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产阶级的上一个阶级】,中产阶级还有哪些阶级,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谁是中产阶级?2、中产阶级的上一个阶级:中产阶级还有哪些阶级1、谁是中产阶级?
1800年前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中产阶级”一词在英国出现,并活跃于各大报刊杂志,现在这一概念几乎遍及全球。
但尴尬的是它始终没有获得一个明晰、公认的定义。这个词看似充满了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层面的学术味道,甚至我们只消看一眼,就能够将身边的人对号入座,迅速判断出他们到底是不是中产阶级——它的外延轮廓如此清晰,但当我们抛开那些具体的人而单就这个概念做出抽象,它的内涵就显得莫衷一是了。
除此之外,在中国,囿于意识形态的自洽性要求,官方文件(包括政府决策和法律条款)中一直在回避使用“中产阶级”一词,实在避不开时,经常代之以“中等收入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
学术界不“正名”,官方在回避,甚至有很多人想要彻底抹杀“中产阶级”存在的合理性:他们指出中产阶级只是广告商制造的一种幻景——只要你消费了他们的产品,你就晋升到另一个有品位、有内涵的阶层——中产阶级只是一个被用滥的消费陷阱而已。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将资本主义社会划分为两大鲜明对立的阶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关于“阶级”,我们的经典解释是“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群集团”。所谓“社会关系”者,其关键部分还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产品如何分配是其中的重头。所以进一步解释“阶级”就是:在所有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以及最终的产品如何分配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按照这种方法划分出的不同地位、不同种类的人形成不同的阶级。
这个定义要求阶级必须有两个重要特点:首先,同一个阶级,他们受剥削的程度应该是相同的(或者说他们剥削别人的程度是相同的),所以他们有共同的政治诉求与经济利益。而中产阶级呢?我们根本看不到他们曾为自己的利益集体发声过,就算有这个阶级,我们只能说他们“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其次,阶级一般指的是固定化的社会角色,他们的身份必须是明晰的,地位应该是稳定的,但是中产阶级的流动性却非常强,他们没有完全定型。
其实,文章写到这儿,就再没有继续写下去的必要了——因为“中产阶级”是一个没有明确内涵的伪概念,它存在合法性都是有问题的,继续研究下去就显得多余了。
还好,我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书斋学者,这篇文字也不是严肃的学术论文,所以我还可以继续写下去。
怎么往下写呢?
既然内涵很模糊,那我们就跳过它,直接研究它的外延,也就是这个词所指的人群——他们的生存状况。
一、谁是中产阶级
划分中产阶级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个是从心理的角度出发。
社会角度又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按照年收入来划分,有的定位20万,有的定为50万,有的用人民币计量,有的用美元计量。但是不同时代通货膨胀率不同,而且相同的收入在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差异也很大。我发现一个勉强可以信服的说法,就是看年收入中,除掉那些医疗、房贷(投资用房不算)、车贷、教育等必要开支之外,能不能余下三分之一自由支配,如果符合,那就是中产阶级。另一类是按照职业来划分。一般脑力劳动者,比如教师(必须是大学教师,其他教师只能算体力劳动者)、公务员、金融业人员等坐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一类人,它们就是中产阶级。第三类是按照知识水平来划分——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算中产阶级,否则再有钱也只能是暴发户。
这三个划分标准中任何一个单个拿出来,都显得不是很有说服力,显得过于宽泛,除非进行组合,但是组合后又显得过于狭隘。不过,市面上对于中产阶级的描述中,最典型的特点也就是这些。无非就是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等。
另外一种定义是从心理学角度。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尽皆知的五种需求层次理论,它们分别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第二个定义就是:以上五种需求都能满足的才能算中产阶级。
但是这个定义也是存在问题的:每个人对这五种需求的要求高低不同;甚至对一部分人而言,这五种需求的重要性排序可能都不一样。所以这一定义并没有被普遍认可,但是它作为一个衡量是否中产的标准却仍不失其自身的价值。
虽然我们现有的关于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还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它们合起来基本上也能将所谓“中产阶级”描画个大概。
中产阶级的面目还没有搞清楚,我们又迎来一个新名词——“新中产”。
据说,老式中产和新中产区别的根本在于“产”的含义的不同。前者的“产”主要指的是生产资料,所以老式中产包括那些独立经营的小私营企业主或店主等,与其说是中产阶级,他们更像是小资产阶级,只不过他们当中可能有些人并不雇佣和剥削,而是会亲自投身体力劳动以维持自己的家产。
随着生产的进步,脑力劳动的比重开始在重要性和规模上超过了体力劳动,专业技术的从业人员(即“白领”)在数量上也就超过了工人(即“蓝领),他们拿着更高的工资(有的甚至超过小私营企业主)、做着更体面的工作,甚至可以掌握很大的操控社会的权力,他们就是“新中产”——这个“后工业社会”中的主力军和代言人,一群高级雇工。如果说老式中产更像小资产阶级,那么新中产则更像高级无产阶级,如果说前者的“产”指的是生产资料,那么后者的“产”则指的是生活资料,即“财产”。他们并不是生产资料所有者,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学说,他们是被剥削者,但他们却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了更重要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他们的收益并不低。
从概念上来讲,现时代的“新中产”似乎已经很难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来定位了,这恰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复杂性。
二、作为社会参与者的中产阶级
其实,如果将这个概念再泛化一下,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中间阶层,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社会功能与今天的中产阶级几乎无两。在奴隶社会中,他们被称作平民阶层(既不是奴隶,也不是奴隶主);在封建社会中,他们被称为自耕农(既不是地主,也不是佃农);在资本主义社会,它们被称做白领。
不管被称做什么,他们必定是当时社会的定海神针和中流砥柱。
只要一个社会中,中产阶级数量多于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社会整体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这必定是一个健康的、稳定的社会。与此相反,如果一个社会中中产阶级规模很小,这个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社会必定危在旦夕。上层阶级与底层阶级之间有着深刻而尖锐的矛盾,中产阶级正好隔在他们中间起到缓冲作用,如果中产阶级过于羸弱,让两个对立阶级直接对峙,触目惊心的贫富分化势必会引起动荡。
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中产阶级在政治、经济甚至思想等方面有没有一个或模糊、或清晰的群像呢?
1、公共政治
他们的政治脸谱非常明晰——坚定的改良派。
先说其“坚定”,与掌握垄断性资源的上层阶级不同,中产阶级一般都是依靠自己的奋斗获得幸福生活的,他们对于只能依靠特权才能获得富贵的传统社会尤其不满,希望获得更公平、透明的环境,以使自己的奋斗越来越接近按劳分配的公正原则,所以,他们坚定要求社会不断改进自己制度。
再说其“改革”。下层阶级因其赤贫的境况,改变社会的愿望非常强烈,甚至不惜鱼死网破,他们比较容易选择激烈的暴力行动来推翻上层阶级的统治。但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规划,汹汹的民意会很快失去长远的眼光,重新建立一个两极分化的哑铃型社会,正所谓“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而在跌宕起伏的局势面前,中产阶级则会显得更加审慎(或者叫做“犹豫”、“畏缩”),他们也算既定社会秩序的既得利益者(虽然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而非左右逢源的特权),他们当然期望稳定的社会环境,以让自己继续通过奋斗来实现计划中的阶层跃迁。
综上,中产阶级的处境决定了他们在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会采取坚定的改良立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种立场,我觉得还是胡适的那句“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最为切中要害。
2、个人生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中产阶级最基本的信念,这个信念是维系他们对这个社会劳动制度最基本信心的缆绳,他们不仅希望自己被这样对待,也希望别人被这样对待——大家公平竞争,只看实力,不看家世。如果秩序足够公平,确实能够给到这些人相应的反馈,那么受益的将不仅是他们。中产阶级靠个人奋斗改善生活虽然看起来没有大志向,但他们不断改善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样板。邓小平曾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产阶级就是这样一部分人,他们的敬业精神、文化品位、生活及教育理念正在快速传播,在不知不觉中将这个社会带出传统的泥淖。
仓廪实而知礼节,作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中产阶级先人一步开始注重生活质量,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性化和品位化。在购买商品、添置家具时,实用性成为次要的考虑因素,审美性、独特性、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成为重要的考虑维度。资本早已嗅到消费风向的转换,产品制造商主要考虑中产阶级需求,广告商也主要研究中产阶级的消费心理。消费和生产通力合作,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抬升了好几个台阶。
3、思想世界
中产阶级始终是大众媒体的主要受众,或者反过来说,大众媒体主要的服务对象始终就是中产阶级。它们一直在揣测和迎合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与社会态度,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说这二者到底是谁塑造了谁。
社会中的热门话题是为他们设置的,频繁更新的网络词汇也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在描述他们的生存状况——他们是舆论的宠儿。
但我们确实也能够看到,中产阶级并不只是被动地消费舆论。它们愿意接受新的理念,并有资本和勇气将其付诸实践。“环保”从理念变成实验,由小众走向大众,有赖于中产阶级的推动;“维权”从小区走向广场,由试探变成现象,也有赖于中产阶级的智慧和努力。
中产阶级——尤其是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以他们的远见和行动推动着中国理念的更新迭代。
三、中产阶级的困境
中产阶级是最有活力的一群人,但是在中国,中产阶级却遇到了独特的难言之隐。表面上光鲜亮丽的他们,却忍受着别国同伴所没有的煎熬与焦虑。
改革开放之初,在那个政商权界暧昧不清的野蛮生长时代,很多人赶上权力寻租的“时髦”,通过与政府的合作掘到第一桶金,他们是乡镇企业老板,是国有企业经理,也是下海经商的公务员,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老中产阶级”。不管是出于投机,还是出于无奈,权力总是如草蛇灰线般隐藏在老中产阶级的发家史中,他们已经与既有的社会秩序和分配制度融为一体。知识经济的崛起催生出新中产阶级,他们却越来越难以忍受旧秩序中那些不公平的、搞特权的成分。这样,中产阶级内部就形成了两股完全敌对的势力。作为一个被称作阶级的群体,却无法拥有共同的经济利益,这种内耗当然会影响中产阶级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另外,中产阶级本应是衣食无忧,幸福感比较高的人群。但目前,他们却是最容易焦虑的一群人。
中产本身具有一种过渡的性质,其中的人总觉得自己身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既无权感受穷人的安贫乐道,也无福享受富人的衣食无忧。他们一方面想要跃迁到上层阶级,但信息和资源的不对称导致的阶层固化,总让他们感到前面有一堵无形的墙。但另一方面,持续上涨的物价和教育、医疗等消费黑洞,总让他们感觉自己挣得再多也不敢松一口气——要想保持中产阶级地位,不致滑向底层,这本身就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
焦虑与不安全感——这是每位中国中产的心理疾病。
要想感受他们的焦虑,我们只需要看看中产阶级投钱最多的两个领域就知道了:一个是房子,一个是教育。
他们确实有存款,但是通货膨胀一直紧随其后,怎样保证自己的存款不缩水,以便应付突发的或计划内的消费漏洞(健康事故、教育、股灾、房贷、养老……)?为了保证财产安全,最稳妥的方法还是买房——一有钱就买房。他们一方面抱怨房价过高,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又担心房价下跌,导致自己资产缩水——对房子的焦虑是中产阶级对自己财产和经济地位的焦虑。
中产阶级都是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获得幸福生活的,“知识改变命运”,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也知道要想实现进一步的阶层跃迁,甚或至少保持中产阶级地位,一定要重视教育投入。于是他们会想尽办法让孩子进最好的学校,学尽可能多的特长,见更多的世面。对教育的狂热投资一方面是对孩子的爱,另一方面还有中产家长的焦虑。
中产阶级,尤其是中国的中产阶级,在这几十年的形成史中,他们的崛起就是中国的崛起。在未来,他们将继续扮演什么角色呢?我们可以期望他们什么呢?是撬动改革的杠杆,还是坐享其成的同谋,是迷失在个人欲望中消费者,还是永不放弃的思考者?
如果中产阶级是一个人,我最想提醒他的就是苏格拉底的这句话“认识你自己!”
注:本文插图由高晨茜小姐提供,特此鸣谢。
2、中产阶级的上一个阶级:中产阶级还有哪些阶级
中产阶级还有哪些阶级
1、官僚阶层(包括一切国有资产经营者和事业单位),掌握着中国所有的公共权力,并且一般都能利用权力获得财富。是整个社会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但由于其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强大驱动力而致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极其危害的阻碍。高层也想改变这种状况,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官僚集团使这种努力变的不可能成功。太多的中国历史也证明这种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0。
2、资本阶层,他们掌握了绝大部分因为改革20多年以来积累或压榨而得的民间资本,他们一般有一定名望和地位,但没有权力,包括保护自己财产的权力,失落之余,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都选择了物欲,官僚阶层或许也乐于看到这种状况的发生。但随着群体的扩大和逐渐觉醒,对权力特别是保护其财产的权力的要求应该是日益强烈。他们与官僚阶层到现阶段为止还算和睦的关系可能将一天一天疏远。但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将一直被官僚阶层收买。
3、中产阶层,他们依靠自己因为受过良好教育而拥有的技术以获得高额的薪金,一般说来,这批人可能是社会的稳定因素,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基本都有很好的生活保障和看好的前景,同时又因为他们是自食其力而不会成为穷人愤恨的对象。也许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在中国的数量是越来越多。但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由于有官僚阶层的盘剥和资本阶层的压榨,中产阶层或许是现阶段自我感觉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有足够的智力认识到相对官僚和资本阶层社会对他们有多么的不公,同时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他们认为有必要的联合行动,只要时机合适。所以,所谓的“最稳定”的阶层极有可能会演变成为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
4、小资产阶层,或称“小老板”,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小天地,且一般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小事业中去,资本阶层的`“大老板”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对于与自己小事业无关的事情他们没有兴趣去关心,他们会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机会或利用社会中一个又一个的漏洞去实现自己的“大老板”梦想。
5、工薪阶层,他们一般在政府、企业的底层,奋斗到中层或许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最终目标,他们一般忙于生计而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自己周围以外的事情,但如果一旦时局有变,他们也很容易被煽动利用起来。
6、广大农民、民工、城市贫民,他们是整个社会的最底层,社会分化的日益严重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推到了绝望的境地。他们是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但一般也仅仅限于治安。在未来10年左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城市贫民,极有可能首先受中产阶层的煽动而威胁政权。从而形成社会不稳定的最大因素
中产阶级还有哪些阶级
1、官僚阶层(包括一切国有资产经营者和事业单位),掌握着中国所有的公共权力,并且一般都能利用权力获得财富。是整个社会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但由于其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强大驱动力而致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极其危害的阻碍。高层也想改变这种状况,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官僚集团使这种努力变的不可能成功。太多的中国历史也证明这种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0。
2、资本阶层,他们掌握了绝大部分因为改革20多年以来积累或压榨而得的民间资本,他们一般有一定名望和地位,但没有权力,包括保护自己财产的权力,失落之余,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都选择了物欲,官僚阶层或许也乐于看到这种状况的发生。但随着群体的扩大和逐渐觉醒,对权力特别是保护其财产的权力的要求应该是日益强烈。他们与官僚阶层到现阶段为止还算和睦的关系可能将一天一天疏远。但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将一直被官僚阶层收买。
3、中产阶层,他们依靠自己因为受过良好教育而拥有的技术以获得高额的薪金,一般说来,这批人可能是社会的稳定因素,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基本都有很好的生活保障和看好的前景,同时又因为他们是自食其力而不会成为穷人愤恨的对象。也许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在中国的数量是越来越多。但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由于有官僚阶层的盘剥和资本阶层的压榨,中产阶层或许是现阶段自我感觉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有足够的智力认识到相对官僚和资本阶层社会对他们有多么的不公,同时他们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他们认为有必要的联合行动,只要时机合适。所以,所谓的“最稳定”的阶层极有可能会演变成为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
4、小资产阶层,或称“小老板”,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小天地,且一般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自己的小事业中去,资本阶层的`“大老板”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对于与自己小事业无关的事情他们没有兴趣去关心,他们会去寻找一个又一个的机会或利用社会中一个又一个的漏洞去实现自己的“大老板”梦想。
5、工薪阶层,他们一般在政府、企业的底层,奋斗到中层或许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最终目标,他们一般忙于生计而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自己周围以外的事情,但如果一旦时局有变,他们也很容易被煽动利用起来。
6、广大农民、民工、城市贫民,他们是整个社会的最底层,社会分化的日益严重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推到了绝望的境地。他们是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但一般也仅仅限于治安。在未来10年左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尤其是一些城市贫民,极有可能首先受中产阶层的煽动而威胁政权。从而形成社会不稳定的最大因素
中产阶级还有哪些阶级
工薪阶层
“工薪阶层”通过出售自己的技能,即:时间+体力,这也是社会上分布最多的人群。
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业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换来财富。然而普通人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他们能够出售的资本也都是差不多的,于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本卖上好价钱,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
企业主
这种人往往通过脑力去设计资源的配置,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企业家就属于这一类。
从定义上来讲,企业家是从事资源的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企业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设限。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资源配置承担风险,下限就是破产。
为什么很多人想去创业呢?就是因为他们想从第一类人努力攀爬到第二类人。一旦从“工薪阶层”升级到“企业主”,就意味着不用再出卖自己的技能,而是开始经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经济都实现了自由,从而实现人格上的自由。
金融家
“金融家”跟“企业家”的最大区别是:资本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而是在幕后操纵企业宏观思路,企业的产品是各类快消品,而资本家的产品就是各个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并购、重组的方式,将一个企业的未来把控到自己手中,孙正义投资了马云,成全了阿里巴巴,马云就是企业家,而孙正义就是金融家。孙正义手里有N个马云,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专门坐在家里做投资操纵他的布局,他也是金融家。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但是为什么叫“资本”主义社会呢?而不叫“自有市场主义”社会呢?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资本”是度量和决定一切的标准。如果你有了1亿元的资本,你可以花一千万雇上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资本从1亿变成2亿,你躺在床上就赚了九千万。而这一切,只因为你再从事资本运作,你只需要够聪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气、不需要花时间、更不需要长得漂亮。
本文关键词:中产阶级上面的是什么阶级,中产还有什么阶级,中产阶级属于哪种阶级,中产阶级还有哪些阶级组织,除了中产阶级还有哪些阶级。这就是关于《中产阶级的上一个阶级,中产阶级还有哪些阶级(谁是中产阶级)》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