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平时远离喧嚣,保持清静心,即能养神。再者,站桩、打坐、修佛等皆属静。

五、养神,当少欲

《内经》讲:“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少欲则能心安。《内经》所讲的“欲”,包括物欲和性欲,“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这些都是物欲;而“入房太甚”是性欲。《内经》明确强调:“以欲竭其精”,则可造成“半百而衰”。

不为物欲所累,心无妄念,自然心神得安。所以说,少欲,是心神得养的重要保证。

六、养神,当重视“不时御神”

《内经》明言“不时御神”。前贤有不同的理解。

多数学者认为:时者,善也。御者,用也。“不时御神”,谓不善于调养精神。

又有人把“时”理解为季节、时辰,与孔子所谓的“学而时习之”的“时”同义。引伸为时机、机会。“不时御神”则可解为:不按时间季节规律调养精神,也即不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亦皆与养神相关。我们养神,可以参考这两种观点。

总的来说,养生就要重视养神。养神,即是养生。

但人毕竟是身与心的结合体。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因此心与身要相互协调,身心涵养出一团浩然正气,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最佳目的。

本文关键词:道家讲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养生的最高境界的名句,养生最高境界是养心,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还是养神。这就是关于《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神,中医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最高境界是养心(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浅议中医药之“心”)》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牧羊犬的特点和性格,牧羊犬的性格(德牧犬的7大优点)

下一篇: 春天有什么东西,春天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春天的20个雅称)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