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谢评委的聆听还是倾听】,感谢聆听怎么改成敬语,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稿+教案之理综2、感谢评委的聆听还是倾听:感谢聆听怎么改成敬语1、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稿+教案之理综
距离教资面试越来越近啦~你们都准备好了吗?前几天有小伙伴们就问怎么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学科的教案和试讲稿干货都发了,怎么没有关于物理、化学、生物的呢?这不,小7就带着这些学科的干货来啦~
目录:
一、教案通用模版
二、写试讲稿的意义
三、物理面试试讲稿+教案(初中+高中)
四、化学面试试讲稿+教案(初中+高中)
五、生物面试试讲稿+教案(初中+高中)
绝对满满的干货~~~
一、教案通用模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巩固练习
4、小结
5、作业布置
6、板书设计
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但是顺序不能够随意变动、环节不能缺少。
二、写试讲稿的意义
对于教师资格证面试新手小白来说,试讲稿的意义非常重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1、帮助理清思路。
刚开始备考时,不会讲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不必慌乱,但是一定要从试讲稿的写起开始练习,试讲稿就是把自己在面试试讲中要讲的话一句一句的写出来,非常有利于理清试讲的思路。
2、帮助逐步形成试讲模版。
试讲稿写多了,自然知道哪些地方是可以完全一样的,知道有些地方其实只是换个数字或者词语。
3、把握试讲细节。
如果试讲稿都写不好,那么你的思路必定是混乱的,很多细节也无法顾及得到,就跟做数学题目一样,你看了看题目以为自己会做了,但是真正做起来,竟然发现自己卡在了一步上,或者因为某个细节忽略而与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相差甚远。
所以,赶快行动起来吧~
三、物理面试试讲稿+教案(初中+高中)
初中:
题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参加初中物理面试的 01 号考生,我的试讲题目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环节 1 导入新课
师:大家还记得猴子捞月的故事吗?
生:记得(记不清了)
师:现在大家来看大屏幕,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故事。
恩,大家都已经看完了,老师想问一下,月亮真的掉入水中了吗?
生:没有。
师:小猴子从水中捞起月亮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生:水中的“月亮”不是真的月亮,而是月亮的倒影。
师:很好,镜子中的“月亮”,就是月亮的像,月亮的像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环节 2 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都照过镜子吗?老师有几个问题问大家,你和你的像大小有什么关系?当你靠近镜子时,你的像靠近镜子还是远离镜子?在这个过程中,像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当你举起你的右手,你的像举起的是左手还是右手?
生 1:相等(不相等)。
生 2:像靠近镜子,像的大小不变(变小)。
生 3:左手。
师:很好,平面镜的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根据我们刚刚的分析,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生 1:像与物大小相等。
生 2:像与物大小不同,物体离平面境越近,像越大。
生 3:因为人靠近镜子时,像也靠近镜子,所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师:非常棒,我们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想,我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
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 玻璃板、平面镜、一张白纸。在实验时,我们选择玻璃板,还是选择平面镜?
生: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师: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呢?哪位同学试着叙述一下?
生:将一张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在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再拿一支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像的位置。
师:很好,你的叙述非常准确,请坐。那怎样比较蜡烛和它的像的大小呢?
生:观察未点燃蜡烛的大小和点燃蜡烛像的大小是否完全重合?若完全重合,则说明蜡烛和它的像大小相同。若不完全重合,则不同。
师:那么,我们只做一次实验能不能得出实验结论,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试验次数太少,结论存在偶然性。
师:对,因此,我们要多做几次实验,排除偶然性,寻求普遍规律。一般情况下至少做三次实验。 实验过程中,大家可以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并记录下三次实验蜡烛和像的位置,用刻度尺将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并量出像距和物距。观察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有什么关系?现在请各小组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同时将实验数据记录到表格中,请同学们如实记录实验数据,不要随意改动。
教师走下讲台,巡视指导。
师:好时间到,大家已经做完了实验,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我们四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讨论,分析实验数据,总结一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生 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生 2: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生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师:很好,请坐,回答的非常正确,我们在数学中学过对称,利用对称的知识,如何表述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生: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师:你够将物理和数学联系起来,真棒,老师给你点个赞。
环节 3 巩固提高
我们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生:光的反射。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观看平面镜成像原理 flash 动画。我们可以看到光源 S 发出的一些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眼,由于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人会感觉这些光好像是从进入人眼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S,发出的。S’就是 S 在平面镜中的像。像 S’处没有光源,说明平面镜成什么像?
生:成虚像。
师:不错,通过学习平面镜的原理我们知道了平面镜成虚像。
环节 4 小结作业
师: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上的这几道题,右边穿红衣服的那位同学听你来回答前两个问题。很好,请坐,中间这位同学你来回答后两道题。恩,很好,他们两个回答的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这节课掌握的不错。
师:下课之后请同学们找一下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讨。
师:同学们,下课。
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耐心聆听。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成虚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验中,体会物理现象的美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设计
三、新课讲授
环节 1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猴子捞月的故事?月亮真的掉入水中了吗?小猴子从水中捞起月亮了吗?学生回答后,引入新课。
环节 2 建立规律,生成新知
提出问题:当你照镜子时,可以在镜子中看到另一个“你”,镜子中的“你”就是你的像,你和你的像大小有什么关系?当你靠近镜子时,你的像靠近镜子还是远离镜子?在这个过程中,像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当你举起你的右手,你的像举起的是左手还是右手?
学生回答后提问: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学生根据刚刚的观察可大胆猜想。
猜想:像与物大小相等;物体离平面境越近,像越大;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设计实验:
提问: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比较像与的大小关系?
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接着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
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然后分析实验数据。
得出结论: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可以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环节 3 巩固提高
提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知道平面镜成虚像。
环节 4 小结作业
采用问答法进行小结,复习本节课的知识。
平面镜的应用有哪些?
四、 板书设计
高中:
题目:《《法拉第电感应定律》》
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 xx 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环节 1: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哪位同学可以回答一下?
生: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会有感应电流。
师:掌握的非常好,感应电流的方向我们可以利用楞次定律来进行判断,感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怎么计算?
生:感应电流的大小可以根据欧姆定律来计算
师:电路中有感应电流必然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做感应电动势,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就相当于电源,在电源内部电流由负极流向正极。那它的大小跟 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举手的这位同学你来回答一下。
生:我认为可能和磁通量的大小,磁通量的变化量,磁通量的变化快慢。
师:我看大家都提出了很多的想法,不要着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环节 2:新课讲授
感生电动势
师:大家观察一下多媒体,这是上节课我们做的实验,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
中,导线运动的速度越快,磁体的磁场越强;在向线圈中插入条形磁铁的实验中,磁铁的磁场越
强、插入的速度越快产生的感应电流就越大。通过这两个现象大家猜想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同桌思考讨论一下。
师:靠窗的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可能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的快慢有关。
师:回答的非常好,磁通量变化的快慢可以用磁通量的变化率表示。
师:感应电动势和磁通量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不需要用实验进行探究,我们的 物理前辈们法拉第、纽曼、韦伯已经帮我们总结归纳出了,后面那位同学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这就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师: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推导一下感应电动势的公式?举手的那位同学你来回答一下。
生:如果时刻 t1 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Φ1 ,时刻 t2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Φ 2 , 时间
,磁通量变化率就是
,公式为
师:这位同学推导的非常好,但是通常我们的线圈都是好几匝甚至 n 匝,公式应该
怎么变形?
生:若闭合电路由 n 匝线圈构成,则公式表示为:
师:大家今天的思维都很敏捷。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只要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就可以算出感应电动势,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情况。小组讨论思考一下怎么计算。
讨论中,教师巡场。
师:你们小组做的很快,一会给大家讲一下。我看大家的讨论声已经变小。
师:第一组你们来回答一下。
生:线框可动部分的长度为l ,运动速度为v ,在∆t 时间内,线框面积的变化量∆S = lv∆t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量则是∆Φ = B∆S = Blv∆t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由此求得闭合电路的感应
电动势为 E = Blv ,如果导线的运动方向与导线本身是垂直的,与磁感线方向有个一个夹角θ, 有E = Blv sinθ
师:你们小组总结的非常好,B、l、v 的单位分别是特斯拉,米,米每秒,E 的单位是伏。如果导线的运动方向与导线本身是垂直的,与磁感线方向有个一个夹角 ,这个公
式就要写成E = Blv sinθ 。
环节 3:巩固提高
师:为了检验大家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老师在多媒体上呈现了几道题,我请几位同学
上台进行板演。
师:大家看一下黑板上的答案是否和他们做的答案一致。第一道题是复习上节课利用
楞次定律求出感应电流的方向,第二道题是检验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计算体重磁场中的感
应电动势的大小。看来大家这节课都掌握的非常好。
环节 5:小结作业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哪位同学可以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生:我学习到了怎么求出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以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
有关。
师:看来大家学习的都非常好,课后作业为练习册的前两页,同时在完成课后作业
的基础上,有能力的同学大家思考如果 sin 为 90 度或者 0 度的时候,E 的大小。
下课。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什么叫感应电动势;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理解法拉第电磁 感应定律内容、数学表达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推导导线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公式 E = Blv ,掌握运用理论知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电磁感应的探究,分析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建立。
教学难点:感生电动势公式的得出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依
据楞次定律。有感应电流必然有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二)新课讲授
教师举例:在用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中,导线运动的速度越快、磁体的磁场越
强,产生的感应电流就越大;在向线圈中插入条形磁铁的实验中,磁铁的磁场越强、插入的速度越快产生的感应电流就越大。
1、感生电动势
师生共同假设: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变化的快慢有关,而磁通量变化的快慢可以用磁通量的变
化率表示。
教师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
成正比。
推导过程:如果时刻 t1 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Φ1 ,时刻 t2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Φ 2 ,
时间
,磁通量变化率就是
,公式为
教师进而引出,若闭合电路由 n 匝线圈构成,则公式表示为:
2、动生电动势
矩形线框放在磁感应强度为 B 的匀强磁场里,线框平面跟磁感线垂直。线框可动分的长度为 l ,运动速度为v ,在∆t 时间内,线框面积的变化量∆S = lv∆t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量则是∆Φ = B∆S = Blv∆t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由此求得闭合电路的感应
电动势为 E = Blv ,如果导线的运动方向与导线本身是垂直的,与磁感线方向有个一个夹角θ, 有E = Blv sinθ
(三) 巩固提高
通过“分组练习”提出学生在操作时遇到的问题,一一带着学生解决。因材施教的进行评价、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进行查缺补漏。
(四) 小结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四、板书设计
四、化学面试试讲稿+教案(初中+高中)
初中:
题目《空气的成分》
试讲稿:
一、导入新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 6 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空气的成分,下面开始我的试讲。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讲这节课之前,老师让大家猜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 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吧,想到的同学要举手哦。 这位同学的眼神最闪亮,请你来回答。这位同学斩钉截铁的说:是空气。他回答的非常对,谜底就是空气。对于空气,大家都很熟悉吧。那我们就根据这个谜语加上以往的生活经验,一起来总结空气的性质吧:大家看第一句: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根据这个,我们得出了空气的什么性质呢?我听到有的同学准确的总结出来了:空气是一种无色、 无味、透明的气体。那我们再看谜语的下半部分: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这里 就是空气的作用了,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还有动物植物都离不了空气。既然空气这么重要, 那大家了解空气吗?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接下来老师就带大家做一个小实验,我们通过实 验来了解一下空气的成分。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下实验要求。请大家看一下大屏幕。视频中,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将水面以上的集气瓶的空间平均分成五等份,并且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加紧乳胶管。接下来,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且把塞子塞紧,接下来我们要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了。我们找同学来说一下吧。第一排的同学高高的举起了手,请你来回答吧。他说我观察到了红磷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细致,请坐。红磷燃烧时会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现在大家再来观察这个实验,现在红磷熄灭并冷却了,打开弹簧夹,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水面的变化情况。 我看三组的小代表已经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请你说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吧。他说:打开弹簧夹以后,水顺着导管缓缓进入到了集气瓶中,而且进入的水正好到了我们刚才标记的五分之一的位置。其余小组讨论的讨论结果跟三组一样吗?我听到大家异口同声的说一样。 看来大家都是很认真的在观察实验现象,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解释一下实验原理吧,大家看黑板哦。红磷(我们用字母 P 来表示)和空气中的氧气(O2)在点燃的情况下,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叫做五氧化二磷(P2O5),这就是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也是反应原理。刚才打开弹簧夹以后,为什么水进入到了集气瓶中呢?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所以水会倒流,那消耗的氧气,是不是就是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啊?对, 那请大家思考一下,水面上升了五分之一,那代表消耗的氧气占瓶内空气的多少呢?对,我听到大家回答了: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那大家再思考一下,如果烧杯里的水足够多, 那打开弹簧夹以后,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我听到二组的同学们回答的最快,他们说不能,因为空气中只有氧气支持红磷燃烧。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准确,空气中只有氧气支持红磷燃烧,氧气消耗完以后,等体积的水才会进入到集气瓶中。我们得出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五分之一,那剩余的五分之四是什么呢? 在 19 世纪末以前,大家都认为空气中只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才陆续发现了氦、氖、 氩、氪、氙、氡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原来除了氧气和氮气以外,还有其他成分。目前,人们已经能用实验的方法精确地测定出空气的成分了。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同学们,看完空气的成分表以后,老师告诉大家,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它们是一个搭伙过日子的状态,所以都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叫混合物,那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是什么呢?对,是纯净物,纯净物比混合物更好区分,所以它们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比如氮气可以用 N2来表示,氧气用 O2,二氧化碳用 CO2表示等等, 咱们刚才实验中提到的红磷 P 和五氧化二磷 P2O5也是纯净物。
三、巩固提高
了解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老师来考考大家:二氧化硫、白磷、咖啡、河水这四种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呢?刚才二组和三组的同学都踊跃的回答了问题,现在一组的同学也不甘示弱了,那我们请一组代表回答,他说二氧化硫和白磷是纯净物,咖啡和河水是混合物,非常正确,请坐。那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一组的同学说是根据定义来判断的,非常好,我们在判断某种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时,一定要看它的成分,看它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是一种物质组成,那就是纯净物,如果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那就是混合物了。
四、课堂小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内容吧。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小实验,我们得到了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五分之一,那反应原理呢,就是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接下来,我们又学习了空气的成分, 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那根据空气的成分,我们又掌握了两个概念: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看来大家掌握的都非常棒,这些就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知识。
五、作业布置
接下来一起进入我们的作业超市,今天的作业是需要大家制作“空气的用途”小卡片, 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哦。
好,本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再见!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并运用其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空气的组成实验和自主设计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空气的成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掌握区分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方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空气的成分和如何区分常见的混合物与纯净物;
2.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烧杯、弹簧夹、红磷等。
五、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通过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引出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根据空气的重要性(动物植物离不了)提出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
2.讲授新课:观察多媒体中按教材中图 2-3 连接装置的视频,并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3.要点:①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得出文字表达式;②.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推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如氮气)组成。进而讲授空气的组成成分,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比较:二氧化硫、白磷、咖啡、河水等物质,判断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并说出判断的方法或依据。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而实验中的五氧化二磷也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所以也是纯净物。
4.课堂小结
通过实验,得出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五分之一,反应原理是红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接着学习了空气的成分,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根据空气的成分掌握两个概念: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
六、作业布置
结合生活现象,制作“空气的用途”小卡片
七、板书设计
高中:
题目《物质的量》
试讲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组 08 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物质的量》,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课之前呢,老师有这样的几个问题需要大家来帮吗?请大家观看大屏幕。第一个,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张白纸的厚度?(以化学教材的纸为例,请学生认真测量)。第二个,已知有一打厚度均匀的这样的纸,如何快速粗略地知道其中的张数? 第三个,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个原子或分子的质量?现有一杯水,如何知晓其中含多少水分子?现在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时间到了,大家能帮老师解决上面的问题吗?第三组举手最快,你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三组的同学说可以先量取书本的厚度,再除以总页数。答的非常好!请坐。第八组,你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第八组的同学回答说可以先量取 20 页纸是厚度,然 后再量取所有纸的厚度。嗯!这个办法也很可行,请坐! 最后一个问题,通过大家的启发,老师也有了一些想法!如果我能知道一定质量或体积的水里有多少个水分子的话,无论给我多少水,我都能算出它里面含有多少个水分子了!老师的想法对不对?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物质的量
二、教学过程
物质的量是国际科学界引入的一个物理量,用 n 来表示,单位摩尔,简称摩,用 mol 来表示。那这个物理量是用来描述什么的呢?他表示的是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听起来好像很抽象,那我们把这个物理量和长度来进行比较,长度是描述长短的物理量,单位是米, 它表示一定长度就为 1m,对吧?这个 1m 的长度是谁来确定的?是不是你心中想多长就是 1m? 是不是我们必须用尺子进行测量,是有规定的?再回头看物质的量,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那就是说这个一定数目也应该是确定的!那么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大家来猜想一些!大还是小?有的同学说大,有的同学说小!那老师来告诉大家,科学家选择了 0.012kg 的 12C 所含的原子个数,作为 1mol 所含有的粒子个数,约为 6.02×1023个,所以我们就把含有约6.02×1023个粒子集体计量为 1mol,也就是说 1 mol 任何粒子所含粒子数约为 6.02×1023个,这个数值大不大?为什么这么大呢?因为粒子很小啊!这里的粒子集体可以是原子、分子、离 子或原子团,也可以是电子、质子、中子等,但不可以是宏观物体。不可以说 1mol 粉笔, 1mol 苹果,可以是 1molNa,1molH2 O,1mol 水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很好啊!6.02×1023! 现在大家再思考,这个数值为什么是近似的数值呢?这个数值其实是由理论计算和实验 数据得出来的,所以是一个近似的数值!而得出这个数值的过程中,有一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叫做阿伏加德罗,所以我们把这个可以表示 1mol 任何粒子所含有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 NA来表示,通常用 6.02×1023 mol-1来表示!那我们观察,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单位就应该是每摩尔,mol-1。它和一般的单位有一些区别,这个大家要注意!现在,大家来计算下面的几个题目,看看他们都含有多少个粒子?1 molFe 含有 6.02 ×1023个铁原子,也就是有 NA个铁原子,1 molNa+ 含有 6.02×1023个钠离子,也就是含有 NA 个钠离子,1 molO2含有 6.02×1023个氧气分子,含有 NA个氧气分子。 那我们进行总结,粒子个数,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的?我看下面好多位同学已经得出来关系,好,第三排红色衣服的女同学,你来回答!嗯,很好!她说粒子个数等于物质的量乘以阿伏加德罗常数!请坐。我们粒子数用 N,阿伏加德罗常数用什么?很好,用 NA来表示。物质的量用?n 来表示,很好!所以最后的公式为?N=n•NA 今天的课程内容呢就这么多。
3、巩固提高
下面,给大家 5 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大屏幕上的习题!5 分钟后,老师会给出答案。好了,时间到,请大家根据答案自己修改,如果有问题,可以同 桌之间互相帮助!好了,我看大家都讨论完了,这两个题目大家也都没有问题了!
4、课堂总结
那么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我们都学到了哪些内容呢?啊!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物理:物质的量。嗯,还有阿伏加德罗常数,还有呢?最后我们学习了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还有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好的,今天的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今天的内容呢比较多,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回去呢, 希望大家在能再好好的梳理一下知识点。
5、布置作业
今天的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读读化学史,查阅有关阿伏加德罗的有关资料,看看他在化学领域还有哪些贡献。
好!下课。
考生试讲完毕,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倾听,还请批评指正。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掌握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
(3)学会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在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对新问题的探究兴趣,体验概念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概念
难点:粒子数,阿伏加德罗常数和物质的量之间计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思考并讨论:
(1)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张白纸的厚度?其中哪种方法在现有实验条件下最具有可操作性?(以化学教材的纸为例,请学生认真测量)(2)已知有一大叠厚度均匀的这样的纸,如何快速粗略地知道其中的张数?(3)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个原子或分子的质量?现有一杯水,如何知晓其中含多少水分子?
2.新授:教师讲解:显然,我们能够很快想到可以用一定数目的粒子集体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为此,国际科学界引进了“物质的量”这样一个物理量(n),其单位为摩尔(mol), 简称为摩。
概念: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过渡:参照以前学过的物理量,质量,长度,时间,规定单位质量为 1 千克,单位长度为 1米,单位时间为 1 秒, 那么到底用多少粒子的集合体是一摩尔呢?这个数值是比较大?还是比较小?
活动:学生做出大胆的猜想
讲解:科学家选择了 0.012kg 的 12C 所含的原子个数,约为 6.02×1023个为 1mol,所以我们就把含有约 6.02×1023个粒子集体计量为 1mol,也就是说 1 mol 任何粒子所含粒子数约为 6.02×1023个,这里的粒子集体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也可以是电子、质子、中子等,但不可以是宏观物体。 举例:1 molFe、1 molO2、1 molNa+、1molSO42—、2molH2O
指出注意事项:使用摩尔作为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思考:这样的近似数据,用此数据的优点是什么呢?
讲解: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对 6.02×1023这个数据的得出,有着很大的贡献, 故用其名字来表示该常数,以示纪念,即将 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用 NA表示。
概念: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 NA,通常用 6.02×1023 mol-1来表示。归纳得出公式:粒子数 N=n•NA
练习: 5molH2SO4中含有的分子个数是多少?原子总数是多少?氧原子个数是多少?
活动:大屏幕 PPT 题目,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提问,强化几个关系式的应用,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3.作业:读读化学史,查阅有关阿伏加德罗的有关资料,看看他在化学领域还有哪些贡献并完成课后习题。
四、板书设计:
五、生物面试试讲稿+教案(初中+高中)
初中
题目:《生物的特征》
试讲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生物组的 06 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生物的特征》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生物的第一节课。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这是一幅来自遥远外太空的一张照片。如果我们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大家来猜猜蓝色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蓝色是浩瀚的大海。
师:绿色的是什么?
生:绿色应该是广茂的森林和原野。
师:那白色的是什么?
生: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师:大家说的很好。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是各种各样的生物!
师:没错,凡是有生命的都叫做生物。那今天我们就正式走进生物圈,来了解探索一下生物 界的奥秘!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师:那请同学们继续来观察几幅图片,边观察边思考:你都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高山和流水,形状各异的石头还有青草。
生:我看到了花鸟鱼虫。
师:说得很好。那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图片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生:我认为各种虫子是生物,石头不是生物。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因为石头没有生命。
师:那我们再来观察一下生活中这些常见的物体,比如这些盆栽花卉、蝴蝶、课桌、讲台。 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请同学们先独立的思考一下,再和你的小组成员们交流一下吧。
生:我认为蝴蝶、盆栽花卉是生物。课桌讲台都不是生物。
师: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呢?
生:因为只有蝴蝶可以进行呼吸,所以蝴蝶是生物。
师:没错,动物可以进行呼吸,那么植物需要呼吸吗?
生:植物也要进行呼吸。植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师:你说的很对。生物都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都需要呼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呼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比如一些厌氧性细菌还有真菌,就不需要氧气,它们是可以进行无氧呼吸。那除了呼吸这一特征,生物还有哪些特征呢?
生:我认为生物还要进行营养才行。像花卉盆栽等植物,都是通过浇水施肥种出来的。浇水施肥其实就是在为它们提供营养。
师:大家认为呢?
生:同意。我们人类也要补充营养,才能健康成长。
师:没错。所有的生物都需要营养,但不同的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是不同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种类型的生物是属于自养型生物。而动物和我们人类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可以从别的植物或动物身上获取自身所需要的营养,所以称为异养型生物。想一想,作为人类,我们还具有哪些生物的特征?
生:人类都能进行新陈代谢。通过出汗,排泄等来排出废物。
生:人类还能繁衍生息。
(三)巩固提高
师:同学们说的都是正确的。我们再来对比一下,窗台上的那只小鸟,与讲台课桌比较,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小鸟能呼吸,小鸟还能生蛋,蛋孵化出幼鸟,所以小鸟也能繁衍。
生:孵化出的幼鸟会慢慢长大,说明生物可以生长发育。
生:课桌是“死”的,不能呼吸,也不会代谢。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比较,结合书本,我们来尝试总结一下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生: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生: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四)课堂小结
师: 请同学们观察书中插图,说一说各种生物正在进行哪些生命活动?
生:种子在萌发生长。
生:小鳄鱼在破壳而出。
师:其实,我们的教材上还有一些没有提到的特征,同学们来猜猜,还有什么?
生:我觉得人类会生老病死,所以生物也要有一定的寿命吧。
生:我觉得生物还能进行进化,随着环境变化适者生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思维非常活跃。的确是这样。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 物有一定的寿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找到了生物的许多特征,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和有趣的地方,我们在大自然中收获了知识,也受益无穷。
(五)作业布置
师:那今天的作业就是完成书后练习题。放学后在校园里找一找,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师: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见!
我的试讲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现在,我可以擦黑板了吗?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出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学生联想思考回答,引出生物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
提出问题: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课本或多媒体的图画,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并发言。 指导学生再次认真观察插图,阅读课文。
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 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样本,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
(三)巩固提高
组织学生进行实物对比,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 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通过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观察比较它们的区别,从而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四)课堂小结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 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后练习题。调查校园里的实物,找一找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六)板书设计
高中:
题目:《DNA 分子结构》
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参加教师考试的×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高中《DNA 分子结构》,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师:同学们好,上课!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学习,知道 DNA 是遗传物质,那么 DNA 分子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又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 DNA 的结构。
师:在学习 DNA 分子结构之前,我们回忆一下必修一已学过有关 DNA 分子的哪些内容。
师: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
师:有请 22 号同学起来说说。
生:我们在必修一学习了 DNA 的分布,对于真核生物,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含有少量的 DNA。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 DNA 和 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甲基绿使 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
师:请坐。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师:有请第四组第三排带眼镜的女同学起来补充。
生:DNA 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
分子磷酸组成。DNA 的含氮碱基有 4 种,分别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其中
胸腺嘧啶是 DNA 特有碱基。DNA 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
师:同学们都回答的非常棒,讲到很全面,这说明同学们课前有做好认真复习和预习工作。给刚才这两位同学的踊跃发言各加 2 分鼓励。
二、讲授新课
师:今天我们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更进一步学习有关 DNA 分子的结构。在对 DNA 分子结构的 研究中,贡献突出的是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下 面请同学带着以下三个问题阅读课本 47 页和 48 页有关构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 师:
问题 1:DNA 分子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问题 2: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 DNA 分子的什么部位? 问题 3:DNA 分子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 DNA 的什么部位?
师:现在请同学们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师:哪个小组代表起来汇报你们小组的交流成果。
师:有请第一小组代表说一说。
生:对于问题 1,我们小组讨论后的结论是“DNA 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 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了;对于问题 2,我们小组讨论后的结论是“DNA 分子中的脱 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对于问题 3,我们小组讨论后的结论是“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腺嘌呤一定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一定与胞嘧啶配对”。
师:请坐。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思考并积极参加到讨论过程,这一点非常棒,希望同学们在后面的学习继续保持。对于刚才第一小组的踊跃发言给予加 3 分奖励。
师:同学们对于刚才第一小组讨论得出的结论认同吗?或者有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吗?
三、巩固练习
师:没有的话,请同学们根据 DNA 分子有关结构方面的知识,尝试画一个 DNA 分子结构模 式平面图。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到投影,这是老师投影出来的三位同学描绘有关 DNA 分子的结构模式平面图,有哪些需要修改的地方吗?
师:下面有请第三组第二排穿红色衣服的女同学上来用红笔做修改。
师:还有其他同学需要补充吗?
师:没有的话,请同学们看到屏幕,老师结合同学们所描绘的有关 DNA 分子结构模式图进行讲解。首先老师投影出来第一份描绘的结构模式图中这两条 DNA 链没有体现反向平行,在 DNA 分子结构中这两条链它是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的立体结构;而第二位同学描绘的结构模式平面图中所范的错误是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数标注不正确,在这里老师做一个补充。在 DNA 分子结构中,这两条链上的碱基首先是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同学们要注意,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规律是这样的,碱基 A 与碱基 T 配对;碱基 C 它是与碱基 G 配对。而且同学们还要注意一点,碱基 A 和碱基 T 之间的碱基对含有 2 个氢键,碱基 C与碱基 G 之间的碱基对含有 3 个氢键,在 DNA 分子中含有(G+C)数目越多,氢键数越多,那么这个双链 DNA 分子的稳定性越高。请同学们做好笔记。
师:同学们请看到多媒体课件,这是一个有关 DNA 分子结构图。
师:在这则小故事里,我们除了学习有关 DNA 分子结构的相关内容以外,沃森和克里克在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过程中所体现出默契配合,严谨、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合作的科学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够用到这种精神。
师:接着请同学们根据上面所学内容完成课本 51 页“基础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现在首先思考三分钟,回顾今天所学有关 DNA 分子结构的内容。
师:有请 6 号同学起来与我们分享今天这节课你学了哪些内容。
师:请坐。这位同学把今天所学的内容概括的非常全面,非常棒。
五、布置作业
师:课下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这节课就 上到这里,下课。
以上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 DNA 分子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绘制模型,学习 DNA 分子的结构,在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获取新知识能力,用 DNA 分子结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教材中两位科学家构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 DNA 分子结构。
2.教学难点 :理解 DNA 分子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已学过有关 DNA 的知识,先建立起学生对 DNA 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1、DNA 分子的结构
(1)展示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 1:DNA 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问题 2:DNA 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 DNA 的什么部位?问题 3:DNA 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 DNA 的什么部位?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47 页和 48 页有关构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2)【分组讨论】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教材资料分析、讨论有关 DNA 结构方面的问题。
(3)【成果交流】各小组讨论后找代表汇报初步形成结论,其它小组给予评价。
(4)【教师点拨小结】教师对学生表现给予肯定,同时对他们讨论中出现不足及时纠正。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画一个 DNA 分子的结构模式平面图以及完成课本 56 页“基础题”。
(四)课堂小结
找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 DNA 结构模双螺旋结构型。
(六)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小7今日分享的关于(物理、化学、生物)教资面试中涉及到的干货分享啦~
2、感谢评委的聆听还是倾听:感谢聆听怎么改成敬语
感谢聆听怎么改成敬语
用“谢谢垂听”“谢谢俯听”或“感谢倾听”最为合适,推荐“谢谢垂听”。
垂,意思是东西一头挂下,如垂柳。故,垂字也是一个敬词,用于指称长辈、上级、尊者对自己的行为,比如我们常用“垂询”一词,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聆“,从耳从令。"令":吩咐。"聆听",本义是倾听吩咐,指集中精力认真的听,虔诚认真的听,带有尊敬之意。一般是下级听上级讲话、晚辈听长辈讲话时使用"聆听"一词,而且,这个词是由听讲者使用的。但是,现在人们在使用"感谢聆听“这个词组时,往往是讲话的人主动使用,而这个讲话的人甚至并不是听讲者的上级或长辈。
再则,如果讲话的人是听讲者的上级或长辈,自认为听讲者听自己讲话必须集中注意力、态度要虔诚,那么这种"聆听“则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是不必"感谢”的。
因此,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感谢聆听"这个词组都是一个错误,建议大家还是少用为好。
感谢聆听怎么改成敬语
用“谢谢垂听”“谢谢俯听”或“感谢倾听”最为合适,推荐“谢谢垂听”。
垂,意思是东西一头挂下,如垂柳。故,垂字也是一个敬词,用于指称长辈、上级、尊者对自己的行为,比如我们常用“垂询”一词,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聆“,从耳从令。"令":吩咐。"聆听",本义是倾听吩咐,指集中精力认真的听,虔诚认真的听,带有尊敬之意。一般是下级听上级讲话、晚辈听长辈讲话时使用"聆听"一词,而且,这个词是由听讲者使用的。但是,现在人们在使用"感谢聆听“这个词组时,往往是讲话的人主动使用,而这个讲话的人甚至并不是听讲者的上级或长辈。
再则,如果讲话的人是听讲者的上级或长辈,自认为听讲者听自己讲话必须集中注意力、态度要虔诚,那么这种"聆听“则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是不必"感谢”的。
因此,无论从那个角度看,"感谢聆听"这个词组都是一个错误,建议大家还是少用为好。
感谢聆听怎么改成敬语
在许多培训、汇报场合,总是有人以“谢谢聆听”作为结束,其实这是非常错误而不合礼仪的`说法。
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有些语文水平较差的人,可能真的不懂得“聆听”一词的含义,所以他没有觉得这是个问题。二是,很多人套用别人的PPT模板,而那些模板的结束页上就写着“谢谢聆听”几个字——不信你可以到网上下载PPT模板看看。
“聆听”一词是用心听、仔细听的意思,带尊重尊敬色彩 ,往往用在晚辈与长辈或下级与上级的对话中,如“非常荣幸今天有机会聆听您的教诲”“您是德高望重的专家,我真希望能够当面聆听您的指教”。当然,除了用于人之外,也可用于物,如“聆听歌声”“聆听风声雨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聆听”属于谦词,切记,只能是晚辈、下级、卑者对长辈、上级、尊者发表意见或表达想听的意愿时,所使用的客气、尊重的谦词。
本文关键词:聆听换成敬语,感谢聆听应该改成什么,聆听是敬词吗,感谢聆听为什么不对,ppt最后一页感谢语。这就是关于《感谢评委的聆听还是倾听,感谢聆听怎么改成敬语(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稿+教案之理综)》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